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染織紋樣史
:150.00元
作者:張曉霞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301264973
字數:
頁碼:8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1.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染織紋樣史》為2010年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本書將論述上起新石器時期,下至清代數韆年中國染織紋樣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曆史,並就各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生産方式、工藝技術、織物品種等進行綜閤論述,著重對各時代紋樣從造型、色彩方麵進行剖析,聯係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深入闡述染織紋樣的形成風格和美學特色。
目錄
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購買此書主要是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可以啓發我自身創作的靈感。這本書無疑是寶庫,特彆是其中關於“紋飾的部件拆解與重組”的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展示成品,而是把一個復雜的圖案分解成基本的幾何單元和生物形態單元,然後展示這些單元是如何在不同朝代以不同的組閤方式齣現的。這種模塊化的分析方法,對於現代設計實踐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然而,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略顯陳舊,它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和地域劃分來展開的,缺乏跨越時空的“主題式”探討。比如,我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專門討論“龍的形象演變”的章節,從新石器時代的蛇形圖騰,到秦漢的威武神獸,再到明清的五爪金龍,集中展示這種核心符號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變化。目前的安排是將龍紋分散在各個朝代的織物介紹中,雖然詳盡,但缺乏一種連貫的、具有戲劇性的對比效果。總的來說,它是一部紮實的學術基石,但若想讓它成為激發無限創意的“靈感之書”,讀者可能需要自己進行二次梳理和加工。
評分我嘗試用一種更感性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把它當作一本“視覺的史詩”。如果說文字是骨架,那麼這本書裏那些彩色的、單色的、甚至是經過摹繪的紋樣圖譜,就是血肉和靈魂。當我沉浸在那些精美的唐代聯珠紋或宋代摺枝花卉圖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從盛唐的雍容華貴到宋代的內斂雅緻,這種轉變是極其微妙的。作者非常細緻地梳理瞭“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軌跡,但對於“為什麼”發生這種轉變,書中多用技術限製或政治氣候來解釋,缺乏對社會心理學層麵的深入挖掘。比如,宋代文人士大夫對禪宗和理學的推崇,是如何滲透到他們對自然圖案的簡化和提煉過程中的?書中雖有提及,但闡述得相對平鋪直敘。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風格轉換期”的激烈碰撞,那些舊的符號是如何被新的觀念解構和重塑的。這本書更像是給我們提供瞭一本巨大的“紋樣字典”,權威而詳盡,但如何運用這本字典去構建一個生動的古代社會圖景,還需要讀者自己去填充大量的背景知識。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擺在書架上,光是看著封麵上的那些繁復的花紋,我就忍不住要翻開它。我一直對古代的服飾和紡織品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經緯綫交織齣的圖案裏,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那些雲錦上的龍鳳紋,它們是如何從簡單的圖騰演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莊嚴肅穆的皇傢象徵的?這本書似乎沒有直接迴答這些,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考古報告,記錄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紡織品是如何在技術和審美上相互影響、相互演進的。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漢代絲織品的研究,那些細密的幾何紋和狩獵紋,透著一股渾厚的生命力,與後世的精緻細膩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然而,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染色工藝的細節,比如那種深沉的、帶有曆史厚重感的硃紅是如何調配齣來的,或者那種曆經韆年依然鮮亮的靛藍背後,是否藏著失傳的秘方。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圖錄部分的圖片質量極高,幾乎每一張都能讓我駐足良久,仔細辨認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變化。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時間框架,讓我得以縱觀韆年織物的演變脈絡,但對於那些具體到每一件實物的“手感”和“氣味”,書本終究是冰冷的,留下瞭許多想象的空間。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太硬核瞭”。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古代時尚潮流的八卦,或者至少是宮廷裏貴妃們為瞭穿搭而引發的小風波,但事實是,它把我帶入瞭一個全是技術術語和年代考證的迷宮。作者似乎對每一根絲綫、每一個提花的技術革新都瞭如指掌,比如宋代緙絲工藝的突破,是如何使得圖案的層次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花瞭大量篇幅來分析不同朝代紋樣的“語義”,比如在特定時期,某種花卉圖案是絕對禁止被平民使用的禁忌符號。這部分內容非常吸引人,讓我意識到,古代的紡織品不僅僅是遮體的布料,它們是社會等級、政治權力乃至哲學思想的載體。不過,我個人對書中所述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融”部分略感意猶未盡。雖然提到瞭粟特、波斯等地對中原紋樣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單嚮輸入還是雙嚮互動,書中的論述略顯保守,更側重於對現有實物樣式的歸類,少瞭一些對文化碰撞火花的生動描繪。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適閤做深度研究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閑暇時翻閱的消遣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大氣,開本適中,使得大尺度的紋樣圖得以清晰呈現。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其中關於“少數民族地區紡織品”的章節。長期以來,我們談論中國古代紋樣史,似乎總繞不開中原的禮製服飾,而這本書勇敢地拓寬瞭視野,收錄瞭大量來自西南、西北地區,如雲貴高原、新疆戈壁沿綫等地的精美織物。那些圖案的抽象程度和色彩運用,與漢族傳統紋飾有著顯著的區彆,展現齣一種更為原始、更為奔放的生命力。比如,書中展示的一些皮革或毛紡織品上的符號,其神秘性讓我聯想到更古老的信仰體係。然而,對於這些非主流紋樣,作者在闡述其來源和流變時,似乎引用瞭較少的田野調查資料,更多依賴於博物館的館藏品,這使得理論推導的力度稍顯不足,缺乏那種“腳踏實地”的堅實感。讀完這部分,我更渴望瞭解那些圖案在當時是如何被賦予實際使用價值的,它們是否與當地的祭祀、婚喪嫁娶等儀式緊密相連,而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學符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