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
:54.00元
作者:張一春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0403859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是研究和介紹信息化教學的理念、技術與方法,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指導書。
《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在闡釋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詳細介紹瞭信息化教學以及編製教學方案、獲取教學資源、處理教學資源、製作教學課件、開發網絡課程、攝製視頻課程、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評價、實施教學管理的理論和方法。
《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設計瞭10個單元、30多項活動。每個單元設有“活動導圖”“活動思考”“活動實踐”“知識卡片”等欄目。
《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以研究習、行動學習、閤作學習為原則,強調參與、動手、閤作,突齣“融理論於技術,用技術輔助教學”的理念,力求結構新穎、內容充實、圖文並茂,以充分展現實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
本書主要用於幫助教師學習信息化教學知識,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能,可作為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培訓教材,也可作為師範生專業發展訓練用書和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還可為承擔教學培訓任務的企業培訓師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目錄
單元一瞭解信息化教學
活動導圖
活動思考
活動1初識信息化教學
步驟1觀察身邊的信息化教學
步驟2討論什麼是信息化教學
活動2研討信息化教學案例
步驟1研讀信息化教學案例
步驟2分析信息化教學案例
活動3理解信息化教學
步驟1瞭解什麼是信息化教學
步驟2討論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
活動實踐
單元二編製教學方案
活動導圖
活動思考
活動1規劃教學方案
步驟1瞭解信息化教學設計
步驟2規劃課程教學資源
步驟3編寫教學設計方案
活動2使用知識可視化工具
步驟1瞭解知識可視化工具
步驟2繪製思維導圖
步驟3繪製概念圖
步驟4繪製圖錶
活動3設計演示文稿
步驟1熟悉PowerPoint
步驟2設計製作演示文稿
步驟3製作教學方案演示文稿
活動實踐
單元三獲取教學資源
活動導圖
活動思考
活動1瞭解教學資源
步驟1瞭解教學資源
步驟2整理教學資源
活動2獲取教學資源
步驟1瞭解教學資源的獲取途徑
步驟2學習教學資源的獲取方法
步驟3查找網上的教學資源
活動3存儲教學資源
步驟1瞭解資源存儲方式
步驟2打印輸齣教學資源
步驟3壓縮存儲教學資源
活動實踐
單元四處理教學資源
活動導圖
活動思考
活動1處理圖像資源
步驟1瞭解圖像的有關概念
步驟2使用Windows畫圖軟件繪圖
步驟3使用ACDSee管理圖像
步驟4使用Photoshop處理圖像
步驟5使用HyperSnap截取屏幕圖像
活動2處理音頻資源
步驟1瞭解聲音的相關知識
步驟2使用Windows錄音機錄製聲音
步驟3利用CoolEdit處理音頻素材
活動3處理視頻資源
步驟1瞭解視頻的相關知識
步驟2學習視頻文件格式的轉換
步驟3使用屏幕錄像專傢錄製屏幕
步驟4使用Premiere處理視頻素材
活動實踐
單元五製作教學課件
活動導圖
活動思考
活動1製作Flash教學動畫
……
單元六開發網絡課程
單元七攝製視頻課程
單元八組織教學活動
單元九進行教學評價
單元十實施教學管理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這套教材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邏輯結構的清晰與嚴密性。作者在內容組織上似乎下足瞭功夫,每一章節的過渡都像是經過精心編排的樂章,層層遞進,水到渠成。初學者可能擔心“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方法”這個主題過於寬泛和抽象,但這本書巧妙地將其分解為一係列可操作、可理解的模塊。從基礎概念的界定,到具體技術的應用案例分析,再到教學設計層麵的宏觀戰略部署,結構如同一個完善的教學體係框架,讓人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識圖譜。特彆是書中對某些前沿概念的闡述,並沒有采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腔調,而是大量結閤瞭國內高校的實際教學場景進行剖析,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編寫思路,大大降低瞭知識吸收的門檻,使得復雜的理論也變得鮮活起來。
評分書中對案例的選取和呈現方式,可以說是其一大亮點。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樣,隻是簡單羅列技術名詞,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學科背景下,信息化工具如何真正賦能於教學場景。我特彆欣賞它對“情境化教學”的解讀,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特定的軟件工具和網絡資源,構建齣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欲望的教學環境。舉例來說,書中對某個虛擬實驗平颱的介紹,不僅描述瞭平颱的功能,更細緻地勾勒齣瞭教師在導入、操作指導、數據分析反饋等各個環節中的角色轉變,這種深度挖掘,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技術變革對傳統師生互動模式帶來的衝擊與機遇。對於一綫教師而言,這些詳實的案例遠比空泛的口號來得更有價值,它們提供瞭可以直接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模仿和創新的“藍圖”。
評分作為一本由知名學者編撰的“十二五重點教材”,它的學術嚴謹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書中的許多論述都引用瞭最新的教育學研究成果和行業標準,這保證瞭內容的時效性和權威性。比如,在涉及到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部分,其數據模型的介紹就體現瞭相當高的專業水準,對於有誌於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讀者來說,這些部分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石。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內容深入,但作者在行文風格上卻保持瞭一種非常剋製和沉穩的語調,沒有為瞭拔高自身理論而故作深奧,而是腳踏實地地將高深的理論轉化為清晰易懂的文字,這種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文字處理能力,實屬不易,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教學實踐的深刻洞察。
評分從教學法的角度去審視這本書,它展現瞭一種非常現代和前瞻的教育理念。它不僅僅是在介紹“工具”,更是在倡導一種“教學範式”的轉變。書中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信息技術的結閤點進行瞭深入探討,強調瞭學習者中心地位的不可動搖性。作者似乎在反復提醒讀者,技術永遠是手段,教學目標的達成纔是核心。這一點在討論學習評估和反饋機製時體現得淋灕盡緻——書中並沒有過度推崇那些花哨的即時反饋係統,而是更注重如何利用數據分析來反思和優化教學設計本身的有效性。這種迴歸教育本質的思考深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技術手冊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關於未來教育哲學的思考集,對於提升讀者的專業視野,助益良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考究,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而不失穩重,主色調是沉穩的深藍色,與書名和作者信息的燙金字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顯得既專業又不失典雅。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作為“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所應有的分量和質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精良,潔白適中,對眼睛非常友好,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印刷的清晰度無可挑剔,無論是文字的邊緣還是插圖的細節,都處理得非常銳利到位,這對於一本技術性較強的教材來說至關重要。側邊切口平整,裝訂工藝紮實,可以預見它能夠承受課堂上頻繁翻閱和攜帶的考驗,這體現瞭高等教育齣版社一貫對教材品質的把控標準,讓人對內部內容的嚴謹性也因此增添瞭幾分信心。整體而言,從物理接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讓人願意珍藏並時常翻閱的實體書,而不是那種隨波逐流、一眼即棄的快消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