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原著第7版)上

分析化学(原著第7版)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盖瑞·克瑞斯汀(GaryD.Christia 著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化学
  • 分析方法
  • 仪器分析
  • 定量分析
  • 化学分析
  • 第七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大学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50427
商品编码:1597912093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盖瑞·克瑞斯汀(Gary D.Christian),(美)颇南都·达斯古普塔(Purnendu K.Dasgupta),(美)凯文·树革(Kevin A.Schug) 著;李银环 等 译 定  价:148 出 版 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456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2850427 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标1
1.1分析科学2
1.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3
1.3入门指南:分析过程7
1.4方法验证17
1.5分析与测定18
1.6推荐网站18
思考题19
参考文献20
第2章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操作和工具23
2.1实验记录本———你的重要记录23
2.2实验材料和试剂26
2.3分析天平———必不可少的工具28
2.4容量玻璃器皿———同样必不可少34
2.5碱标准溶液的配制49
2.6酸标准溶液的配制49
2.7其他设备———处理样品50
2.8灼烧沉淀———重量分析法56
2.9获取样品———固体、液体或气体56
2.10干燥操作和分析物溶液的制备5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既简明扼要介绍了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又增加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上)》包括前言、靠前章至靠前1章以及附录A至附录F。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平衡、酸碱平衡与滴定、络合平衡与滴定、沉淀平衡与滴定和重量分析;《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下)》包括靠前2章至第26章,主要涉及和电化学相关的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样品前处理、临床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测量过程中的自动化、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和基因组学等。 (美)盖瑞·克瑞斯汀(Gary D.Christian),(美)颇南都·达斯古普塔(Purnendu K.Dasgupta),(美)凯文·树革(Kevin A.Schug) 著;李银环 等 译 盖瑞·克瑞斯汀(Gary Christian),美国俄勒冈州人,求学过程中受老师影响终身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事业。获得俄勒冈大学学士学位,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后在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开始临床和生物分析化学的研究。1967年就职于肯塔基大学,1972年就任华盛顿大学的荣誉教授和理学院荣誉系主任。Gary于1971年撰写本书的初版,他对于Dasgupta教授和Schug教授加入成为第七版的共同作者深感荣幸,感谢他们将其专业知识与个人经验从各角度更新加入本书内容中。Gary荣获多项重量和靠前级奖项,以表彰其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其中包括美国化学学会(ACS)分析化学很好教学奖和ACS分析等 《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汇聚了三代分析化学家在其各自专业领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三位作者对分析化学深刻的理解贯穿于全书对分析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中。这是一本特别值得借鉴的国外分析化学教科书,详细阐述了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格式新颖。从内容上来看,书中既简明扼要介绍了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又增加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另外一大特点是在每章内容中增加了来自不同大学的几十位知名教授分享的“教授推荐案例和问题”,这些主要针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做到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从格式上来看,利用网络多媒体(书有 200 多个网址和二维码,方便链接至补充资料,或用智能手机登录网站。但遗憾的是,由于部分网址和二维码都在国外的服务器上,打开并不顺利)承载多种学习资料,包括视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电化学基础原理与应用》的详细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分析化学(原著第7版)》内容完全无关,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电化学视角。 --- 电化学基础原理与应用 导论:连接化学与电力的桥梁 《电化学基础原理与应用》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电化学知识体系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化学学科的边界,深入探讨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电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电子得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宏观电现象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是理解能源存储、腐蚀防护、传感器技术乃至生物过程中能量传递机制的关键。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光谱。它不仅面向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物理学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也为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电镀工艺、环境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夯实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电化学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与动力学过程。 第一章:电化学概论与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首先界定了电化学的范畴,阐明了电化学电池(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基本构成。重点讲解了氧化态的确定、半反应的配平和能斯特方程的推导,这是定量分析电化学系统的起点。深入分析了吉布斯自由能、平衡常数与标准电极电位之间的热力学联系。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本章深入探讨了电化学体系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自发性。详细阐述了电化学反应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引入了电化学势的概念,并讨论了温度对平衡电位的影响(等温电位方程的进一步展开)。我们关注反应在非标准条件下的行为,这对于设计实际电池系统至关重要。 第三章:电化学动力学——电极过程的速率 理解电化学反应的速度是控制技术性能的核心。本章详尽论述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双电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 电荷转移动力学: 详细解析了巴特勒-沃尔默方程(Butler-Volmer Equation),解释了过电位与反应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浓差极化: 分析了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扩散和迁移所引起的极限电流现象,特别是对于传质控制反应的分析。 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区分了不同反应的可逆程度,并引入了交换电流密度这一关键参数来表征反应的本征速率。 第四章:电化学测量技术 本章介绍了现代电化学研究中必备的实验工具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各种电化学技术的工作原理、装置构成和数据解读: 电位测量法: 阐述了标准电极的构建与维护,以及参考电极的选择标准。 电流测量法: 详细介绍了恒电位仪(Potentiostat)的工作原理,并区分了充/放电过程与伏安法(如循环伏安法CV)。 阻抗谱(EIS): 深入讲解了电化学阻抗谱的理论基础,包括电化学等效电路的构建与参数提取,该技术是评估电池内阻和界面特性的利器。 第二部分:关键应用领域与前沿技术 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电化学在当代科技中的实际应用,涵盖了能源、环境和材料等多个热点领域。 第五章:化学电源:储能技术的基石 化学电源是电化学最成功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各类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关键性能指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及其面临的挑战。 经典电池体系: 铅酸电池、镍镉/镍氢电池的结构与失效分析。 锂离子电池(LIBs): 深入分析了正极(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负极(石墨、硅基材料)的反应机理、界面稳定性问题(如SEI膜的形成与演化)。 下一代储能技术: 简要介绍了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的潜力与技术瓶颈。 第六章:电解与电沉积过程 本章侧重于使用电能驱动非自发化学反应的应用。 工业电解: 详细剖析了氯碱工业中隔膜电解槽的设计、电流效率的优化以及产品纯度的控制。 电镀与电沉积: 阐述了电沉积层的形貌、晶粒尺寸与电流密度、添加剂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如何通过控制电化学参数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金属或合金涂层。 第七章:腐蚀与电化学防护 金属腐蚀是重大的工程问题,电化学是理解和控制腐蚀的根本手段。 腐蚀热力学与动力学: 利用Pourbaix图(E-pH图)预测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倾向与钝化区域。 腐蚀机理: 分析了电化学腐蚀的阳极溶解过程和阴极反应(如析氢、氧还原)。 防护技术: 详细介绍牺牲阳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的工程实施细节,以及缓蚀剂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电化学传感器与生物电化学 本章探讨了电化学在检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精密应用。 电化学传感器原理: 聚焦于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的协同作用。重点分析了基于氧化还原信号变化的化学传感器(如pH计、氧传感器)。 生物电化学界面: 讨论了酶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界面修饰技术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实现对生物分子(如葡萄糖、DNA)的实时、原位监测。 结语:面向未来的电化学 《电化学基础原理与应用》的最后部分展望了电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二氧化碳还原到水分解制氢(电催化),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精妙调控电子的流动,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最有力工具之一。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张通往前沿科技的路线图,激励读者利用电化学的力量塑造更清洁、更高效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教材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水准。纸张的质量很好,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有明显的磨损,油墨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确保了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图和精密仪器的剖面图能够被清晰地呈现出来。页边距的处理得当,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注释空间,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上做大量旁批和重点标记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此外,书中对专业术语的标注非常细致,不仅有英文原词,还配有简短的解释,这对于提高阅读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很有帮助。相较于市面上那些排版拥挤、字体细小的教材,这本在用户体验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的关怀。它让你感觉作者和出版方是真的在乎读者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一本应付了事的参考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间接增强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和专注度。

评分

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是它最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它,是因为它的习题设计得极其巧妙,真正做到了覆盖面广且深度足够。很多题目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计算,而是需要结合多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甚至是开放性的设计思路题,迫使你去主动思考“如果改变这个参数,结果会如何变化”。恨它,则是因为有些高级习题的难度确实挑战了我目前的知识边界,解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和反复演算,但正是这种“受挫感”,才最能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它在不断地推着你跳出舒适区去挑战更高的认知水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实际数据处理和误差传递的练习题,它们完美地模拟了真实实验室中的复杂情况。我建议所有使用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因为你对习题的理解程度,往往直接反映了你对该章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易跳过的“走过场”练习册。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厚重的书籍时,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毕竟面对如此多的文字和图表,总担心自己难以坚持读完。但奇怪的是,一旦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我发现它的行文逻辑极其流畅,仿佛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牵引着读者不断向前探索。比如在仪器分析章节,它对光谱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的描述,细致到每一个光学元件的材质选择和排列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考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现代分析仪器的精密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原理,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对于我们这些未来可能需要进行仪器选型的人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决策参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介绍,讲述了某些经典分析方法的发现历程,这些小故事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枯燥的化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已经工作多年,但需要回顾并更新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来说,选择参考书的标准是极为苛刻的——它必须足够权威,同时又要能快速地弥补现代分析技术上的知识盲区。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对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的最新进展,把握得相当精准。书中对于如何解读复杂谱图的指导,简直是“实战宝典”。它不仅仅教你识别峰位,更教会你如何根据不同碎裂模式和背景信号来判断干扰物和优化实验条件。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关于痕量金属富集的问题,就是通过书中关于萃取和沉淀分离原理的章节,结合其给出的平衡常数计算示例,最终找到了突破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普通本科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为研究生甚至初级研究员量身定制的工具书,随时翻阅,总能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学术气息的配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教科书。我是在准备一个重要的专业考试时入手这本的,当时手头的参考资料已经堆积如山,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核心概念的权威教材。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就让人踏实。尤其是涉及到溶液平衡和电化学部分,作者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他们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非常注重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出发,逐步推导出背后的微观机理。举个例子,对于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分析,书中不仅给出了详尽的计算步骤,还配有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分析,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学生,也能顺藤摸瓜地掌握其精髓。我特别欣赏它对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重视,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至关重要,书中对此的讲解深入浅出,能让人真正理解“数据不会说谎,但人可以扭曲数据”的含义,从而提升实验的严谨性。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面前耐心而又系统地铺陈起整个分析化学的知识版图,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