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川內倫子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
  • 日本
  • 川内伦子
  • 人像
  • 家庭
  • 日常生活
  • 回忆
  • 胶片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家出版
ISBN:8667106501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28320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川內倫子(Rinko Kawauchi),輕盈、纖細,卻蘊藏龐大能量。川內倫子在瑣碎的事物中挖掘詩意,獨樹一格的影像語言和女性視角,開創日本攝影一種新的面貌,也讓西方藝術界注意到日本新生代女性攝影家的攝影語言及創作能量。
川內倫子讓我們看到,既使是被拍攝過無數次、我們再也不覺得新奇的平凡事物,都值得拍攝。在她的鏡頭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一景一物都充滿靈性、神祕的意義,生活中常被我們忽略的任何時刻,都如此深刻,清楚映照出我們的生命軌跡。

作者简介

  川內倫子
  少女時期愛好閱讀及看漫畫,曾以漫畫家為志業(但因畫不出16頁的投稿作品而作罷)。
  攝影之路的濫觴為高中校外教學,因當時拍下的海景顏色異於親眼所見,萌發了由自己控制照片顏色的創作欲望。
  川內直言︰「剛開始攝影時,我對『拍照』沒太大興趣,『暗房沖洗作業』比較吸引我。」
  1993年 成安女子短期大學(今成安造型大學)平面設計系畢
  短大時期開始拍照,攝影課交出的作業即是隨興拍攝的日常事物(如水溝蓋、路邊小花等),可見今日的創作微型。畢業後進入攝影工作室,開始大量閱讀攝影集,思索攝影意義。
  曾對「只拍裸女的荒木經惟」感到疑惑,答案浮現的那刻受到極大衝擊,驚覺「拍照」的樂趣。
  受前輩影響,川內倫子開始使用6×6 Rolleiflex相機,形成她特有的攝影印記:細微事物的題材、使用Rolleiflex相機、6×6的正方形構圖等
  1997年 獲頒第九屆3.3m展攝影首獎。同年以自由攝影師身分展開活動。
  2001年 一舉推出攝影集三部曲《Utatane》《花火》《花子》
  2002年 以《Utatane》《花火》系列獲得第27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同年獲頒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
  出版攝影集包括《AILA》(2004)、《the eyes, the ears,》《Cui Cui》(2005)、《Majun》《Semear》(2007)。
  作品於法國卡地亞基金會(2005)、倫敦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2006)等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
  2009年 獲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頒發第25屆Infinity Award藝術獎。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现代都市与个体心灵的交织 图书名称:浮光掠影:现代都市与个体心灵的交织 作者: [此处留白,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一位虚构的当代摄影师或艺术评论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留白,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一家有力的独立出版机构或专业艺术书籍出版社] 开本与装帧: 精装,16开,全彩印刷,特种纸张,内含大量高清摄影作品复刻及深度文本分析。 定价: [此处留白,定价应符合艺术画册的市场定位] --- 导言:在钢铁与霓虹的缝隙中探寻真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由信息流、高速运转的城市脉络和不断碎片化的自我意识所构筑的复杂迷宫。《浮光掠影:现代都市与个体心灵的交织》并非对某个特定地理位置的地理志,而是一场深入当代社会肌理的视觉与思想的探险。本书汇集了跨越过去二十年间,一组深刻捕捉并批判性审视现代生活本质的摄影作品群像。它关注的焦点是:在技术迭代和城市化进程的巨大洪流下,人的存在感、记忆的留存方式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微小轨迹。 本书的结构松散而有机,如同城市本身无序的生长。它拒绝线性叙事,转而采用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并置看似不相关的图像——可能是凌晨四点空旷的地铁站台,是全息投影的广告牌反射在雨水中的扭曲影像,是家庭聚会中被忽略的眼神,亦或是自然界中残存的、对人工秩序的抵抗——来激发读者内在的联想和共鸣。 --- 第一部分:钢铁森林的几何与人性灰度 “几何”部分是本书最硬核的部分,它直面现代都市的物理形态。这里的影像着重于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由工业美学主导的公共空间。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而是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构成的冷峻秩序。 重点关注议题: 1. 垂直的焦虑: 探讨摩天大楼对人类心理空间的影响。摄影师如何运用透视和对角线,捕捉到人在极高建筑下所产生的渺小感和被压迫感。作品中充斥着强烈的线条和重复的图案,它们既是效率的象征,也是异化的前兆。 2. 夜之光: 霓虹灯、LED屏幕和无处不在的监控灯光,构成了现代城市的“人造黎明”。本书挑选的夜景作品摒弃了浪漫主义的滤镜,转而展现光源的侵略性——它们如何模糊了白天与黑夜的界限,以及这种永恒的光照对人类睡眠周期和内在静默的剥夺。 3. 废墟的再生产: 城市更新的副产品——被遗弃的工业区、未完成的建筑工地,以及那些被迅速遗忘的旧式街区。这些“灰色地带”成为个体逃离官方叙事、寻找非正式社群或进行地下文化活动的场所。摄影师的镜头忠实记录了这些空间中渗透出的,关于时间停滞和衰败的美学。 通过高对比度和精确的曝光控制,这一部分的作品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乌托邦承诺的冷静质询。 --- 第二部分:屏幕之上与触觉的消亡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感知器官正经历一场结构性的转变。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与技术介质的互动,以及“在场感”的稀释。 重点关注议题: 1. 叠加的现实(Augmented Reality of Self): 探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界面如何成为新的“面纱”。书中收录了一系列极具洞察力的肖像作品——人物的眼神不再聚焦于镜头或眼前的实体,而是迷失在手中的屏幕光晕中。这些肖像揭示了当代人如何通过“滤镜”和“人设”来建构和展示自我,以及这种数字表演对真实情感连结的阻碍。 2. 被中介的经验: 从虚拟现实体验室到无人商店,从远程医疗到在线会议,人类正在经历越来越多的“被中介化”的经验。本书捕捉了那些体验的中介点:比如,戴着VR头盔的人群,他们的肢体语言与他们“看到”的景象是脱节的;又或是无人操作的生产线上,工匠精神如何在被算法取代的过程中留下的最后痕迹。 3. 触觉的渴望与失落: 在这个光滑、无菌的数字化世界中,对粗粝、未经修饰的物质接触的需求并未消失,反而愈发强烈。作品中出现了对手工制品、旧书页、裸露的皮肤纹理、被汗水打湿的布料的特写,这些细节是对“触觉饥渴”的一种无声抗议。 本部分的影像语言更加偏向于模糊、失焦和高动态范围,以模拟信息过载和注意力分散的状态。 --- 第三部分:记忆的幽灵与边缘的肖像 如果说前两部分关注的是“物”与“技术”,那么第三部分则回归到“人”的内在景观,尤其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或被遗忘的个体与记忆碎片。 重点关注议题: 1. 集体失忆的角落: 城市改造的速度远超记忆的修复能力。本书展示了一系列关于“时间隧道”的影像——被拆除的旧市场角落、老旧的住宅区墙壁上残留的涂鸦、或是被遗弃在阁楼里的旧物件。这些影像不仅是怀旧,更是对历史被快速抹除的严肃记录。 2. 边缘身份的微观政治: 摄影师深入那些非主流的社群和居住空间。我们看到的是非标准的家庭结构、无固定居所者的临时庇护所、以及那些通过地下文化寻求身份认同的年轻群体。这里的肖像摆脱了“猎奇”的视角,转而采用近距离、平等视角的纪实手法,展现个体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与尊严。 3. “私人”的政治化: 在公共空间日益被规范化的今天,私人领域成为了最后一道堡垒。《浮光掠影》深入家庭内部,捕捉那些日常行为中的细微裂痕——餐桌上的沉默、卧室灯光下的孤独剪影。这些场景提示读者,最深刻的社会矛盾往往内化于最私密的瞬间。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浮光掠影:现代都市与个体心灵的交织》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深化提问。它邀请读者走出摄影展厅的白墙,重新审视自己每日穿梭其中的城市景观,以及那些不经意间从指缝溜走的、关于“我是谁”的线索。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克制的情感表达——它不煽情,不批判,它只是以一种近乎科学观察者的冷静,将现代生活的碎片打磨、抛光,然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当代迷宫中感到困惑、渴望重新校准自己内在指南针的阅读者与思考者的视觉报告。它宣告:真正的景观,存在于我们与周围环境持续不断的、充满张力的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川内伦子摄影日记(Ⅰ&Ⅱ)》的实体书,其装帧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低调的质感,正如川内伦子一贯的作品风格,不张扬,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我最期待的是,透过这些“日记”般的影像,能够感受到一种时间沉淀后的味道。她的作品,总是带有一种“当下”的魔力,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阳光的温度、微风的拂过,甚至是动物呼吸的轻柔。我总觉得,她捕捉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那个瞬间的情绪、氛围,以及一种若有若无的哲学意味。这本日记,我预感会是她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能没有那些广为流传的代表作那样精致和完成度高,但一定充满了未经雕琢的灵气。我希望能看到她那些更为私人化,甚至是有些实验性的尝试,那些可能在公众视野中被忽略,但对她而言却意义非凡的瞬间。或许,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片段与之对照,从中找到共鸣,发现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诗意。

评分

对于川内伦子,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些色彩鲜艳、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中。然而,《川内伦子摄影日记(Ⅰ&Ⅱ)》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她更具探索性和过程性的那一面。我设想,这本日记大概不会是一本“说明书”,告诉你她是如何构图、如何用光,而是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跟随她穿越时光,去感受她眼睛中的世界。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我们熟悉的、被奉为经典的摄影作品背后,是否存在着大量这样充满“未完成感”的影像,它们或许是灵感的火花,或许是情绪的释放,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注脚。我期待在这种更私人的记录中,发现她处理日常生活细节的方式,她如何将平凡的场景转化为具有她独特美学的影像。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摄影师作品的好奇,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观察视角的探究。我希望能从这些日记碎片中,捕捉到她对生命、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是隐藏在最细微之处的。

评分

这套《川内伦子摄影日记(Ⅰ&Ⅱ)》的书名就透着一股温情脉脉的私人记录感,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瞬间、什么样的情感,值得川内伦子如此细致地捕捉与珍藏?我一直对她那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又异常贴近日常的影像风格着迷,她的作品总能在平凡之中挖掘出令人屏息的诗意。这次出版的日记,我期待能一窥她创作的源头,看到那些未曾公开的,或是被认为是“不成熟”的练习,或许正是这些青涩的尝试,奠定了她日后独特的视觉语言。我想象着,翻开书页,就像是走进她私人的视觉殿堂,能看到她如何观察世界,如何与她身边的生命互动,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家人、朋友,在她的镜头下,仿佛都被赋予了一种宁静而神圣的光晕。这种“日记”的形式,也预示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没有了展览的策展逻辑,没有了商业的考量,只有纯粹的眼睛和心,记录着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流。我特别好奇,在她那样看似悠闲自在的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感触,而这本日记,或许就能解答我的疑惑。

评分

在我看来,川内伦子的摄影,始终在一种奇妙的平衡中游走: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细致描摹,又充满了超现实的梦幻感。而《川内伦子摄影日记(Ⅰ&Ⅱ)》,我揣测,将会是这种平衡更加原始、更加赤裸的体现。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她创作的“幕后故事”,那些未被公众看到的,充满探索与实验的阶段。我特别想了解,在她的视觉探索过程中,哪些瞬间是令她心动的,哪些情境让她想要按下快门,又是什么样的思考让她最终形成了她独一无二的影像风格。这种“日记”的形式,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随性的记录,一种不设防的表达,它可能没有那么严谨的逻辑,却充满了生命中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希望能从这些影像碎片中,捕捉到她与周围世界的一种对话,一种她如何用镜头去理解并回应生命中的种种遇见。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好奇,更是对一种独特生命态度的欣赏。

评分

读川内伦子,总有一种被温柔包围的感觉。她的作品,总能以一种极其舒缓的方式触动人心,仿佛一股清泉流淌过心田。这次的《川内伦子摄影日记(Ⅰ&Ⅱ)》,我期望能从中感受到她更为直接、更为本真的创作状态。我不太期待看到那些精心策划、完美呈现的“大制作”,而是更倾向于她那些可能带着些许随意,却饱含真挚情感的瞬间。想象一下,在某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下,她随手拿起相机,记录下猫咪打盹的身影,或是花园里盛开的一朵花。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在她手中却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我好奇的是,在这些日记碎片中,我是否能窥见她内心深处的某些情绪,那些支撑她持续创作的动力,以及她如何在高压的创作环境中保持那种独有的平和与淡然。这本日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对美好事物纯粹的向往。

评分

今天在家裡前方的路上,

评分

我很清楚自己有種不懷好意的心態在隱隱作祟。

评分

感覺像來到了異國度,

评分

低彩度的色調、低對比的影像、充滿澄澈空氣感的畫面,也許難以闡述其作品意涵,但透過川內倫子的影像,我們在習以為常的事物上,看見詩意。周遭平凡的事物,也折射出非凡光采。

评分

全體整天在一個疑似洞穴的前方對峙著。

评分

我很清楚自己有種不懷好意的心態在隱隱作祟。

评分

川内伦子 Rinko Kawauchi 1972年出生在日本的女生。 1993年毕业于Seian Women's College;初出茅庐便以三部曲影集《Utatane《花火》《花子》受世人瞩目,并获得日本权威摄影奖。2004年以Aila摄影作品出名,在美国、日本艺廊展出,前后发表过很多个展,更获得2002年第27回木村伊兵卫写真奖,擅长用6×6的方画幅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川内伦子惯常使用一台Rollei双反,在拍摄时大量运用闪光灯,削减了自然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更多倾向平板、刺目,形成了Rinko Kawauch独有的影像风格。Rinko Kawauch将女性的敏锐触感凝入胶片,用最温和的方式把生活中她所看到的一切东西,锁链、水果、天空一一记录下来,杂糅着拍摄时的宁静,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评分

5/8_sun 摘自《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

评分

聽了安德魯的建議後前往Amish村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