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種看世界的角度, 100本書的故事, 塑造出我們今天的世界: 知識傳布的媒介, 人類文明發

100種看世界的角度, 100本書的故事, 塑造出我們今天的世界: 知識傳布的媒介, 人類文明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德里克.凱夫(Roderick Cave),莎拉.阿亞德(Sara Ayad) 著,游懿萱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书籍
  • 知识
  • 文明
  • 世界观
  • 阅读
  • 思想
  • 传播
  • 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9370950
商品编码:16091830
出版时间:2017-01-12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英圖書館合作出版
世界千百年來*貴重藏書的珍稀圖像300+

書的歷史,是人類故事的縮影。
從洞穴壁畫、獸骨與繩結、莎草紙卷、竹簡,
到亞洲經書、中世紀手抄本、重寫本、藥學書、
農民曆、占卜書、攝影集、廉價小說、漫畫、奈米書、電子書;
含括宗教、文學、醫學、科技、字典、自然圖鑑、情色文學、
童書、舞蹈、時尚、烹飪、犯罪、旅遊等各式各樣主題書籍。

人類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面貌?
答案就在以各種形式與角度,記錄下各個時代人類文明成就的書籍裡。

從古羅馬時代的烹飪書《阿比修斯》,到1849年名廚為中產階級所寫的《現代家庭主婦》,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從*早期對味蕾享受的單純追求,進展為推出商業化食材與工具,甚至開始造成社會流行。

從西元前200年的純教化經典童書《伊索寓言》,到1744年隨書附送贈品、寓教於樂的現代兒童讀物始祖《小巧美麗口袋書》,兒童教育方針出現了路線轉變。

從西元9世紀透過圖像展現宗教反抗意識的《克魯朵夫詩篇》,到20世紀以文學抒發政治異議的《古拉格群島》、《大師與瑪格麗特》等地下出版,反抗已成為出版的傳統之一。

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被查禁、牽動狄更斯等人被迫對作品進行自我審查的情色文學《芬尼希爾》,今日已搖身一變為文學經典,顯見西方社會風氣與品味的改變。

而希特勒迷惑當時人心的暢銷自傳《我的奮鬥》,對比二戰結束後發行無數語言版本、強化人類追求自由與正義決心的《安妮日記》,更可見書籍對人類精神的正、反面影響。

其他更有奠定現代科學基石的牛頓《數學原理》、強調啟蒙精神而改變了歐洲思想的狄德羅《百科全書》、影響人類如何看待動物與植物的林奈《植物種誌》、開創以圖表說明資訊先河的普萊菲《商業與政治圖集》、史上*一本以攝影影像作插圖的書籍《不列顛藻類攝影圖集》、壯大旅遊業市場的貝德克爾旅行指南、成為現代遊戲開發產業範本的波赫士《歧路花園》,以及加速資訊爆炸的影印機發明實驗筆記、促進現代發明的專利說明書……

這100本書來自世界各地,領域遍及傳說、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學術研究與大眾文化,每一本都在人類歷史脈絡中有其標誌性意義,也可以與不同時代、不同文化間的書籍相映照,是全面觀照出版與人類知識追求史的*佳入門書,也讓你從此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書籍與這個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羅德里克.凱夫(Roderick Cave)
長年研究罕見圖書收藏,並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各大圖書館與大學機構發展資訊科學方針。他為好幾所美國大學與博物館擔任書籍歷史方面的顧問,包括大英圖書館。*新著作中有三本由大英圖書館出版。

莎拉.阿亞德(Sara Ayad)
畢生與書密不可分:既是讀者,也擔任過圖書館助理、書商、編輯,近年來開始從事圖片研究員(picture researcher)的工作。她曾長年在英國別具一格的出版機構《對開本會社》(The Folio Society)任職,讓她對博大精深的出版有更廣泛的了解,培養出對書籍的美學鑑賞能力。2001年起轉為自由工作者,專為英國一些頂*藝術機構進行圖片研究。

■譯者簡介

游懿萱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實踐大學、輔仁大學等各校講師,並任教於各大英語補習班。曾獲*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佳作。譯有《自私的巨人》、《達文西機械》、《小口瓶的藝術》、《TOEFL iBT階段式托福寫作》等書。

目录

|第1章|濫傷
1 洞穴壁畫:卡斯蒂洛洞穴
2 最早的數學知識證據:伊尚戈骨
3 楔形文字泥板:《基爾加美緒史詩》
4 安地斯傳奇:卡羅爾的「奇普」
5 埃及莎草紙卷軸:《阿尼的亡靈書》

|第2章|東方世界的做法
6 中國書籍製作的發展:郭店楚簡
7 日本的大量印刷:稱德女帝《陀羅尼經》
8 重要的韓國作品:《高麗大藏經》
9 印度棕櫚葉手抄本:那爛陀《般若經》
10 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11 獸骨、竹片與樹皮:巴塔克人的「樹皮手抄本」
12 緬甸的摺疊式書籍:摺頁書

|第3章|偉大的經典
13 童書經典的起源:《伊索寓言》
14 歷久彌新的史詩:荷馬《伊利亞德》
15 衣索比亞藝術的早期傑作:《格里瑪福音書》
16 最早的烹飪書:《阿比修斯》
17 數學界的奇蹟:《阿基米德重寫本》

|第4章|中古時代與書籍
18 愛爾蘭的瑰寶:《凱爾經》
19 分裂與不合:《克魯朵夫詩篇》
20 藥理學的基礎:狄奧斯克里德斯《藥物論》
21 亞美尼亞的彩飾經典: 托洛士.羅斯林《福音書》
22 地圖之父:托勒密《地理學》
23 水手航向拜占庭的指南:克里斯多福羅《群島島嶼之書》
24 祈禱書名家的傑作:布魯日的《玫瑰傳奇》
25 細密畫的巨匠:法爾內塞《日課書》

|第5章|東方之光
26 最古老的完整印刷本:敦煌《金剛經》
27 日本文學與藝術的傑作:紫式部《源氏物語》
28 印度的「伊索寓言」:《五卷書》
29 伊斯蘭天文學書籍範本:蘇菲《恆星之書》
30 達文西的先驅:加札利《機械之藝:理論與實務的摘要》
31 第一本解剖學的圖解集:曼素爾《解剖學》
32 來自爪哇的早期伊斯蘭書籍:《柏曩之書》

|第6章|改變的巨輪
33 古騰堡革命:古騰堡《四十二行聖經》
34 早期印刷書籍中的暢銷書: 薛德爾《紐倫堡編年史》
35 英國首位印刷業者的書籍: 卡克斯頓《西洋棋的寓言》
36 第一本笑話集:韋肯《歡樂謎題集》
37 最早的科學印刷文本: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38 未來書籍設計的範本:阿爾蒂涅出版社的「維吉爾」
39 阿拉伯文印刷書籍:葛雷格里奧《日課書》
40 非洲最早的印刷:《阿布達翰之書》
41 天籟之聲:聖加侖修道院《詩歌集》
42 破解古騰堡相關之謎: 《康斯坦士彌撒升階聖歌集》
43 《聖經》研究的重要著作:《康普路屯多語對照聖經》

|第7章|危險的發明
44 瑞典語的發展:《古斯塔夫.瓦薩聖經》
45 出版品的實質審查: 伊拉斯謨斯《如何書寫優雅的書信》
46 英屬美洲最早的印刷書籍:《海灣詩篇》
47 阿茲提克觀點的前哥倫布時期:《門多薩抄本》
48 尋找胡椒與肉豆蔻:林蘇荷頓《東印度水路誌》
49 最早的現代解剖學研究:維薩流斯《人體的構造》
50 雄心萬丈的丹麥天文學家:布拉赫《天文學》
51 現代科學的基石:牛頓《原理》
52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專家:馬克漢《英國騎師》
53 服飾上的藝術:荷姆《針線活的藝術與產業》
54 英國在植物學上的貢獻: 布雷克威爾《奇特草本植物誌》
55 巴洛克舞蹈教學書:唐姆林森《舞蹈的藝術》

|第8章|出版啓蒙時期
56 古典戲劇穿上洛可可服裝:布雪《莫里哀》
57 窮一人之力完成的偉大辭典:約翰生《英語辭典》
58 現代兒童讀物的創造者: 紐伯瑞《小巧美麗口袋書》
59 啟蒙運動的磁石效應:狄德羅《百科全書》
60 資訊存取的先鋒:林奈《植物種誌》
61 用圖表傳達資訊:普萊菲《商業與政治圖集》
62 記錄罪與罰:《新門監獄記事》
63 風靡歐洲的文學異數:史特恩《項狄傳》
64 低俗之作?文學經典?:克雷藍《芬尼希爾》
65 非裔美籍人士的作品:班納克《曆書》
66 黑與白的大師:畢威克《英國禽鳥史》
67 園林設計的顛峰:雷普頓的「紅皮書」
68 盲人點字系統的起源:阿宇伊《盲人教育》

|第9章|印刷與工業革命
69 美國人的創意專利;帛金斯的「專利」
70 第一本以攝影影像作插圖的書: 阿特金斯《不列顛藻類攝影圖集》
71 攝影術傳至第三世界: 都伯利《牙買加小旅行攝影集》
72 自行造字的宣教書籍: 伊凡斯《音節文字的讚美詩集》
73 小說的連載形式: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
74 通俗小說盛世: 鮑爾《「老灰熊」亞當斯》
75 給年輕讀者的創新書籍: 艾肯《兒童版魯賓遜漂流記》
76 教導規矩的圖畫書:霍夫曼《披頭散髮的彼得》
77 從中世紀的神祕主義到紙藝「工程」: 梅根多佛《大馬戲團》
78 帶旅遊指南去旅行:貝德克爾《瑞士》
79 全世界首位名廚:索耶《現代家庭主婦》
80 向殖民地擴展:柏爾德伍德《武裝搶劫》

|第10章|動盪的20世紀
81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盲先知;波赫士《歧路花園》
82 文件製作大躍進:卡爾森的「實驗紀錄」
83 宛如表演藝術:克拉納赫出版社《哈姆雷特》
84 來自西岸的美國史詩:惠特曼《草葉集》
85 跳著探戈迎向革命:卡門司基《與母牛跳探戈》
86 超現實主義的時光之旅:恩斯特《仁慈的一週》
87 街頭文學,庶民之聲:納多齊《當心妓女》
88 平裝書,20世紀出版新風潮: 萊曼《華爾滋的邀約》
89 絕不投降!戰時的祕密出版: 卡明斯基《堡壘之石》
90 最偉大的地下書籍: 布爾加柯夫《大師與瑪格麗特》
91 已婚家庭的指南:史托普《婚姻之愛》
92 政治宣傳的破口:法蘭克《安妮日記》

|第11章|數位化與書籍的未來
93 獨力打造整本書:杭特《古老的造紙》
94 舊世界的終章,新世界的開端: 蘭德公司《百萬亂數表》
95 中世紀手抄本的數位化:電子版《貝奧武夫》
96 史上第一本電子書?魯伊茲《機械百科》
97 具體而微的超級小書:《奈米聖經》
98 現代科技與漫畫:小山-利查德《漫畫一千年》
99 作為藝術創作的書籍:普里耶朵《反書》
100 書的形式,需求至上:蘇拉威西的「糖棕捲盤書」

名詞釋義
參考書目
致謝
圖片來源
索引
浩瀚星辰下的哲思回响:一部探寻人类心智奥秘与文明演进的史诗 书名:《心智的迷宫与文明的灯塔:人类认知演化与思想流变》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资深历史学家、认知科学家或哲学家的名字,例如: 艾萨克·维特比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的名称,例如: 寰宇思辨学社] 页数: 880页(含索引与图表) 定价: 128.00 元 书籍概述: 《心智的迷宫与文明的灯塔》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它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结构如何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被塑造,以及这些内在结构如何反过来驱动宏大文明形态更迭的深度剖析。本书跨越了从石器时代的认知革命到信息时代的全球互联,以一种博物学家的严谨和哲学家的洞察力,编织了一幅关于“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我们如何构建世界”的复杂图景。它聚焦于那些深藏于文化、科学、艺术与社会结构背后的底层认知机制,探究人类如何从混沌中提炼秩序,并最终构建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共享现实。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原初的锚点”、“形式的诞生”、“心智的扩张”和“数字的镜像”四个宏伟部分,力图描绘出人类认知能力从具象化、巫术思维向抽象化、科学范式演进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原初的锚点——具象思维与生存的逻辑(约 250 页) 本部分深入考察人类心智在漫长史前阶段的形成过程。作者拒绝将史前时代视为“蒙昧期”,而是将其视为一套高度适应性、以生存为核心的认知体系的构建期。 核心议题包括: 1. 情境记忆与叙事化生存: 分析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口头传统和环境标记,将空间和时间转化为可操作的“故事地图”。这部分详述了“神话”作为早期信息压缩与跨代传递技术的功能。 2. 符号的前夜: 考察洞穴壁画、雕刻符号与原始历法中的视觉语言如何预示着抽象思维的萌芽。重点分析了计数、归类和对称性感知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3. 拟人化与自然掌控欲: 探讨人类早期将非生命体赋予意图(拟人化倾向)的心理需求,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宗教观和对自然力量的尝试性控制模型。这不仅是信仰的诞生,更是早期因果律推断的雏形。 4. 群体规模的限制: 基于灵长类社会结构研究,分析认知负荷如何限制了早期部落的社会复杂性,以及语言复杂性在突破这一瓶颈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形式的诞生——书写、度量与客观性的开端(约 200 页) 当人类社会跨越农业革命的门槛,定居生活带来了对复杂资源分配和长距离管理的迫切需求,这直接催生了对“形式化”认知工具的渴求。本部分聚焦于抽象工具如何重塑了人类对世界的感知。 核心议题包括: 1. 从“物”到“记号”: 详尽对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底层逻辑差异。重点分析了书写系统如何从“事物的表征”演化为“声音的编码”,以及这种转变如何解放了思维的载体。 2. 几何学与空间秩序的内化: 探讨古巴比伦的度量衡与古希腊的几何学(特别是欧几里得体系)如何将经验性的“度量”提升为普适的“真理”。分析了“证明”这一概念如何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第一个严格的自我修正机制。 3. 法律与契约思维的固化: 考察《汉谟拉比法典》等早期成文法典对人类“公平”和“责任”概念的塑造。法律文本的稳定性,如何训练了民众的“结构性思维”——即规则先于执行者存在。 4. 哲学思维的觉醒: 探讨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心智的影响。这不是关于具体哲学思想本身,而是关于“质疑假设”和“追求永恒不变的范畴”这种认知模式的诞生。 第三部分:心智的扩张——科学范式与主客二分的深化(约 250 页) 文艺复兴后的数百年间,人类认知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驱动力在于对“观察”与“实验”的系统性依赖。本部分探讨了科学革命如何永久性地重塑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核心议题包括: 1. 望远镜与显微镜:认知视界的双重拓展: 分析观测技术的突破如何彻底瓦解了人类的“常识世界观”,迫使心智接受宏大尺度(宇宙)和微小尺度(细胞)上与日常经验相悖的现实。 2. 笛卡尔与“主体性”的巩固: 深入分析“我思故我在”如何将认知焦点彻底引向“自我意识”和“内心体验”。探讨这种强烈的“主体/客体”二分法如何促进了心理学和现代科学的独立发展,但也带来了疏离感。 3. 牛顿的机械宇宙与时间的线性化: 考察经典物理学如何提供了一个完全可预测、可计算的宇宙模型,这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深层渴望。时间被“匀速流动”的概念所束缚,失去了许多文化中固有的循环性。 4. 达尔文的“深时”冲击: 分析进化论如何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基础,迫使心智接受“随机性”与“适应性”作为生命演化的核心驱动力,而非神圣蓝图。 第四部分:数字的镜像——信息洪流与心智的未来适应(约 180 页)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当代,探讨信息技术对人类认知结构带来的冲击,这不仅是工具的改变,更是心智运作模式的重构。 核心议题包括: 1. 计算思维的泛化: 探讨图灵机概念和算法逻辑如何渗透到社会决策、艺术创作乃至情感分析中。分析我们是否正日益用“可计算性”来取代“不可言说性”。 2. 注意力的经济学与碎片化认知: 批判性地分析超链接结构和即时反馈机制如何改变了大脑处理长篇、连贯信息的能力。研究“带宽稀缺”如何成为当代文明的核心瓶颈。 3. 模拟与现实的边界消融: 考察虚拟现实、深度伪造技术对“客观真实”这一古老哲学概念的冲击。当我们的感官输入可以被程序化生成时,心智如何校准其锚点? 4. 认知负荷的全球转移: 总结前三部分构建的认知工具,探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正通过外部工具(如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辅助)来承担更复杂的认知任务,从而解放出心智去处理更高维度的、更具伦理性的问题。 本书价值: 《心智的迷宫与文明的灯塔》是一部史无前例的“思想考古学”著作。它不满足于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成就,而是深入挖掘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人类心智的底层算法。通过审视我们如何学会感知颜色、如何定义“真理”,以及我们如何被自己创造的工具反向塑形,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认知局限与无限潜能的交汇点。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暂且放下对“是什么”的执着,转而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会‘知道’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我们脚下这个复杂世界的恢弘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解读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形成逻辑。 它不再是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知识如何传播”这个核心命题,并以此串联起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感染力,将100个看似独立的传播事件,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但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对知识传播格局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的论述所吸引。从早期互联网的萌芽,到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技术变革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它让我开始反思,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我们是否真的更“知识化”了,还是只是成为了信息的接收器?这本书促使我深入思考,知识的传播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人类不断追求理解与进步的永恒动力。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沉醉的思想探索之旅。 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触摸那些孕育了我们今天世界的智慧火花。他不仅仅是讲述知识传播的“术”,更深入挖掘了知识传播背后的“道”——那些驱动人类不断求知、分享、进步的内在动力。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传播媒介的演变,从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到纸张、印刷术的革新,再到数字时代的便捷,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 fascinating 的细节。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科学传播史的描绘,他展示了科学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又如何通过书籍、期刊、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突破国界和学科的限制。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孤立的个人成就,而是无数思想碰撞、知识共享的集体智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知识的传播,都是一次对旧有认知的挑战,一次对未来的探索,一次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挖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横跨千年的思想漫游。 书中娓娓道来那些塑造了我们如今世界的关键知识传播事件,从古老的羊皮卷到互联网时代的即时信息,每一个节点都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如何从被少数人垄断到普惠大众的艰难历程。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印刷术普及、科学革命传播以及启蒙思想席卷欧洲的故事所打动。想象一下,当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第一次将圣经带给普通人时,那是一种何等颠覆性的力量;又或者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跨越语言障碍,在知识界激起层层涟漪。书中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知识传播者们的热情与执着,也体会到了普通民众在接触新知识时的兴奋与茫然。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今天触手可及的信息,明白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贤智慧与传播媒介不断演进的结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播,更是关于人类思想解放的壮丽史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书籍历史的枯燥读物,但它所呈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知识传播扮演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催化剂”角色。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100个足以改变世界的知识传播事件娓娓道来,这些事件如同链条般环环相扣,共同编织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大众教育兴起的章节,它深刻地揭示了识字率的提升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石,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从而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进步。书中对信息爆炸时代的反思也让我警醒,我们是否被海量信息所淹没,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却被稀释?它鼓励我去思考,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深度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看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这100个关于知识传播的故事,就像100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叙述,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将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而 relatable。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思想传播如何引发社会变革的案例,比如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播与思想的启蒙。它让我明白,知识并非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它是一种能够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影响社会走向的力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传播方式的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同样的信息需求时,所能产生的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知识传播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共享智慧,不断超越自我、塑造未来的史诗。

评分

很精致的书,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值得买,馒馒看。

评分

很精致的书,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精致的书,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

活动购入,价格给力,囤着慢慢看

评分

书套有点损坏,书的内容还没看,不过很期待

评分

很好,质量奖的书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