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尼采自传(徐梵澄著译选集,精装护封彩插) | 作者 | 尼采,徐梵澄 |
| 定价 | 52.00元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345198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尼采自传》,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极。但我看*好是能够给他独立出版,因为此公颇有点尼采气,不喜欢混入任何“丛”中,销路多少,倒在所不问。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归入丛书,则我当于见面时与之商洽,不过回信迟早不定。】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12月25日写给出版家赵家璧的一封信。信中,这位“颇有点尼采气”的“此公”,即是徐梵澄。1935年3月16日,鲁迅给赵家璧的另一封信中写道: 【《尼采自传》的翻译者至今未来,又失去通信地址,只得为之代校。顷已校毕,将原稿及排印稿各一份,一并奉还。又书一本,内有尼采像(系铜刻版),可用于《自传》上。】 《尼采自传》于当年5月上旬出版。这是中国首本从德文迻译的尼采原著,其中凝结了师生二人共同的心血。鲁迅向出版界推荐青年梵澄,并包揽了校对和提供尼采像等辅助性的工作。 |
| 作者简介 | |
| 徐梵澄(1909—2000)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徐梵澄(1909—2000) 年轻时游学于鲁迅门下,一生践行先生的“精神事业”; 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寄寓上海,受鲁迅之嘱系统地翻译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1978年底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贯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诗歌、书画、文艺评论上造诣精深,学术贡献主要有四:
|
| 目录 | |
| 译者序1 绪言6 为什么我这般明哲10 为什么我这么颖悟26 为什么我著出这么好的书49 悲剧之产生61 非时68 人间底,极人间底74 朝霞83 快乐之科学86 苏鲁支如是说88 善与恶之彼面107 伦理传统说109 偶像的没落111 瓦格勒之衰落114 为什么我便是运命123 附录一:《人间的,太人间的》(节译)134 附录二:“超人”论衍215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对这种“自传”性质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心,因为它们往往能揭示出理论家在构建其宏大体系背后的那些人性化的挣扎、痛苦与狂喜。尼采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疾病、孤独、与朋友的决裂,这些经历无疑都深刻地烙印在了他的哲学之中。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天才在与世界搏斗时的真实面貌。精装版的厚重感,似乎也暗示着其中记载的经历绝非轻描淡写,而是充满了沉重的分量。我希望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他创作那些震撼人心的思想时的心路历程,理解那些“超人”哲学背后的个人体验,从而使我对他那些看似冷酷的理论产生更深层次的共情。
评分最近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总觉得需要一些能够让人慢下来,沉下心来思考的东西来平衡一下。我希望这本《尼采自传》能够成为我精神上的一个锚点。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研究者,更多的是一个渴望通过阅读来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普通人。尼采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挑战者”的意味,他似乎总是在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贴近这位思想巨匠的真实心境,了解他是如何在孤独和争议中构建起他的庞大思想体系的。这种对“人”的探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读完后,能够带给我一种破除迷思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书虫,对于湖北新华书店出品的书籍,总有一种莫名的信赖感。这不仅仅是地域情结,更多的是基于多年来购买书籍的经验。他们的选书眼光往往很独到,尤其是在引进国外经典著作时,注重的是品质和严肃性。这次选择精装护封彩插的版本,也印证了他们对于经典文本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实体书的价值更在于它的“仪式感”和收藏价值。我喜欢那种翻阅实体书时,指尖与纸张摩擦的触感,以及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这本书无疑将被我郑重地收藏起来,期待着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茶,与这位“未来的先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精装版的《尼采自传》光是捧在手心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彩插,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书中的每一句话,但光是翻阅那些装帧的细节,就已经能感受到译者和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的敬意。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预示着里面承载的きっと是思想的重量。我特别喜欢那种老派的装帧风格,让人感觉仿佛在阅读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文字载体。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每次看到都觉得心情舒畅。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更别提里面蕴含的那些深刻的思想了。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级别的装帧绝对是加分项,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哲学读物,而这本书的译者徐梵澄先生的名字,在哲学圈子里是响当当的招牌。他的翻译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犀利和深刻,又让中文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那种德式的思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尼采那充满悖论和激情的思想迷宫中去,但仅仅是看到他选择了这个版本,就让我对这次阅读充满了信心。我更看重的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一个好的翻译家能让你感觉作者就坐在你面前低语,而不是隔着一层晦涩的语言屏障。我期待着徐先生如何处理尼采那些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的句子,那种在挑战读者思维边界的同时,又让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才是衡量一部哲学译作优劣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