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死去,他们不可能被取代。因为这是命运——与神经的命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应该寻找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
奥利弗·萨克斯是美国的神经学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
他将神经病学原本艰深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穿插在生动的病例中。在他的笔下,每一个病例都不只是病例,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个病人也并不是病人,而是大脑中住着另一个灵魂的人。
在他笔下,那些冰冷的医学名词和临床病例,更像一场场触及心灵的奇特冒险,等待我们用深刻的理解与洞见,走进那个未知的精神世界。
他的一生为三则信条影响:友爱他人,寻找归属,坚信不疑。他以身试药,体验各种感官产生的幻觉。他把病患的经历变为人类共同的经验,为我们揭示生命的偶然与无常。
萨克斯医生在82岁的时候离开人世,生前留下这本珍贵的自传与回忆录,记录他完整而精彩的一生,跨超学科的界限,充满悲天悯人的巨大力。
率然而行/ 1
我12岁时,一位眼光独到的老师在学期报告中写道:“萨克斯会有出息的,只要他做事别太离谱。”
离巢/ 45
我前一天晚上才遇到教授,便向他吐露了我逃离家庭和祖国的故事,以及我对于是否继续医学事业的犹豫。
旧金山/ 73
你们还记得萨默塞特·毛姆写的那个关于一个人被某个被遗弃在荒岛上的姑娘施了魔法,不停打嗝,zui终致命的故事吗?我们有一位患有脑炎后型病症的咖啡大王患者,在术后连打了六天嗝……我建议去请一个好的催眠师来:我很想知道这样能否奏效。
肌肉海滩/ 107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如此无情地逼自己练举重。我认为动机很简单;我不是健美广告上说的那种体重98磅的病夫,但我胆小如鼠,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逆来顺受。通过举重,我变得强壮起来(非常强壮),体重增加了……
回天乏术/ 147
一天,我坐在咖啡馆里,开始经历zui疯狂的幻觉,它突如其来,就像我在《幻觉》中描述的那样:我正在搅拌着咖啡,它突然变成了绿色,继而又变成了紫色。我吃了一惊,抬头看去,只见一个顾客在收银台那里付账,他长着一颗长鼻目动物的巨硕头颅,像一头象海豹……
苏醒/ 185
1973年初,我看到《苏醒》一书的长条校样时非常激动。7月份我正好年满40岁,希望到时能说:“虽然我已经40岁,青春不再,但至少我还有所成就,我写了这本书。”
山上的公牛/ 227
无论在哪里,我看过的每一个病人都是鲜活、有趣的,给我带来了收获;从来没有哪个病人没有教给我一些新东西,或是没能让我生发出新的感觉和新的思考;而且我认为,和我一起经历了这些现场的人们也跟我一起分享并促成了这种探险的快感。
身份问题/ 263
在《错把妻子当帽子》问世之后,讲话的邀请和各种各样的要求让我应接不暇。无论好坏,它的出版让我成了一个具备公共形象的公众人物,尽管我本性孤僻,并妄自相信zui好、至少是zui有创造力的性格特点,就是孤僻。
锡蒂岛/ 297
1979年的晚些时候,我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岛上找到了自己的家。那里有小时候得过脊髓灰质炎的神经科同行绍姆堡医生,他会骑着三轮车沿着街道来回磨蹭,还有“疯玛丽”,这个女人不时发病,会站在自己的皮卡货箱宣讲地狱之火。但大家都觉得玛丽只是个平常的邻居而已。
旅行/ 343
我们看病人,与医生、植物学家和科学家们谈话;我们在雨林里乱逛,在暗礁中潜游,还收集了醉人的卡瓦胡椒 的样本。直到1995年夏,我才安顿下来,撰写在这些岛屿的经历,我事实上认为《色盲岛》这本书是由两个叙事性游记组成的:“色盲岛”是关于平格拉普岛的;还有“苏铁岛”,是关于关岛的怪病的。
思维的新视角/ 373
1995年2月,我给弗朗西斯寄了一本《火星上的人类学家》,这本书刚刚出版,里面有一篇详细版本的《色盲画家的病例》,我还跟他复述了在平格拉普岛的经历,以及克努特和我如何试图想象他的大脑因为色盲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家/411
2008年6月,我听说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英女王寿辰的授勋名单上,大吃了一惊——我就要获得大英帝国勋章了!这就像是她乃至英国在说:“你做了非常有用和可敬的工作。回家吧,我们原谅你了。”
致谢/ 427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全球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神经科。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探险。作者的知识广度令人惊叹,他能够将个人经历与宏大的社会背景、深刻的哲学思考无缝地结合起来。他对于不同文化和思想流派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其内核,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阐释。我特别留意了他对于“专业精神”的探讨,那种对工作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和对服务对象发自内心的关怀,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行文之间,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洞察力贯穿始终,他既能高屋建瓴地分析局势,又能细腻地描绘个体命运的无常。全书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但其思想的深度却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可以说,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它不断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辨识度的,它带着一种老派的优雅和克制,但在关键的情感爆发点,又能精确地击中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非常高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个人的微小与时代的宏大、个人的脆弱与精神的强大形成鲜明对照,从而突显出人物的内在力量。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他不仅分享了经验,更分享了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职业、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及自己失败或犯错的经历时,那种坦诚和自我解剖的勇气,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温度,让人感到亲近而非遥远。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但它提出的问题却极其深刻,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一本兼具历史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杰出作品,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传记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智慧的年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将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读到的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对一段人生轨迹的简单回顾,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变迁与个人的挣扎和坚持。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却极具力量的叙事方式,他从不刻意拔高自己的经历,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口吻,讲述那些非凡的时刻,反而让人更能感受到其人格的厚度和深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精神漫步,很多过去模糊的概念,在作者的阐述下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关于选择、关于责任、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都找到了新的思考角度。全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令人屏息的冲突和转折,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片段,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感和情感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界限的对话,让现代的读者能够跨越时空,去体察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历程。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历着作者所经历的一切风雨与辉煌。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细细描摹一个场景的氛围,什么时候该加速推进,展现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绘尤其精彩,那些重要的导师、同事、乃至对手,都被刻画得立体而真实,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和立场下做出不同选择的鲜活个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坚持初心”的部分,在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和诱惑时,作者是如何坚守住自己最初的信念和职业操守的,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艰难与荣耀,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武器。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久违的年代气息,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绝不是时下那些轻飘飘的自述能比拟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老旧的留声机,虽然不追求极致的清晰,却有着令人沉醉的质感。他似乎非常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和细节,比如一次偶然的交谈,一个场景的设置,都能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抉择面前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坚定。那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英雄叙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让人不禁思考,在同样的环境下,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并非完全线性叙事,而是穿插着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使得整部作品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它不只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有良知和担当的人”的生动教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