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学

琴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应时著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乐理学
  • 中国音乐
  • 传统音乐
  • 音乐文化
  • 音乐教育
  • 琴学
  • 古琴
  • 音乐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600427
商品编码:1622775253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陈应时 著 定  价:95 出 版 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页  数:32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6600427 自序
1概论
1.1琴和琴的结构
1.1.1琴
1.1.2琴的结构
1.1.3琴的长度
1.2琴徽和琴徽的形成
1.2.1琴徽
1.2.2从无徽到有徽
1.2.3明徽和暗徽
1.3琴的安弦定音和转弦换调
1.3.1琴的安弦定音
1.3.2琴的转弦换调
1.4琴的音域、音区、音位和音响效果
1.4.1琴的音域和音区
1.4.2琴的音位
1.4.3琴音的音响效果
1.5琴谱
1.5.1文字谱
1.5.2减字谱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琴律学是专门研究七弦琴律制的一门学科,它既是琴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律学的一个分支。琴律学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要成为现代音乐学中一门完备的学科,还只是在初创阶段。陈应时所著的《琴律学》从琴律学的基本知识写起,然后分别论证中国琴律在明末清初前后两种不同律制的转变过程。 陈应时 著 陈应时,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音乐史学会、*国乐律学学会顾问。195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1月应邀任英国女皇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1月应聘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访问教授,1994年9月,应邀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巡回讲学。
《古韵流觞:宋词的审美变迁与词律探微》 作者: 柳岸清风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集团 装帧: 精装 典藏版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ISBN: 978-7-5587-xxxx-x --- 内容简介 《古韵流觞:宋词的审美变迁与词律探微》是一部集文学史、美学研究与格律考辨于一体的深度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跳脱传统词学研究中对词人个人命运或仅关注盛唐风骨的窠臼,将宋词的勃兴置于北宋至南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重点剖析了词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如何随之演化,并首次将词律的复杂性与音乐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的量化关联研究。 全书共分四编,结构严谨,论证详实。 第一编:时代的回响——宋词的社会文化土壤 本编首先回溯了词体自晚唐五代兴起以来,在宋代所占据的独特地位——“艳科别调”如何逐步登上文坛主流。作者柳岸清风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将北宋初期的“雅化”倾向与词人对“文人正统”的自觉规避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雅俗之辨与体制的张力: 详细考察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背后,是士大夫阶层对传统诗体过度规范化的反叛,还是词体本身在表现力上的主动扩张。重点分析了柳永词中市井生活描写与精致宴饮描写的并存现象,揭示了词体在市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之间的独特张力。 理学兴起与词风的沉郁化: 南渡以后,词体风格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本编深入探讨了程朱理学对词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尤其关注朱熹本人对词体的复杂态度。分析了辛弃疾、姜夔等人在家国之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尚气”与“尚韵”来构建新的审美理想,从而使词的境界从早期的婉约绮丽转向深沉苍凉。 第二编:审美范式的流转——从“格致”到“意境” 本编是全书的核心理论探讨部分,着重于分析宋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审美范式是如何构建和瓦解的。作者主张,宋词的审美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格致”(形式技巧的精妙)到“意境”(情景交融的深度)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宋初的“雕琢美学”: 考察了冯延巳、晏殊等人对词“体制”和“音律”的极致追求,这是一种偏重形式自足性的美学。通过对双调、三叠等长调的结构分析,论证了早期词人如何通过句法的错落变化来营造典雅的韵味。 苏辛的“气象”与“真情”: 重点剖析了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并非简单的扩大词境,而是将“议论”和“哲理”融入到具象的描绘之中,实现了从“物”到“我”的精神跃迁。同时,对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进行了辩护性研究,强调其语言的磅礴气势是服务于特定的历史情绪的。 姜夔的“清空”与“韵外之致”: 细致分析了姜夔“无意于工而工”的艺术手法。提出姜夔的词达到了词体审美的高峰,在于他将音乐的听觉体验转化为可感的空间意象,追求一种近乎禅宗的“空”与“淡”。 第三编:词律的“形”与“音”——音韵学与格律的量化研究 本编是本书最具开创性的部分,作者运用现代音韵学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方法,对宋词的格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考察,特别关注了宋词格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执行情况与理论要求的偏离。 “依声填词”的变迁轨迹: 针对“词牌”这一概念,本书不满足于传统的词谱罗列,而是追溯了词牌(如《雨霖铃》《水龙吟》)的原始音乐形态(唐教坊曲或燕乐)。通过对比宋代不同时期词人的用韵习惯,展示了词牌在流传过程中如何“失音”,即声调的平仄要求如何被后世词人灵活处理,甚至被“改造”。 “换韵”与“拗救”的规律性: 传统词学对拗救的解释往往依赖于修辞学的判断。本书则引入宋代诗论中的“句法张力”概念,将拗救视为一种为了平衡节奏或加强语气而进行的有意识的音位选择。通过对大量词作的实证分析,归纳出不同词调在不同时期的“拗救许可率”。 词体音乐性的残存证据: 探讨了词的音乐性在宋代后期随着燕乐的衰亡而逐渐减弱的过程。重点分析了词中大量出现的叠字、衬字现象,指出这些元素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早期音乐歌唱时为适应旋律和节拍而留下的“化石”。 第四编:词体在古典文学谱系中的位置 本书最后回到文学史的宏观视角,探讨宋词在唐诗与元曲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 词与诗的边界消融: 分析了宋代词人如何不断地拓宽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最终使词体在艺术高度上足以与唐诗比肩,而非仅仅是“小道”。 对元曲的深远影响: 论证了宋词对元杂剧和散曲在结构布局、语言锤炼以及抒情模式上的奠基性影响,指出元曲的“俗”与“直”正是对宋词后期“雅”与“曲”的一种回归和反拨。 本书的价值: 《古韵流觞》超越了单纯的文本解读,它通过跨学科的方法,为理解宋词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瑰宝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是词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更是所有热爱宋词,渴望深入了解其美学内核与复杂格律的文学爱好者的深度阅读指南。读者将在本书中领略到宋词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呼吸、如何演变,最终成就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 作者简介: 柳岸清风,当代著名词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长期致力于宋代文学、词律学以及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关系的研究。著有《宋词流派论》《唐五代词的音乐形态研究》等。其研究以考据严谨、理论创新著称,深受学界推崇。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意境描绘,带有画面感与联想) 《琴律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营造的那种悠远而清幽的意境。它不像一本教材,枯燥地讲解知识点;也不像一本小说,用情节吸引人。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听到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声音。书中的文字,仿佛被注入了音乐的灵魂,每一个词语都带着旋律感。当读到关于“五音”的阐述时,我仿佛能听到那清越的宫音,悠扬的商音,沉稳的角音,明亮的徵音,以及深沉的羽音,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音画。那些关于“调式”的解释,让我联想到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时而春风和煦,时而秋意渐浓。书中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描述,更是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指尖轻柔地拂过琴弦,发出如水滴落入幽潭般的清音;或是沉沉下键,激荡出如山泉奔涌般的有力节奏。这本书让我感觉,音乐不仅仅是声音,它是一种空气,一种光线,一种弥漫在空间中的情感。它让我愿意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韵律与和谐。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情感共鸣,带有个人体验与感悟) 掩卷而思,《琴律学》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与古老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那些静默的艺术形式来维系的。而古琴,作为一种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乐器,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流淌着一份情感。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是仿佛穿越回了某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古人在松下抚琴,在月下品茗的场景。书中所描绘的“琴道”,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追求,那是一种对内心平和、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感悟。那些关于“徽位”的讲解,不再是单纯的音位标记,而是一种对于空间、对于意境的想象。我仿佛能听到,在指尖的每一次触碰下,不仅仅是发出一个音,更是勾勒出了一幅幅的山水画卷,或是抒发了一腔深沉的思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唤醒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追求的“静”和“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隐藏在每一个细微的音律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文艺青年,带有感悟与共鸣) 拿到《琴律学》这本书,说实话,最初是带着点好奇,又有点莫名的期待。我一直觉得,音乐这东西,不仅仅是耳朵里的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琴律”,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气息,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些古人抚琴弄弦时的心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考究的文字风格,没有那些花哨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娓娓道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律”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科学的音高划分,更蕴含着古人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规律的理解。那些关于宫、商、角、徵、羽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音阶理论,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仿佛它们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性格和意境。读到书中描述古琴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时,我仿佛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智者,手指在丝弦上轻柔地滑过,发出清澈而悠远的声响,那声音,穿透了世俗的喧嚣,直抵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不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娱乐,更是将其视为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天地沟通的桥梁。它教会我,在浮躁的世界里,如何去寻找那份内心的宁静,如何在每一个音符中,品味生活的真谛。

评分

第二段评价 (理性分析,侧重理论与知识) 《琴律学》这本书,从内容构成上看,无疑是一部严谨而系统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处理“琴”与“律”这两个核心概念时,表现出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识积累。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梳理,尤其是在音律体系的演变、各个朝代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阐释方面,可谓是鞭辟入里。例如,作者对十二律的形成、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律制的优劣对比,进行了一一剖析,并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乐谱资料进行佐证,使得这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清晰易懂。同时,本书对“琴”的工艺、形制、材质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跨学科的视野,将音乐理论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认识视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古代琴谱的解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乐谱,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演奏者可能的情感处理,这对于理解古琴音乐的艺术内涵至关重要。尽管书中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对古琴艺术有系统性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琴律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质疑与探索,带有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琴律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思考,并且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书中所阐述的观点。首先,作者在论述某些理论时,是否过度依赖于某些既定的学说,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学术争鸣?例如,在关于某个特定音律体系的起源问题上,如果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书中是否充分地呈现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对于“琴律”的解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观念的影响?换言之,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琴律”,与古代人实际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存在偏差?书中是否足够清晰地界定了其研究的时代背景和视角?再者,尽管本书在理论阐述上相当详尽,但对于实践层面的指导,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如果能结合更具体的音乐实践案例,或者提供一些示范性的演奏讲解,想必会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当然,这并非否定本书的价值,而是希望在肯定其学术贡献的同时,也能看到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一本优秀的著作,或许就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探索,而《琴律学》在这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