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版 次:1
页 数:160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17年10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ISBN:9787303133246
定价:30.00元
编辑推荐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2005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内容简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目录
di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级目标第三部分 分级标准一、语言技能二、语言知识三、情感态度四、学习策略五、文化意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 语音项目表附录2 语法项目表附录3 词汇表附录4 功能意念项目表附录5 话题项目表附录6 课堂教学实例附录7 评价方法与案例附录8 技能教学参考建议附录9 课堂用语
这本《新课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真是让我这个一线教师眼前一亮,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对未来几年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指引性非常明确。不像过去有些标准,读起来总是模棱两可,让人无从下手。这次的修订,明显吸收了近年来国际语言教学领域的前沿理论,比如更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紧密结合了学生在不同学段应达成的具体能力层次。我特别喜欢它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间的平衡处理,不再把语法规则当作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达成交际目的的工具。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无疑为我们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关于听、说、读、写各维度的具体要求,发现标准对不同技能的权重分配更加合理,更贴近真实的语言学习过程。它的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的年轻教师,也能迅速把握住其精髓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英语老师,我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往往会带有一种“旧有经验”的滤镜。然而,阅读这本2011年版的标准时,我惊讶地发现它在“评价”这一块的阐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习惯性做法。以往我们总是在追求分数,追求统一的纸笔测试结果,但新课标显然把目光放得更远。它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具体来说,它给出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真实性任务设计(Authentic Task Design)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PBL)或者情境化的口语展示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我们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真正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单元测试的比例适当降低,增加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的比重,因为书里提到的“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反思”这一点,简直是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痛点。这份标准,与其说是一份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温柔而坚定的挑战书。
评分如果从一个课程研究者的角度来审视,2011年版的《新课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的衔接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学科核心价值”的融入处理得非常巧妙。英语教育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技能训练,而是渗透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国际理解的教育。这要求我们在教材的选择和课堂活动的设置上,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价值重塑”。比如,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我们不能只看其难度等级,更要考量其是否能引发学生对社会议题的思考。这份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鼓励教师跳出传统教材的限制,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和真实语境材料。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教学实践的边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评分我得说,这份2011年版的课标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我这个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教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过去的标准里,跨文化交际往往被简化为对英美文化的简单介绍,流于表面化。然而,这份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尊重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才是目标。它不仅关注学生“知不知道”某些文化习俗,更关注他们“能不能”在实际交流中展现出得体的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这一点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尤为重要。标准中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权重提升,也使得教学目标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激励我们设计更多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者跨文化项目合作的任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塑造者。这份标准对教育的使命感有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初为人师的大学毕业生,拿着这份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时,感触可能和我们这些老教师又有所不同。对于刚走出校门、知识体系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他们来说,这份标准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寻宝地图”。我看到许多年轻同事反馈说,书里关于不同学段(小学低段、高段,初中,高中)的语言能力发展阶梯描述得非常细致。比如,小学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和“语法的处理深度”,都给出了清晰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界限。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新课程的畏惧感。特别是关于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再是简单地介绍几个节日名称,而是深入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和理解层面。我发现,标准对“学习策略”的强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些新人来说,这份标准就是他们的“入门宝典”,帮助他们快速搭建起一个专业、系统的教学框架,让他们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有了权威的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