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与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杰出的贡献之二。本书对两千年前的这两项技术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起源、概况到技术形成的过程等一一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对于我们研究传统造纸与印刷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造纸与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杰出的贡献之二。本书对两千年前的这两项技术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起源、概况到技术形成的过程等一一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对于我们研究传统造纸与印刷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一综合性的著述,注重纸和印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包括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上自二者*早出现,下迄19世纪末期,即手工业时代结束为止。全书分十章:首章绪论为全书的提要;纸和印刷(包括制墨和装订)各占三章;传播和影响也占三章,其中*后一章以纸和印刷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响作为结论。全书结构简明而有系统,内容分配平均,资料包括实物和文献,另有插图174幅,附录《中国印刷史书目》千余条,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参考。
中国文化中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按通史规模论述这两大发明的起源与发展,从所能知道的*初阶段写到19世纪末这两项手工艺为现代技术替代时为止,收入历年这个课题*前沿的研究成果涉及全部历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工艺、美学、用途、对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等各个方面,实为关于这一课题的扛鼎之作。
同时,本书的刊行也有力的回击与反驳了近年来韩国置疑和挑战我国印刷术发明地位行为。
作者简介:
张秉伦(1938年7月23日-2006年2月23日)当代中国科学史家、科学史教育家。安徽省泾县人,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60年从巢县一中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调入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技史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2006年病逝。
方晓阳:男,195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专项评审专家。
樊嘉禄(1964-),男,安徽金寨人,科技史专业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黄山学院副院长,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客座研究员。
欢迎光临小店
目录:
上篇 造纸
前言
第一章 造纸术的起源
第二章 麻纸技术
第三章 皮纸技术
第四章 竹纸技术
第五章 加工纸技术
附录
下篇 印刷
前言
第一章 印刷术发明的背景
第二章 用墨源流与制墨工艺
第三章 漏版印刷
第四章 雕版印刷
第五章 活字印刷
第六章 图绘印刷
第七章 套色印刷
第八章 纸币印刷
第九章 木版年画印刷
第十章 饾板与拱花印刷
第十一章 蜡版、磁板与泥版印刷
附录
欢迎光临小店
序言:
总序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先进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首批共13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和民间手工艺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预期在世纪交替之际完成此项工作。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首批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备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2004年8月
这本书,让我对“纸”和“书”这两个最基础的物品,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和敬畏。在阅读《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之前,我从未想过,一张小小的纸,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书中对造纸的介绍,从最原始的植物纤维处理,到复杂的蒸煮、打浆、抄造、烘干过程,都做得非常细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捞纸”的细节所吸引,那种需要极高技巧和经验才能完成的工序,直接决定了纸张的品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纸张特点,比如宣纸的韧性和吸墨性,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得益彰。这让我明白,为什么古人的书画作品能够经久不衰,与纸张本身的优良品质密不可分。而印刷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从雕版印刷的精美图案和流畅文字,到活字印刷的革命性突破,书中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惊叹于雕版印刷的精细雕刻,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充满了艺术感。而活字印刷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书籍。书中对活字材料的选择、制作、排版等过程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古人解决技术难题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空白。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资料零散,难以系统地了解。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大量的珍贵插图。对于造纸部分,书中从最基础的原料选择开始,详细介绍了竹、麻、皮等不同原料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经过蒸煮、捣烂、抄造、晾晒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最终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纸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抄纸”这一环节的描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如何利用抄纸网,将纸浆均匀地铺展在网上,从而获得厚薄均匀的纸张。那份对细节的专注,对工艺的严谨,着实令人钦佩。而对于印刷部分,这本书更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历程。我尤其被书中对雕版印刷的详尽解读所吸引,那些精美的雕版拓片,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和图案在木板上雕刻出来的力量。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即使是对工艺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中国传统造纸与印刷工艺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历史画卷,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读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纸张和书籍,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书中对造纸工艺的介绍,让我了解到,纸的制作远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从原料的选择,比如竹子、桑树皮、棉花等,到后期的蒸煮、打浆、抄纸、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抄纸”的描述印象深刻,那种用抄纸网将纸浆均匀铺展的技艺,不仅需要稳定的双手,还需要对纸浆浓稠度的精准判断,才能做出厚薄均匀、质地优良的纸张。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纸张特点,比如宣纸的独特之处,以及麻纸、竹纸的各自优势,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代的文人墨客会选择特定的纸张来创作。而关于印刷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博大精深。书中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那些精美的雕版拓片,简直就是艺术品。而活字印刷的发明,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书中对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整个过程,以及后来金属活字、木活字的发展,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评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是一次让我沉浸其中的文化探索之旅。当我翻开它,我就被书中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工艺步骤,而是将造纸和印刷这两项看似基础的工艺,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来解读。在造纸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造纸材料和工艺。我了解到,原来造纸并非只有一种方法,不同的原料会产生不同质地的纸,而这些纸张又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功能。比如,书中对宣纸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绝佳载体,那种独有的吸墨性和晕染效果,是其他纸张无法比拟的。而印刷部分,更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从雕版印刷的精细雕刻,到活字印刷的效率革新,书中都做了精彩的阐述。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活字印刷的细节描述感到震撼,那种排版、印刷、拆版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智慧和巧思。这本书让我觉得,造纸和印刷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更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基石。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工艺,并将其发扬光大,影响了整个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蕴含着匠人精神的传统工艺。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太丰富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造纸和印刷的工艺流程,而是将这两项工艺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发展演变、技术特点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在造纸部分,书中从最早的植物纤维利用,一直讲到后来的精细化生产,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技术,以及各种纸张的特性和用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捞纸”过程的细致描绘,那种借助抄纸网,将纸浆均匀分布在网上的技艺,不仅需要熟练的手法,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对纸浆状态的精准把握。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将那些古老的工艺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到了印刷部分,这本书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雕版印刷的精美图案和流畅文字,到活字印刷的革命性突破,书中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曾以为活字印刷是近代才有的技术,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早在北宋时期,毕昇就已经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书中对活字材料的选择、制作、排版以及印刷的整个过程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艺介绍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好好写写读后感,但总觉得要写得配得上它分量才行。说实话,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扉页上那烫金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几个大字,以及“造纸与印刷”几个字,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翻开第一页,我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作坊,看到工匠们一丝不苟地劳作,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成了这一本本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典。书中对于造纸工艺的阐述,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造纸不过是把竹子或树皮捣碎了,然后晒干。但这本书却细致地介绍了从原料的采集、处理,到蒸煮、打浆,再到抄纸、烘干的每一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原理、物理过程,都讲解得极其到位。尤其是在提到“漉纸”这个步骤时,书中配以精美的插图,详细展示了抄纸师傅如何运用抄纸网,通过提、捞、抖、甩等一系列动作,将纸浆均匀地铺在网上,形成薄而匀净的纸张。那画面感,仿佛我都能闻到纸浆的清香,听到水流的潺潺声。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讲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造纸技术差异,比如宣纸的独特之处,以及麻纸、竹纸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这些细节,是我在以往的阅读中从未接触过的,它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古人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因地制宜,创造出不同功能的纸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光是造纸这一部分,就已经让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品味和学习,这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印刷部分。
评分我一直对“书”这个载体充满敬畏,觉得每一本书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出版者的汗水。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更是让我看到了“书”的源头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书中关于造纸的部分,详细介绍了从植物原料的处理到最终成纸的每一个环节,让我明白了纸张的质地、厚度、韧性等等,都与原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提到用竹子造纸,需要经过蒸煮、捣烂、抄造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质地细腻、韧性十足的纸张。而像宣纸,更是需要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能达到那种“墨韵”和“宣”的独特效果。这些细节,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肃然起敬。而到了印刷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辉煌成就。书中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雕版印刷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如何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雕刻文字和图案,每一刀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而活字印刷的发明,更是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让书籍能够更加广泛地流传。书中对活字材料的选择、制作、排版等过程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古人解决技术难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本看似普通的书,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工艺历史,而造纸和印刷,正是这些历史中最核心、最璀璨的篇章。
评分自从我读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我对“纸”和“书”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一直以为造纸就是把植物纤维弄碎了,然后做成一张薄片。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造纸的工艺是如此的复杂和精细。从选择什么样的植物(比如竹子、桑树皮、棉花),到如何处理这些植物(蒸煮、浸泡、打浆),再到如何将纤维均匀地铺展在抄纸网(“帘子”)上,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抄纸”过程的描述,那种需要技巧和经验的“抄捞”,才能做出厚薄均匀、质地优良的纸。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纸张特点,比如宣纸的韧性和吸墨性,以及它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古人的书画作品能够流传至今,与纸张本身的品质息息相关。而到了印刷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中国的印刷术只有活字印刷,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雕版印刷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那些刻在木板上的文字和图案,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书中的图片展示了各种精美的雕版,有的甚至是双色印刷,其难度和艺术价值都令人惊叹。而活字印刷的发明,更是将知识的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书中对毕昇发明泥活字的过程的描述,以及后来出现的木活字、金属活字,都让我感受到古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张纸,每一本书,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我之前对印刷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活字印刷上,觉得就是把字排好,然后印上去。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首先从雕版印刷讲起,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书中详细描述了雕刻师傅如何一块块木板上雕刻出精美的文字和图案,那需要何等的耐心、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我简直不敢想象,在没有电脑、没有机械辅助的古代,他们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细的雕刻,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生命力。书中还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雕版印刷品,那些古籍上的版式设计、插图风格,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设计才华。而当读到活字印刷的部分时,虽然我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书中对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整个过程的还原,以及活字材料(泥、木、金属)的选择和制作工艺的讲解,都让我肃然起敬。尤其是书中对于活字排版、印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以及古人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都写得非常详细,让我体会到了技术革新背后的艰辛与伟大。它不仅仅是印刷技术的进步,更是知识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印刷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再现,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印刷的辉煌成就,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的图片和文字相互呼应,让那些遥远的工艺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这类“全集”类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显。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首先,关于造纸的部分,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工艺流程,而是从历史渊源讲起,追溯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演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造纸方法,比如东汉时期的蔡伦造纸,以及后来宋代、明代在纸张生产上的改进。它不仅讲述了“怎么做”,更讲述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些工艺如何影响了纸张的最终品质。书中对纸张原料的处理,从纤维的提取到浆料的制备,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配以清晰的插图,即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而关于印刷部分,这本书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博大精深。从雕版印刷的精美绝伦,到活字印刷的革命性突破,书中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活字印刷的细节描述,比如活字材料的选择(泥、木、金属)、活字的制作、排版的方法,以及印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伟大的发明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传统工艺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活着的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