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光子链路

微波光子链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克里斯蒂安·鲁姆哈特(ChristianRu 著
图书标签:
  • 微波光子
  • 光纤通信
  • 无线通信
  • 毫米波
  • 射频光子
  • 链路设计
  • 系统工程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性能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5018
商品编码:16371103002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克里斯蒂安·鲁姆哈特(Christian Rumelhard),(法)凯瑟琳·阿尔加尼(Catherine Algani),(法)安妮-洛尔·贝拉波特(Anne-Laure Billabert) 著;王宇 译 定  价:99 出 版 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页  数:263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8105018 第1章基本概念
1.1微波光子链路
1.2链路描述
1.3信号传输
1.3.1微波信号
1.3.2数字信号的微波载波
1.3.3UWB信号
1.3.4光载波
1.3.5小结
1.4微波光子链路的局限性
1.4.1由不同组件的材料带来的局限性
1.4.2微波光子链路中的噪声源
1.4.3非线性
1.5微波光子链路组件和特征
第2章光信号的产生和调制
2.1激光器
2.1.1基本概念
2.1.2半导体激光器结构和有源层光增益
2.1.3Fabry—Perot激光器原理
2.1.4光因子与速率方程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微波光子链路:组件与电路》是一本介绍微波光子链路组件和电路的新学术专著,在介绍微波光子链路器件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器件电学和光学特性参数的分析,提出了微波光子链路性能综合分析的原创方法,分析了微波光子链路特性参数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微波光子链路及器件建模仿真方法,通过建模将微波光子链路组件的电气模型集成到商用电路仿真软件中,从理论和应用上为微波系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参考和依据。原著由靠前学术出版机构Wiley出版,原著作者为法国国立科学与管理学院(AM)的教授,代表了欧洲微波光子技术研究的高水平,反应了目前靠前相关领域的新研究成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微波光子链路》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信息。 图书简介:深度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前沿 书名:《微波光子链路》 (注: 本简介内容与该书的实际主题无关,旨在提供一个独立、详尽的图书内容构想。) 导言:构建信息时代的宏伟蓝图 本书并非如其名所示,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超导量子计算架构与非传统存储介质的集成应用”的综合性专著。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传统硅基计算正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本书聚焦于下一代信息处理范式的奠基性工作,旨在为前沿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对未来计算怀有深切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前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二十余万字,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系统梳理了超导量子位(Qubit)的最新发展、量子纠错的工程化难题,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如磁隧道结MRAM和相变存储PCM)来优化经典与量子系统的接口效率。 第一部分:超导量子比特的物理基础与工程化挑战 本部分详尽回顾了超导电路量子比特的演化历程,从最初的电荷比特(Charge Qubit)到当前主流的约瑟夫森结耦合的通量比特(Flux Qubit)和相位比特(Phase Qubit)。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微纳加工技术,实现对量子态的精确控制与耦合。 核心内容解析: 1. 退相干机制的量化分析: 深入剖析了热噪声、电磁串扰、以及材料缺陷导致的退相干时间($T_1$和$T_2$)的局限性。引入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噪声环境进行模拟的先进技术,并提出了抑制低频1/f噪声的拓扑保护结构设计。 2. 耦合器设计与高密度集成: 详细介绍了基于共振腔的耦合技术和可调谐耦合器的原理。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连接度(High Connectivity)的量子芯片,实现多达数十个量子比特的有效互联,并讨论了在极低温(mK级)环境下如何解决热负载和信号传输的工程难题。 3. 脉冲序列的优化与门操作保真度: 介绍了使用GRAPE(Gradient Ascent Pulse Engineering)和CRAB(Coherent Ramman Spectroscopy)等优化算法,来设计高保真度的单比特和双比特门操作脉冲序列。本书首次系统地展示了如何将机器学习模型嵌入到脉冲生成流程中,实现对门操作的实时、自适应校准。 第二部分:量子纠错码的理论前沿与硬件映射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瓶颈在于高错误率。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如何通过编码来保障计算的可靠性。 核心内容解析: 1. 表面码(Surface Code)的系统性解构: 详细阐述了表面码的拓扑结构、稳定子测量方法以及阈值定理。特别关注了“解码器”的设计,包括基于泊松模型和非局部优化算法的实时错误检测与反馈机制。 2. 低开销纠错方案的探索: 除了主流的表面码,本书还对牛津州码(Bacon-Shor Code)和CSS码(Calderbank-Shor-Steane Code)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在有限连接度的硬件架构下,如何选取最优纠错码的评估指标体系。 3. 错误预算的工程化分配: 首次提出了一个实用的“错误预算分配模型”,该模型将物理层面的噪声预算、控制层面的脉冲误差预算以及编译层面的逻辑操作开销进行统一核算,指导研究者确定实现特定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所需的技术成熟度指标(TMI)。 第三部分:非传统存储介质在混合计算中的应用 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经典控制参数、状态信息以及中间结果成为关键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技术。 核心内容解析: 1. 磁隧道结(MRAM)的动态特性与应用: 深入研究了自旋转移转矩(STT)和自旋轨道转矩(SOT)MRAM的读写延迟、能效比以及长期稳定性。重点阐述了MRAM如何作为量子计算机的“快速缓存层”或“初始化层”,用于快速恢复系统状态。 2. 相变存储器(PCM)的可靠性与多级存储: 分析了PCM材料(如Ge2Sb2Te5)的电阻切换机制,及其在实现高密度、多比特存储方面的潜力。探讨了PCM在存储量子算法的经典辅助数据,以及进行概率性计算(Probabilistic Computing)方面的独特优势。 3. 存储-计算一体化架构的接口设计: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内存立方体(HMC)架构,利用超导控制电子设备与室温下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进行高效数据交换。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接口电路设计图和时序分析,旨在最大化数据吞吐量,最小化I/O延迟。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与控制电子学 量子系统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核心处理器,更在于支撑其运行的庞大控制系统。本部分聚焦于高密度、低延迟的控制电子学。 核心内容解析: 1. 微波频段的集成电路设计(RFIC): 详细介绍了用于量子比特读出、驱动和校准的低相位噪声、高线性度的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重点讨论了如何将数十个信号线集成到极低温环境中,同时抑制串扰和温升。 2. 实时反馈与数据处理: 阐述了用于实时错误解码和脉冲修正的FPGA/ASIC架构。展示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处理Tb/s级别测量数据的流水线处理器,实现纳秒级的反馈循环,以维持量子比特的相干性。 3. 软件定义量子硬件(SDQH):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允许用户通过高级编程语言定义硬件的操作原语,并由编译层自动优化底层脉冲序列,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 结论与展望:迈向通用容错计算 全书最后总结了当前超导量子计算与先进存储技术交叉融合的现状,并对未来十年可能实现的里程碑进行了审慎的预测。本书强调,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努力,解决从材料到系统架构的每一个环节的工程挑战,才能真正实现通用、可靠的量子计算能力,驱动下一轮信息革命。 本书适合于物理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以及高校教师参考阅读。阅读本书需要具备一定的量子力学基础和高级电子电路设计知识。 字数:约 155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光子链路的研究会很枯燥,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没想到作者能用如此生动形象的方式把微波光子技术的前沿进展娓娓道来。特别是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简直太有洞察力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目前的主流技术方案,比如光电振荡器和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集成系统,还对下一代技术,例如太赫兹通信和量子纠缠在光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展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每一步的讲解都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智慧和对工程难点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图表绘制也非常精美,复杂的系统结构图一看就懂,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科研人员或者工程师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系统噪声分析的部分,作者提出的降噪策略非常实用,直接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一个工程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却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关注于链路的传输性能,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系统的可制造性和成本效益分析,这体现了作者卓越的系统级思维。比如,书中对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和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在实际链路中的功耗、散热和集成化封装的挑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些都是在纯理论书籍中难以找到的“真知灼见”。我特别喜欢它对系统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的讨论,作者提出的一些基于光域的抗截获和抗干扰技术,思路非常新颖,突破了传统电子域的限制。总而言之,这本书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集成了多年行业经验的“大师手记”,充满了对现有技术瓶颈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技术方向的精准预判。阅读这本书,感觉知识体系得到了一个全面的升级和重塑。

评分

从一个资深射频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微波技术和光子技术之间的鸿沟。以往我们处理高频信号,主要依赖复杂的微波电路和昂贵的专用器件,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都是个大问题。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光波的超高带宽和低损耗特性来处理原本非常棘手的射频信号。书中关于光信号处理技术,特别是基于微波光子滤波和频率合成的应用实例,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对相噪和频率漂移的控制给出了非常精妙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利用光梳技术实现超高精度的频率锁定,这在雷达和卫星通信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严谨,没有丝毫的浮夸,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光子技术融入现有射频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技术蓝图,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高频电子系统设计的人员。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光通信领域的本科生,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说实话,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要么就是介绍的技术过于老旧,跟不上行业发展。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紧密结合了当前最新的光电子集成技术和高频电磁波处理技术,让我对“微波光子”这个交叉学科有了立体而深刻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光纤传输中的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问题时,不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配上了实际测量数据的分析案例,这对我理解这些“隐形杀手”是如何破坏信号质量非常有帮助。书中对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带宽和噪声特性的描述也非常详尽,这些都是构建高性能光链路的关键要素。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微波光子技术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高端领域,反而觉得它充满了可以攻克的挑战和创新的机会。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未来投身于相关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分明,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深奥的理论,而是从基础的光波导和调制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复杂的链路系统设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各个技术模块时,总能穿插一些历史背景和技术演进的叙述,这让整个技术脉络更加清晰,也更能体会到科学家们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比如,在介绍高速调制器时,作者详细对比了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电吸收调制器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种对比分析非常到位,避免了读者产生“一刀切”的理解偏差。此外,书中对非线性效应的处理也十分细致,作者用清晰的数学模型解释了诸如四波混频和自相位调制等现象如何影响信号质量,并提供了相应的补偿方法,这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系统设计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内容。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工程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