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 ||
| 定价 | 12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9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王芳,夏军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88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30541208 | |
作为一名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关心的是电池系统如何与整车平台高效协同工作,特别是关于高压安全和系统级故障诊断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在高压安全方面提供一些前沿的见解,比如如何设计更快速、更可靠的熔断器和接触器保护机制,或者如何利用AI算法来预测潜在的热失控风险并提前介入。然而,这本书对于这些前沿的、与整车通讯和控制紧密相关的议题触及得非常有限。它的“管理系统”部分,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SOC(荷电状态)和SOH(健康状态)估算算法的经典回顾上,比如使用卡尔曼滤波或安培计积分法的基本公式推导,并没有过多讨论在复杂工况下,如何融合更多的传感器数据(如绝缘监测、声学传感)来进行更精准的早期故障预警。这使得这本书在面对当下行业对更高级别智能诊断和预测性维护的需求时,显得有些滞后和保守,未能提供足够的创新视角来指导未来的系统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手感相当不错,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一本厚实的专业著作。我本来是想找一本比较偏向于电池材料科学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的深度书籍的,希望能对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充放电过程中的微观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这个方向上。它更多地像是聚焦于工程实践和系统集成,内容结构给我的感觉是,它假设读者已经对基础的化学原理了如指掌,然后直接跳到了如何“造”出一个电池包,如何让它“跑”起来的层面。我期待能看到关于新型电解液配方对循环寿命影响的详细数据分析,或者新型正负极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曲线对比,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反倒是关于不同BMS(电池管理系统)架构的优缺点分析、热管理系统的流体力学建模和热量散失计算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虽然也是工程技术,但与我最初对“设计与制造”中更偏向于“材料与化学制造”的理解有所偏差。总的来说,如果你是研发电池化学配方的工程师,这本书可能提供不了你需要的化学深度,它更像是给系统集成工程师准备的“使用手册”而非“原理手册”。
评分我是一名刚接触电动汽车行业的机械设计背景工程师,原本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从零开始构建动力电池系统的清晰路线图,特别是关于结构件设计和安全规范的解析。我对如何将电芯安全、可靠地封装进一个高强度、轻量化的电池包内部非常感兴趣,包括外壳材料的选择、冷却通道的布局、碰撞吸能结构的设计等。然而,这本书的“设计”部分似乎更多地指向了系统层面的架构设计,比如如何划分模组、如何设计冗余通路、以及如何选择连接器标准,而不是具体的机械结构细节。我翻阅了关于结构强度的章节,它仅仅是提到了需要满足的行业标准(如某项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号),但缺少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来优化电池包的刚度与重量比。对于我来说,这些标准化的描述远远不够,我更需要看到的是“如何根据这些标准,设计出一个具体的、可量产的结构件”,而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几乎是缺失的,这让我的收获大打折扣,感觉更像是一本行业规范的解读而非设计实操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宏大,但实际阅读体验下来,感觉它像是一本不同技术手册的拼盘组合,缺乏一个连贯而统一的叙事主线。比如,它在前面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如何搭建和调试BMS软件接口,甚至给出了几段示例代码的伪代码结构,这部分内容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或许有用。但紧接着,它又突然跳跃到焊接工艺的流程图和质量控制点,介绍如何进行激光焊和电阻焊的参数设置,这些内容又显得过于基础和流程化,缺乏对不同焊接方法背后的物理机理和缺陷分析。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全书对“制造”环节的描述非常碎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贯穿始终的生产线视角。我渴望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动力电池工厂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集成方案,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应对制造过程中的一致性挑战(比如电芯容量差异、内阻不均)的具体策略,但这些宏大的议题在书中都浅尝辄止,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和阐述。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了解动力电池的回收与梯次利用技术,因为这涉及到电池寿命终结后的可持续性问题,这是未来能源产业绕不开的一环。我期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放电技术(如主动放电、被动放电)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率和安全性对比,或者关于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一块退役电池的SOH值,以便用于储能系统(ESS)的匹配性。这本书的“设计与制造”的视角非常牢固地锁定在了“首次使用”的生命周期内。关于退役电池的检测标准、拆解工艺的自动化难题、以及如何设计易于拆解的模组结构(Design for Disassembly)等方面,几乎找不到任何系统性的论述。整本书似乎假定电池系统一旦装车,其生命周期就结束了。这种对“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管理的缺失,让这本书在我看来,在覆盖范围上存在一个明显的盲点,无法满足我对更全面、更可持续技术路线图的探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