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通识》一书是作者包刚升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作品,旨在让您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政治学的常识,加深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的认知,逐步养成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具体来说,本书试图介绍和探讨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重大议题。
包刚升编著的这本《政治学通识》试图跟您一起 探讨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比如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 治?孔子与韩非的政治观有何不同?身处荒岛的众人 如何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从哲学到博弈论,政治学 走过怎样的路?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分别 主张何种政治观点?论战焦点何在?如何理解现代国 家?如何解读**构建和**能力等时髦概念?** 范围内有哪些主要的政体类型?不同政体的政治逻辑 是什么?如何理解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为什么政 治制度很重要?国王可以强拆吗?宪法和法律在政治 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为什么有的**实现了成功的 民主转型,而有的**则没有?选民根据什么来投票 ?为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奏效?为什么不同** 的政治文化差异如此之大?民主可以跨文化移植吗? 什么是民族主义?怎样解读族群政治与族群冲突?如 何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内战何以发生?私人 部门与公共部门如何实现有效治理?什么是经济增长 的政治学?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的常见误区?什么是 真正的政治科学研究?
包刚升,浙江海宁人,执教于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年度社科书”及“《纽约时报》2014年19本中文好书”。
**讲 什么是政治?
1.1 政治是**兴衰的关键
1.2 中国人的政治观
1.3 孔子与韩非政治观的分野
1.4 古希腊人如何理解政治?
1.5 西方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1.6 理解政治的当代观点
【**阅读书目】
第2讲 政治学:智者如何思考?
2.1 岛屿的寓言:谁之统治?何种秩序?
2.2 什么是政治学?
2.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传统
2.4 从“黑暗时代”到启蒙时代
2.5 经验研究范式的兴起
2.6 从政治科学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阅读书目】
第3讲 意识形态大论战
3.1 政治观点背后的意识形态
3.2 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
3.3 什么是自由主义?
3.4 古典自由主义的大师们
3.5 自由主义的演进与嬗变
3.6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3.7 什么是保守主义?
3.8 撒切尔夫人改革与里根革命
3.9 什么是社会主义?
3.1 0从民主社会主义到新工党
3.1 1意识形态论战的场域
【**阅读书目】
第4讲 政治生活中的**
4.1 世界版图上的**
4.2 **起源的逻辑:安全与暴力
4.3 从封建主义到现代**
4.4 理解**的不同维度
4.5 **理论的不同流派
4.6 **构建与**能力
4.7 **能力的不同视角
【**阅读书目】
第5讲 不同的政体:民主、威权与极权
5.1 **视野中的政体类型
5.2 什么是民主政体?
5.3 民主政体的治理细节
5.4 民主模式的多样性
5.5 民主的悖论与被误解的民主
5.6 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5.7 极权主义政体的逻辑
【**阅读书目】
第6讲 政府结构与政治制度
6.1 如何理解政府机构?
6.2 政治系统与官僚系统的比较
6.3 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
6.4 议会制“大战”总统制
6.5 公民投票与选举行为
6.6 不同选举制度的逻辑
6.7 如何理解现代政党?
6.8 政党体制的不同类型
6.9 央地关系:联邦制与单一制
6.10 制度设计与宪法工程学
【**阅读书目】
第7讲 法治与公民权利
7.1 国王可以强拆吗?
7.2 政府有权捕杀禽类吗?
7.3 宪政与宪法的基本问题
7.4 宪政与司法审查
7.5 法律体系与司法系统
7.6 公民权利与《世界人权宣言》
【**阅读书目】
第8讲 民主转型的政治逻辑
8.1 民主转型遭遇僵局?
8.2 如何理解民主转型?
8.3 民主史:从雅典、英国到现代
8.4 现代化导致民主化?
8.5 驱动民主转型的阶级力量
8.6 政治文化重要吗?
8.7 影响转型的**因素
8.8 转型政治中的精英行为
【**阅读书目】
第9讲 如何参与?为何抗争?
9.1 什么是政治参与?
9.2 政体类型与政治参与
9.3 投票与选举权的普及
9.4 独自打保龄?
9.5 社会运动与非暴力抗争
9.6 如何理解社会运动?
9.7 市民社会理论
【**阅读书目】
**0讲 政治文化真的起作用吗?
10.1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0.2 托克维尔论政治文化
10.3 阿尔蒙德与公民文化
10.4 英格尔哈特: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10.5 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
【**阅读书目】
**1讲 民族主义与族群政治
11.1 什么是民族主义?
11.2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理论
11.3 民族**与族群政治
11.4 族群政治与政治发展
【**阅读书目】
**2讲 暴力、革命与内战
12.1 政治的两幅图像
12.2 政治暴力与常见的暴力现象
12.3 政治暴力的类型与逻辑
12.4 **与社会革命
12.5 内战的理论解释
【**阅读书目】
**3讲 经济增长与**治理的政治学
13.1 蛋糕政治定律
13.2 作为微观基础的经济人假设
13.3 私人部门治理
13.4 公共部门治理
13.5 激励结构与经济增长
13.6 腐败的政治经济学
【**阅读书目】
**4讲 如何做政治科学研究?
14.1 你凭什么相信?
14.2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
14.3 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见谬误
14.4 什么是科学与科学方法?
14.5 社会科学需要探索因果关系
14.6 社会科学与变量语言
14.7 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14.8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类型
14.9 “研究九问”与“洋八股”
【**阅读书目】
后记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叫《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书,感觉收获颇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政治学教材那样,上来就讲国家、政府、权力这些概念,而是从古希腊的城邦生活讲起,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代哲人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的政治脉络中。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观点,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思想家是如何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挑战的。比如,在讲到霍布斯时,他并不是简单地说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的,而是深入分析了英国内战的背景,解释了为什么霍布斯会得出“利维坦”这样的结论,以及他对于安全与自由之间权衡的思考。再往后,卢梭关于“公意”的论述,也很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展现了他在试图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个人自由冲突时的深刻困境。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把这些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当作遥远的偶像,而是把他们还原成了和我们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修正、甚至犯错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时代,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让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当下的一些政治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近来我沉浸在一本关于《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的书籍中,其分析角度之犀利,让我频频掩卷沉思。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国家机器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例如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等社会微观结构中层层渗透,并最终形塑了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书中可能涉及了关于社会阶层、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性偏见如何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权力之网,限制了个体的选择与可能性。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结构性权力”的阐释,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权力如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地制造不平等,并且让被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并维护了这种不平等。他可能通过一些社会学或历史学的案例,来证明看似个人化的困境,往往是更深层社会结构问题的反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政治体制和政治人物,更需要关注权力如何隐秘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视角,无疑为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也促使我反思自身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评分最近拜读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这本书,感觉它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分析非常深刻。书中详细阐述了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全球性问题的重压下,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概念是如何被不断挑战和重塑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欧盟一体化对成员国主权的侵蚀,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机制如何体现了有限的主权实践,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断言国家主权已经衰落,而是提出了一种更为 nuanced 的看法,认为主权正在从“排他性”的控制权,转向一种“参与性”的权力,即国家需要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与其他行为体合作,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书中对“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国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和经济的硬实力,更在于其文化吸引力和制度的合法性。读完之后,我对国家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全球治理的趋势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对于想要了解现代国际政治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偶然间读到一本名为《意识形态与政治动员》的书,其中的论述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本书似乎在探讨,那些抽象的观念、信仰体系,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行动,并最终影响历史进程的。作者很可能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是如何通过构建特定的叙事,来动员民众,形成集体认同,并驱动政治变革的。我注意到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运动,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以及组织动员的具体策略。作者的笔触,可能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敏感,并且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意识形态如何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凝聚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我从中看到了,信息传播、象征符号的运用、以及集体情感的激发,在政治动员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看似简单的政治诉求,有时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让我对信息时代的意识形态竞争有了更警惕的认识。它让我思考,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如何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政治倾向。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叫做《民主的困境与出路》的书,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似乎在探讨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并且试图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对民主的定义和运作机制有着非常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书中可能涉及了关于民粹主义兴起、政治极化加剧、以及信息时代对公众意见形成的影响等问题。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致,他可能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当代的政治现象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他或许会分析某一次选举的结果,或者某个国家出现的政治危机,来阐述民主制度在面对复杂社会矛盾时可能出现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反思,它并没有回避民主制度的不足之处,而是积极地寻求改进的方向。同时,我也认为作者在探讨出路时,可能也强调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理性的公共领域。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民主制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我对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发展民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