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意见书:百位学者国是论衡 (凤凰周刊文丛)
:36.80元
作者:凤凰周刊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23462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Chapter 01 自由就是使限制成为例外
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什么奇低?
什么是“集体所有制”?
加重税负的必要性解读
道德不属于部门
节制资本,还是节制权力?
城乡身份推算
大陆新闻立法加速
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之辨
自由就是使限制成为例外
反思维稳的“道”与“术”
突破制度转型的瓶颈
网络民意不容轻视
技术性的成就背后
捍卫公民批评的权利
良性互动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问责制如何才能柳暗花明?
“中国式草根民主”走向何方?
房地产政策如何体现分配正义
002 Point of View
Chapter 02 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
民主宪政是化解中国社会风险的出路
万国旗下的“大曹营”联合国改革之我见
良性违宪也会引发社会危机
如何破解东方家族政治的宿命?
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
议员都是红脖汉
用真相与和解换取未来
1978 ~ 2008 中国意识形态开放史
从到民主自由主义的渐进思路
网络群体事件不必防范
群体抗争与吊诡的解决
民主是我们生命的尊严
网络中的政治话语
打架斗殴的议会和绅士风度的议会
国家战略,公民话题
东亚三国的民族主义之伤
“群体件”是一种常态政治行为
与知识分子应站在弱势群体一边
应在国民意识中确立宪法的至上
网络政治参与不可削减
以平常心态对待社会利益抗争
Chapter 03 决定国家历史地位的是制度优势
利益攸关者应有更大的表达权
常委排序很重要吗?
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
土地流转是农民的法定权利
“公益律师”的宪政意义
明智地应对农民的地权要求
他们天然具有变革的意愿
改革思考的四个话题
相信农民知道自己要什么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可久拖不决
透过“茅于轼现象”看社会思潮的两极化
节制资本就是节制权力
决定国家地位的是制度
如果住贫民窟更幸福……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瘆得慌
农民组织走向解体的原因
“土地革命”缘何又起
绿色中国与法治
“集体行动困境”下的败
国企高管有什么委屈?
关注民生首先要把农民工当国民
第二次改革改什么?
大部制牵动了什么?
中国是否要对资本进行正义审查?
Chapter 04 发自内心的东西才有力量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一)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二)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三)
仅仅是忧郁
“老大哥”一直注视着他们
“用脚投票”才是真选择
发自内心的东西才有力量
怎样理解舒芜
记忆之战
这个时代的忧患与幽暗意识
“义”与“俭”,经济危机中的非经济因素
004 Point of View
精神甲流——诊断陆、杨抄袭案
“民族柱”的权力美学
对国学的三个质疑
儒家与现代人生
“读书人”把两条腿人读成五条腿驴?
中国需要一个上帝吗?
伊拉克的潘多拉盒子
法国资讯知识力的启示
富人的公益博爱心何在?
如何让贫穷被看见?
人道干涉主义的迷思
“西学东渐”四百年
针对现实不要拿历史陪绑
奖是老的辣
思想与饭碗
杜勒斯给蒋经国的忠告
中国为什么缺乏原创性理论
当“爱国”成为“主义”
儒学欲成当代中国主流话语的优势和难点
为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
Chapter 05 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台湾两党共治不清不楚
回归十年:香港新的身份认同
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乐园在香港
香港有多少穷人
游离在香港之外的“北岛”们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能够让你轻松愉快地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你保持一份审慎和思考。但正是这种“不轻松”,才赋予了它非凡的价值。我常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反复回荡着其中的观点。有时,我会拿出笔来,在书页上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书中的智慧进行对话。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参与一场知识的生产和再创造。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即便是在指出问题时,也常常伴随着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可行性的探讨。这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态度,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所感受到的最鼓舞人心的力量。它让我相信,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依然充满希望,而希望的种子,就蕴藏在这些深邃的思考与坚定的论证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更在于它引发了多少“追问”。那些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视角的学者们,他们所呈现的“论衡”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共识,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张力。有时,我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观点摆在眼前,甚至相互矛盾,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宝贵。因为现实中的中国,本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存在,任何简单的定论都可能失之偏颇。我尤其欣赏那些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甚至提出一些“逆耳忠言”的声音。这反映了一种健康的学术生态,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阅读这些“意见书”,我仿佛在参与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会,倾听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就中国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讨论。这种“争鸣”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它鼓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庄重和深邃,让人在翻开之前就感受到一股知识的重量和思考的密度。《中国意见书:百位学者国是论衡》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将无数中国顶尖的智慧汇聚于此,试图拨开重重迷雾,直抵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内敛的设计所吸引,仿佛一本陈年的老酒,散发着不张扬却令人沉醉的香气。每一位学者,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深入的洞察力。想象一下,当这些思想的巨匠们聚集在一起,围绕着“国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展开激辩,会碰撞出怎样耀眼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集体追问与探索。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能够让我对当下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去思考个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场关于国家命运的智慧对话。
评分当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的丰富与多元,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思想海洋。每一篇“意见书”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入口,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或是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我喜欢这种不设限的阅读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跳跃,从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向社会公平的细节,再到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对症下药的诊断,也像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解剖。作者们用严谨的学术语言,结合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转变的讨论,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头脑风暴”。它挑战着我固有的认知,也拓展着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中国发展进程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脉络和深层原因。这是一种非常“有嚼劲”的阅读,需要慢慢品味,细细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背后那些更为宏观和深层的动力机制。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个体,会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困扰,对国家发展的宏观图景缺乏清晰的认知。而《中国意见书》就像一副透视眼镜,帮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问题和长期趋势。无论是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还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亦或是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应对,书中都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解读。我注意到,很多学者在讨论问题时,都会将历史的维度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这种长远的眼光让我意识到,当下的每一个决策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将影响着未来的走向。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需要超越眼前的苟且,去拥抱那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感,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