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老老恒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曹庭栋,王振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床
  • 老老恒言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学
  • 经验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69009109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6-01
页数:109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 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 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非常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作者介绍 曹庭栋(1700-1785)
曹庭栋,字六圃,号楷人,自署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镇人,生活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享年八十六岁(见《曹庭栋自编年谱》)。乾隆六年(1741)举人。少嗜学,工诗文。中年后,绝意仕途,于居处累土为山,曰“慈山”。弹琴赋诗,写兰竹,摹篆隶以自娱。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有《产鹤亭诗集》9卷、《隶通》2卷、《琴学内篇》1卷、《外篇》1卷、《魏塘纪胜、续纪》等。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养生专著有《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五卷,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曹是个琴学家、书画家,平时经常弹琴养心,书画怡情。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关联推荐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养生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及老年人的必读之书。 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目录 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杂器
卷四
卧房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引用书目
方剂索引
在线试读 每日清晨,室中洞开窗户,扫除一遍。虽室本洁净,勿暂辍,否则渐生故气,故气即同郁蒸之气,人于口鼻,有损脾肺。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也。古人扫必先洒水,湿日积,似亦非宜。严冬取干雪洒地而扫,至佳。常时用木屑微润以水,亦能粘拌尘灰,不使飞扬,则倍加洁净。
卑湿之地不可居。《内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砖铺年久,即有湿气上侵,必易新砖。铺以板,则湿气较微,板上亦可铺毡,不但举步和软,兼且毡能收湿。《春秋左氏传》:晋平公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有“雨淫腹疾”之语。谓雨湿之气,感而为泄泻。故梅雨时,尤宜远湿。
南北皆宜设窗,北则虽设常关,盛暑偶开,通气而已。渊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此特其文辞佳耳,果如此,人秋未有不病者,毋为古人所愚。.窗作左右开阖者,槛必低,低则受风多。宜上下两扇,俗谓之和合窗,晴明时挂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虽坐窗下,风不得侵。窗须棂疏则明,糊必以纸则密。
三冬日行南陆,光人窗牖,最为可爱。如院中东西‘墙峻,日已出而窗未明,日方斜而窗顿暗。惟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可以永昼。予尝作园居诗,有“好是东西墙放短,白驹挽得驻竦棂”之句。
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阴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窒,阳光少而阴气多,易滋湿蒸入室之弊。北向院小,湿蒸弥甚,坐榻勿近之。
长夏院中,阳光照灼,蓝色布为幄以障之,妥矣。微嫌光犹曜目,不若荻帘漏影,兼得通风。或剪松枝带叶作棚,时觉香自风来,更妙。如以席蓬遮蔽,非不幽邃,然久居于中,偶见日色,反易受暑。
高楼下日不上逼,其西偏者,日过午即影移向东。三伏时可以暂迁书室于此,兼令檐下垂帘,院中障日,南窗向明而时启,北牖虽设而常关,起居其中,尽堪销夏。
书几
几,犹案也,桌也,其式非一。书几乃陈书册,设笔砚,终日坐对之几,长广任意。而适于用者,必具抽替二三,以便杂置文房之物。抽替不可深,深不过二寸许,太深未免占下地位,坐必碍膝。或左右作抽替而空其坐处,则深浅俱可。
……
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一部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在中医浩瀚的典籍宝库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明珠,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后世医者前行的道路。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依旧散发着智慧光芒的著作时,一部关于生命本源、疾病奥秘以及治疗方略的鸿篇巨制,便会豁然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辨、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对临床实践的精辟阐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进程。 它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是一场关于“人”——这个复杂而微妙生命体的全方位解读。它深入剖析了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个体视为一个独立而又开放的系统,强调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体的健康,并非单纯的器官机能正常运转,而是身心和谐、内外平衡的统一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悄然而至。 在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这部著作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它不拘泥于西医式的病名诊断,而是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感受、精神状态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辨析出疾病的本质——“证”。“证”是疾病在人体特定阶段、特定部位、特定性质的表现,是进行有效治疗的根本依据。作者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将纷繁复杂的症状归纳提炼,最终洞悉疾病的内在规律。 书中对各种病证的辨析,堪称精彩纷呈。无论是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里证,还是内伤七情所引起的肝、心、脾、肺、肾等脏腑功能的失调,亦或是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原因造成的病变,作者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他不仅阐明了病因病机,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各种证型的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例如,对于发热这一常见症状,作者便会从寒热、表里、虚实、病位等多个维度进行辨析,区分是风寒感冒还是湿热蕴结,是肺热咳嗽还是肾虚喘息,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治疗方略上,这部著作更是集大成者。作者深谙“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强调治疗应针对“证”而不是单纯的“病”。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并非简单的药物组合,而是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检验,蕴含着深刻的用药规律和配伍智慧。作者在介绍方剂时,不仅阐述了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更着重分析了方剂的配伍原理,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他会详细讲解为何选择某个药物作为君药,为何需要搭配某个臣药来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以及佐药和使药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对配伍原理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在临床上灵活化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方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著作并未将目光局限于药物治疗。它同样高度重视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如针灸、推拿、导引、食疗、情志调摄等。作者深知,人体的康复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药物治疗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康复;通过情志的疏导,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情绪,从而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而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则能够直接作用于经络脏腑,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书中对这些疗法的阐述,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思路。 这部著作在理论体系上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养生”的重视。作者认为,预防胜于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抵御疾病侵袭的关键。书中详细论述了“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通过调养身心,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它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如何通过适度的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安抚情志。这些养生之道,不仅适用于健康人群,对于已病之人,亦有助益其康复,减少复发。 阅读这部著作,仿佛与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老者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他用朴实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奥秘,指点了治病的迷津。他不仅传授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哲学智慧。无论是初涉中医的学子,还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开阔视野,提升医术。它如同一个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让他们在悬壶济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守护人类的健康贡献力量。 这部著作,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医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的哲学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细细品味。在追求健康与幸福的道路上,它将永远是我们最忠实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它没有激烈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注入我的心田,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知。我最喜欢的是它那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作者总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将其剖析清楚。它让我明白了,中医的精髓不在于那些艰涩难懂的术语,而在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体内在机制的精准把握。书中的很多养生建议,都非常具有实用性,它让我认识到,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调养身体。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读起来让人心平气和,仿佛与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交谈,他用他的人生智慧,教导我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启迪。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找到一本真正能够引领我深入理解中医的书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老老恒言》的出现,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病症和治疗方法。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中医的认识,不是那种僵化的、死板的,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和灵活的运用。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是简单的“一人一方”,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精彩绝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症状和方药,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治疗,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读这本书,让我感到中医的智慧是如此的深邃和博大,它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真的可以说是中医临床的“宝藏”。我是一名临床医生,虽然平时也接触不少中医典籍,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不够“接地气”。而《老老恒言》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接切入临床,从实际出发,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的很多论述,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疾病。例如,在治疗某个疑难杂症时,它提供了一些非常规但又非常有效的思路,让我大开眼界。而且,作者的医学经验非常丰富,他提出的很多观点,都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检验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他把自己毕生的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临床辨证论治能力,也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心。它绝对是我案头必备的一本常备书。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医的一扇新大门!我之前接触中医,总觉得有些零散,要么是零星的方剂,要么是某个病症的论述,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老老恒言》,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感,读起来果然不负所望。它不像很多现代的医学书籍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用非常贴近生活、贴近临床的语言,一点一点地解析中医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病机的时候,不仅仅是告诉你“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办”。那种实实在在的指导性,让我感觉我不是在看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话,他耐心地解答我所有的疑惑,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自于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也让我更加相信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实用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中医的殿堂,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魅力。我真的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和掌控。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古朴典雅的装帧吸引了。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字里行间透出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见解。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医学观点时,都力求做到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无穷。我特别赞赏它在分析病症时,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的各种理论,例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论述,更是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养生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惊喜地发现,身体确实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让我对中医的信心倍增。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言的古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仿佛在品味一壶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它不是那种速食的知识,而是需要细细体会,反复琢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问,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