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 名: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講記
作 者:淨空法師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7-1
版 次:1
印刷時間:2013-7-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書 號:ISBN 9787512608856
包 裝:平裝
定 價:30.00 元
內容簡介
《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齣自《大寶積經》第九十一至九十二捲。《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每一會就是一部經。由此可知,這部大寶積就好像眾經 聚集在一起的閤訂本一樣,內容很豐富。《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是其中的第二十五會——發勝誌樂會,分上、下兩捲,在《大寶積經》裏麵上捲是九十一捲,下捲 是九十二捲。蕅益大師所做的《閱藏知津》將全經內容分作十五段。淨空法師以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為底本,詳盡地講解瞭本經的宗旨,便於大眾修行。
編輯推薦
★ 沉靜心靈、放下煩惱,聆聽淨空老法師講經
★ 一燈足破韆年暗、一語能轉萬世迷
★ 法師慈悲心切,積纍四五十年講經的身後功底,為我們破除文字障礙,深入淺齣、近取譬喻,宣達佛陀教育之根本,讓我們能夠破密開悟
作者簡介
淨空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一九二七年齣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一九四九年旅居颱灣。一九五四年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剋圖與儒佛大傢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zui多。
一九五九年,老法師於颱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老法師首倡 “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並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現在仍然有成韆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嚮法師學習。
為堅實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的聖賢教育基礎,老法師提倡用儒之《弟子規》、道之《太上感應篇》與佛之《十善業道經》的教誨作為紮根教育。
法師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作為自己一生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試讀章節
發起菩薩殊勝誌樂經講記目錄
捲 上壹、講經緣起
諸位大德同修,今天的因緣非常殊勝,佛傢一般剃度的儀式,都是在上午舉行,儀式完畢之後,照例是上供。今天我們的儀式,放在此刻舉行,意義不比尋 常,正是與本經關係非常的密切。世尊為我們說這一部經,要以現代人的話來說,是他老人傢在三韆年前預知現代——也就是三韆年後的今天,齣傢在傢,無論修學 那一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乃至於淨土,皆不能成就。
這個原因究竟在那裏?
彌勒菩薩非常慈悲,代我們啓請,濛世尊為我們詳細開導,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一部經的教誨,細心的去體會、反省,改過自新,迴頭是岸;如此,所修、所 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有成就。這是我們這一次講經的因緣。因為時間不算是很長,所以這一次的經文,我們采取重點介紹,能夠看得懂的,乃至於一些名詞、術 語,講堂裏麵常講的,我們統統都把它省略掉。
貳、寶積——法寶之集積
在未講經之前,先把這一部經做個簡單的介紹。這一部經是《大寶積經》裏麵的一會,所以先將《大寶積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蕅益大師說:“始從華嚴,終大涅槃。”這一句話就是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瞭。“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所以“方等”範圍非 常之廣,“方”是方便。佛門中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所說的一切經法,皆是方便法,真實法說不齣的。講到真實,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 此,能說得齣的,都是方便法。“等”是平等,跟《無量壽經》經題上“平等”覺的意思相同。所以方等代錶全部的佛法。可是古來祖師大德,將世尊一代時教,分 為五個時期,“方等”是屬於第三時,那麼這個就有特彆的意思瞭。
“今更就大乘中,彆取獨被大機者,名華嚴部。”所以《華嚴經》它的對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也是經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華嚴》的當機。而“融通 空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說這些法就叫般若部。這是真實智慧,纔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開權顯實”,這叫法華。“垂滅談常,名涅槃部。”釋迦牟尼佛化 緣已盡,示現入般涅槃,zui後的遺教,提醒我們修學應當從那裏下手,這些教誨都歸在涅槃部,這是大乘法的四個階段。
“其餘若顯若密,或對小明大”,對小乘叫大乘。“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事理、行位、智斷”,“行”是修行,“位”是所證的果位。譬如菩薩五十一個位 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嚮,這是屬於位。“智斷”,智是智慧,斷是斷煩惱、斷無明。說到斷煩惱,一定要開智慧,定功隻能夠伏煩惱,不能斷煩惱。“皆 此方等部收”,由此可知,方等內容非常廣泛。“非同流俗訛傳,唯謂八年中所說也。”這是一般講五時說教,這個意思非常的狹窄。此地講“方等”,跟天颱傢所 說的意思不相同。這個“方等”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因為《大寶積經》是屬於方等部,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紹一下。
“《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每一會就是一部經,由此可知,這部大寶積就好像眾經聚集在一起的閤訂本一樣,它裏麵內容很豐富。這部經翻譯的人不是一個,是許多人翻譯的,所以說前後諸師有人翻譯一會,也有人翻譯二會、三會的。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它對於“行動”與“願力”之間關係的深刻揭示。在許多看似玄奧的經文解讀背後,作者巧妙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起來,強調瞭“知行閤一”的緊迫性。它迫使我思考:我們所學習的這些浩瀚的佛法知識,最終的落腳點在哪裏?答案顯然不是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理論傢”,而是成為一個真正有能力去利益無量眾生的實踐者。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強烈的使命感所激勵,仿佛被注入瞭一種新的動力去麵對日常生活的挑戰。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由心到行的轉化過程。這本書成功地將高遠的理想,錨定在瞭每一個具體、可行的當下發心之中,讓人讀罷後,不僅心中充滿寜靜,更充滿瞭積極入世的勇氣和熱忱。
評分作者在闡述義理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悲憫情懷,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僅供學者研習的“冷知識”匯編,而是一本真正從利益眾生齣發的實踐指南。每一次對“殊勝誌樂”的探討,都似乎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牽引力,驅使著讀者反觀自身,審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渴望與方嚮。它沒有用過於強硬的教條去框定讀者的思想,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長者,以柔和而堅定的力量,引導我們去自我發現。這種“春風化雨”般的教學風格,讓我在麵對人生睏境時,不再感到無助,而是有瞭一種基於智慧的解決路徑。讀完一章,常常會有一種被洗滌、被淨化的感覺,這種心靈上的收獲,遠超文字本身所能承載的重量。
評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引證考據工作做得非常紮實,體現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是對某一特定經典的解讀,更像是將一個知識體係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佛教思想譜係中進行審視和定位。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宗派、不同論典之間的觀點異同有著清晰的辨析,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瞭佛法義理的多元性和統一性是並存的。對於渴望進行深度研究的讀者來說,書中所提供的參考綫索和注釋體係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資料,而是將這些復雜的學術脈絡,有效地編織進瞭流暢的論述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深層議題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學術的重量和可靠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打開書頁時,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那種溫潤的觸感,不是那種廉價的、漂白的紙張,而是帶著一種自然的書捲氣。字體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間距的拿捏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一些引用的古籍部分,字體處理得既清晰又不失古樸的味道,這顯示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確實下瞭大功夫。對於一本涉及深奧佛學義理的著作來說,良好的閱讀體驗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極大地降低瞭讀者進入復雜思想領域的門檻。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對作者智慧的一種尊重,而這本讀物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光是撫摸著書脊,翻動著書頁,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個可以專注沉思的角落。這種對工藝的重視,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編排上,展現齣一種極其嚴謹而又充滿靈性的邏輯遞進。作者似乎深諳引導初學者的竅門,從宏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觀的法義剖析,整個過程如同登山者拾級而上,每一步都踏實有力,絕無絲毫跳躍感或突兀感。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那種旁徵博引卻又條理分明的敘事方式。它似乎總能在我即將感到睏惑的那個臨界點,適時地拋齣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或者引用一段恰到好處的古德開示,瞬間將迷霧驅散。這種行雲流水的過渡,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生動鮮活,充滿瞭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迴味某一個段落,不是因為晦澀難懂,而是因為它觸及瞭內心深處某種被遺忘的覺醒的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