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学而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①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
①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品质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17.5公山弗扰①以费畔②,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④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
子路很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道:“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注释】
①公山弗扰——疑即《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陈天祥的《四书辨疑》认为是两人)。不过《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为司寇,命人打败了他。因此赵翼的《陔馀丛考》、崔述的《洙泗考信录》都疑心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人,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说赵、崔不该信《左传》而疑《论语》。我们于此等处只能存疑。②畔——毛奇龄说,“畔是谋逆”,译文取这一义。③末之也,已——旧作一句读,此依武亿《经读考异》作两句读。“末”,没有地方的意思;“之”,动词,往也;“已”,止也。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一个“之”字只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⑤而岂徒哉——“徒”下省略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这本《论语译注》可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翻开它,杨伯峻先生的注释功力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初读《论语》原文,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晦涩难懂,仿佛隔着千年的时光在对我低语,却听不清每一个字的确切含义。然而,有了这本译注在手,那感觉完全不同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首先用现代汉语为你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你能够轻松踏入孔子的思想世界。杨先生的译文绝不敷衍,每一个词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力求贴合原意,同时又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滞涩感。更妙的是,他的注释深入浅出,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解释,更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礼乐制度乃至孔子思想脉络的细致梳理。比如,对于“仁”这个核心概念,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杨先生的注释往往能抓住关键,结合上下文提供一个清晰、有说服力的解读框架,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并未将自己凌驾于经典之上,而是谦逊地引导读者去体悟先哲的智慧,读完一章,总觉得自己的心性也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的洗礼。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览手册,带领我们领略中华文化源头那股源远流长的清泉。
评分我向来是个对古籍阅读有些畏惧的人,总觉得需要先具备很高的古典文学素养才能“入场”。这本《论语译注》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成功地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如果你是国学老饕,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满足你对细节的探究欲;但如果你是像我一样,只是一个初窥门径的爱好者,它也不会让你感到有任何压力。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就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条平缓的坡道,而非陡峭的阶梯。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将原文、译文和注释对照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注释立刻就能提供清晰的指引,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好,不会因为一个词的卡壳而中断了对孔子整体思想流的把握。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古代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概念,他的解释常常能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进行类比,让那些遥远的教诲忽然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孔夫子就在我们身边耳提面命。这种可操作性和启发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人生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号称是“国学入门”的《论语》版本,但大多内容单薄,要么是生硬的直译,要么就是堆砌了一堆不着边际的“成功学”解读,读完后感觉收获甚微,反而对国学产生了某种距离感。这次换成杨伯峻先生的这本《论语译注》,简直是换了频道。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自然不用多说,纸张的触感、排版的疏朗,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但最打动我的,还是其学术上的严谨和厚度。这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国学读物。它的每一个注脚,似乎都能看到背后沉甸甸的文献考据功夫。对于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杨先生会引经据典,对比不同时期学者的观点,然后给出自己最审慎的判断。这种治学态度,让我对这套经典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想”,而是告诉你“古人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会这样表达”。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基础训练至关重要。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功力深厚的师傅在练武,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本被新华书店力荐的畅销书,它能够长盛不衰,绝非偶然。在我看来,这背后是对其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恒久性”。很多当代的解读或译本,可能随着时代思潮的更迭而迅速过时,但杨伯峻先生的译注,立足于对文本最本源的尊重和最扎实的考据,使得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我注意到,书中的注释风格极其内敛、克制,极少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渲染,这恰恰是经典注释的最高境界——让文本自己说话。每次我感到生活有些迷惘或喧嚣时,翻开这本书,读上几段“学而时习之”或者“温故而知新”,那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感立刻就能回归。它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人文坐标系,即便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人的朴素真理。这是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远比那些转瞬即逝的热门理论更值得我们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我特别喜欢翻阅这本《论语译注》时,那种沉浸在古典文化氛围中的体验。中华书局的装帧设计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简约而厚重的风格,让人一上手就觉得是“正经书”。而杨伯峻先生的注释体系,更是体现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对读者的体贴。它并非将所有解释都塞在紧凑的脚注里,而是采用了更具弹性的方式,让你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理解文本。如果你时间紧张,只看译文便可得大意;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某个概念的细微差别,详细的注释便为你展开了另一个研究维度。这种结构上的弹性设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式的背诵上,而必须进入他所处的那个礼乐文明的框架中去体会。这本书提供给我的,就是一把精巧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先秦士人精神世界的全貌,感受到他们对“理想人格”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都变得更加审慎和有条理了,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国学经典读本应有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