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笔下的伦理

荷马笔下的伦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陈少明 编,赵蓉 等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古希腊哲学
  • 荷马史诗
  • 道德哲学
  • 古典文学
  • 西方哲学
  • 文学伦理
  • 荷马
  • 史诗
  • 古希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7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96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荷马笔下的伦理》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荷马时代的好人(the agathos),作为一家之主,由于他所处的社会提倡尽力自助,所以一旦危机出现,他就必须表现“竞争”的卓越能力,尤其是“勇气”,因为此时,它们才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严格来说,这种要求必然是因为“勇敢才会取得成功”,除非一个共同体能够存在并能保全自己,否则,“合作”的卓越能力就不可能顺利地付诸实现。
  ——阿德金斯
  奥德修斯拒绝了卡吕普索永生不死的提议……像奥德修斯这样如此自私的人,为何要拒绝与一个女神永生不死地生活,却转而选择与自己年迈的妻子同生共死?他仅仅是拒绝与卡吕普索在一起生活的乏味,转而选择希望在家中享有的快乐而短暂的生活吗?又或者,与卡吕普索所过的乏味生活使他想起,只为自己而活不但错误,而且空虚,从而加深了他返乡的欲望,并给了他抵抗女神的欺骗性提议的力量?
  ——博罗廷

目录

论题 荷马笔下的伦理
奥德修斯的诸种关切
论荷马史诗的并置
荷马史诗中的伦理观
荷马:错误和道德过失
荷马史诗的道德本质
荷马式的荣誉与修昔底德式的必然性
古典作品绎读
《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讲记
修辞、真理与政治
论《奥德赛》的结构
萨福残篇与阿芙洛狄忒的正义
思想史发微
从康有为看今文经学与庄学
旧文新刊
魏源与晚清学风
《文选·别赋》李注补正
评论
评《洛克的道德革命》
评《僭主的爱欲》

精彩书摘

  论题 荷马笔下的伦理
  奥德修斯的诸种关切
  《奥德赛》开卷,荷马就请求他的缪斯说一说那个多才多艺,或者说诡计多端的人,这个人见识过很多种族的城邦,熟知他们的思想,在赢取自己生命和带领同伴返乡的努力中,也承受了无数的身心痛苦。因而,荷马鼓励我们去赞美的奥德修斯是这样的人:他为了自己,或者说为了赢取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人,或为了带领他的同伴从特洛伊安全返乡,都可谓老谋深算费尽心机。正如《奥德赛》的开篇所示,奥德修斯确实没能拯救同伴,唯有自己幸免于难。不过,从这故事的开头我们也得知,他们的死,并非奥德修斯之错,而是他们咎由自取,因为他们不顾后果,愚蠢至极,吃了要给太阳神牲祭的牛群。
  在《奥德赛》开篇缪斯对荷马最初的回应中,奥德修斯忧己又忧人的形象就逐渐印入人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得到深化。在开篇,我们看到女神卡吕普索(Calypso)与奥德修斯相伴,但他却是她的俘虏,深念归程和妻子,用雅典娜女神的话说,他“只求一死”(卷1行59)。因而,我们已做好准备,以接受后面揭示的情节:要是他娶她为妻,卡吕普索就会让他永生不朽,而奥德修斯却拒绝了(卷5行136;卷7行257)。

前言/序言


《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英雄的史诗,人性的回响 荷马史诗,古希腊文明璀璨的明珠,以其磅礴的气势、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人性洞察,穿越千年,依然 resonates 读者心灵。这两部不朽的杰作,《奥德赛》与《伊利亚特》,不仅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更是理解古希腊精神、英雄主义、命运观以及复杂人性的重要窗口。它们所描绘的,远不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或一位漫长归途的英雄,而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一场关于荣耀、忠诚、智慧、勇气,以及在神与人之间挣扎的永恒叙事。 《伊利亚特》:战争的荣耀与毁灭,英雄的悲歌 《伊利亚特》以特洛伊战争的第九年为开端,聚焦于阿喀琉斯,这位无敌的战士,因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侮辱而愤然退出战场,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荷马以惊人的笔力,描绘了这场史诗般的冲突:金色的盔甲在阳光下闪耀,战车的轮子卷起尘土,刀剑碰撞出撕裂空气的声音。战场上的血腥与残酷被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来,但更令人震撼的,是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荣誉与使命感。 阿喀琉斯,这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以其强大的力量和烈性而闻名。他的愤怒,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深刻地揭示了英雄的骄傲与易怒。他与赫克托耳,特洛伊最伟大的战士,之间的最终对决,是全诗的高潮。赫克托耳,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和城邦,为了保卫特洛伊而英勇牺牲。他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英雄的陨落,更是整个特洛伊城命运的转折点,预示着这座辉煌城市的最终毁灭。 《伊利亚特》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战争带来了毁灭,但也锻造了英雄。它迫使人们在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在荣耀与生命之间权衡。在残酷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谊,看到了面对死亡的恐惧与镇定,看到了对家人的思念与愧疚。 荷马并没有将神明描绘成冷漠的旁观者,而是让他们卷入战争,影响着凡人的命运。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等神祇,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喜怒无常,如同人类一样,也参与着凡间的争斗,增添了史诗的神秘与宏伟。然而,神祇的干预,也进一步凸显了凡人的渺小与无奈,他们往往在命运的洪流中,身不由己。 《伊利亚特》通过对无数英雄人物的刻画,如奥德修斯、大埃阿斯、狄俄墨得斯等,展现了古希腊人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勇敢、智慧、荣誉感强,但也可能伴随着骄傲、鲁莽和残酷。这些英雄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人物群像。 《奥德赛》:漫漫归途的智慧与坚韧,家的渴望 如果说《伊利亚特》是战争的赞歌,那么《奥德赛》则是关于回家与坚韧的史诗。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十年后,主人公奥德修斯,这位以智慧和狡诈闻名的伊萨卡国王,在踏上归途的漫长旅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奇遇。他遭遇了食人族、女巫喀耳刻、可怕的海怪斯库拉与卡律布狄斯,甚至来到了冥府。这一切的考验,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征服,更是对他智慧、勇气、耐心和忠诚的终极考验。 奥德修斯是一个与阿喀琉斯截然不同的英雄。他不像阿喀琉斯那样拥有压倒一切的武力,但他以其非凡的智慧、灵活的头脑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他通过欺骗、计谋和顽强的毅力,最终得以返回家园。他的旅程,是对“归家”这一古老主题的深刻阐释,也展现了人类对稳定、安全和亲情的渴望。 在奥德修斯的旅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如何运用智慧来应对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他如何智取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如何抵挡女妖的歌声,如何巧妙地利用凡人的身份与神祇周旋。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奇幻色彩,也传递着一种朴素的智慧:在困境中,思考比蛮力更重要。 与此同时,《奥德赛》也深刻地描绘了奥德修斯在家乡的困境。他的妻子佩涅洛佩,在漫长的等待中,以她的忠诚和智慧抵挡住了众多觊觎王位的求婚者。她的坚守,是奥德修斯能够最终回归的基础,也是家庭力量的象征。而他们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也在奥德修斯的缺席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男子汉。 奥德修斯回归伊萨卡,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乔装成乞丐,亲眼目睹了求婚者们的嚣张跋扈和家臣们的背叛。最终,他揭开身份,凭借着战争中锻炼出的武艺和复仇的决心,惩罚了那些不忠之人,重新夺回了自己的王位和家庭。这个结局,既是对正义的伸张,也是对家庭秩序的重建。 史诗的魅力:神话、英雄与人性的交织 荷马史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在于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古希腊人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记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英雄主义的典范:史诗中的英雄们,无论是阿喀琉斯的勇猛无匹,还是奥德修斯的智慧坚韧,都代表了古希腊人所崇尚的理想人格。他们勇于面对挑战,追求荣耀,即使面对死亡,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史诗中,命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神祇的影响,预言的实现,都暗示着人类在宏大的命运面前的渺小。然而,英雄们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们依然凭借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荣耀和意义。 对人性的探索:史诗中的人物,无论是神祇还是凡人,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动机。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忠诚背叛,他们的牺牲奉献,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荷马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将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个体。 语言的艺术与叙事的魅力:荷马的诗歌语言,以其宏伟、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而著称。他运用大量的比喻、铺陈和反复,将读者带入到史诗的世界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旅途的艰辛,以及英雄内心的波澜。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如同古希腊文明的两座高峰,它们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关于勇气、智慧、忠诚、荣誉、家庭以及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抗争精神,至今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思考。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永恒的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洞察力的方式,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困境。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病态的关注,他/她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尺,而是将读者置于一系列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例如,书中对“善意谎言”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对错判断,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动因和对个体精神结构的长期腐蚀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控,它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在关键时刻突然拉高或放低张力,迫使读者不得不正视那些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道德盲点。书中的人物形象并非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多重社会压力和内在欲望相互角力的结果。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艰苦但必要的自我审视,而不是轻松愉快的消遣。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交流中的一些微妙权力动态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份沉甸甸的思考余韵,久久不散。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既有观念的力作,但它的挑战是建设性的,而非纯粹的破坏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而是更专注于探讨“我们如何构建我们对对错的理解”。我发现书中对几种不同历史时期伦理体系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它展示了道德规范的流变性与相对性,打破了我之前将伦理视为一套永恒不变法则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关于“义务论”和“后果论”的交锋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她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极其精巧的思想实验,让读者亲身体会到每种路径在极端情况下的伦理困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许多未经审视的预设。读完这本书,我更倾向于将伦理视为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协商和重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教条。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摩擦”的,它要求你不断地去捍卫或修正自己的立场。它不迎合读者的期待,反而会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我们认知中的漏洞和情感上的软弱。我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逻辑一致性,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密机械的咬合,严丝合缝,不留情面。书中对“责任的稀释”这一现象的剖析尤其令人警醒,作者通过一系列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清晰地展示了当责任分散到机构和流程中时,个体是如何巧妙地逃避道德问责的。这种对现代复杂性中个体异化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理论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所参与的系统对我道德判断的影响力。这是一本让人感到思维被拉伸、精神被重塑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难以适应其那种近乎冷峻的、抽丝剥茧的分析风格。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快速的答案或慰藉,反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似乎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抱持着一种近乎挑衅的态度,不断地质疑那些被集体潜意识所接受的“应该如此”。书中的案例往往从非常微小、几乎不为人注意的日常冲突切入,然后层层递进,揭示出背后错综复杂的伦理网络。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论述个体责任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学术上的严谨性,他/她引用的论据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失社会学实证的支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整本书的论证框架显得异常坚固,让人无法轻易地用一句“这是个人选择”来敷衍了事。这无疑是一部需要坐下来,沉下心,带着笔和笔记本才能真正消化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穿透力,它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异常现代的张力。作者的文字仿佛能穿透华丽的辞藻和表面的礼仪,直抵事物本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有种被“看穿”的感觉,仿佛自己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从未想过要向外展示的犹豫和自私,都被精准地描摹了出来。这种体验是令人不安的,但同时也是极具解放性的。更妙的是,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都极富画面感和思辨性,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他对“群体道德惰性”的描述,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个在高速公路上集体超速,却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减速的场景。这种精妙的修辞技巧,使得原本沉重的议题变得鲜活起来,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深刻的认知连接。

评分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

评分

从另一角度来看待问题。

评分

《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评分

从另一角度来看待问题。

评分

“荷马”一词的希腊文原文含义多样,至今未能确定。

评分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

评分

荷马笔下的伦理,不错的书,了解了解

评分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

评分

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