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文徵明書韆字文56
編者 : 中國國傢畫院書法篆刻院
頁數 : 27
開本 : 8
定價 : 26.00
淨重 : 0.26韆剋
ISBN : 9787554533420
齣版社 : 河北教育齣版社 河北齣版傳媒集團
叢書名稱 : 傳世經典書法碑帖係列
商品名稱 : 圖書 書法碑帖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字徵明,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明代中期畫傢、大書法傢、文學傢,曾官至翰林待詔,乃詩、文、書、畫 “四絕”全纔,書法藝術的高成就者為小楷,其次是行書。與瀋周、唐伯虎、仇英閤稱“明四傢”,著有詩文集《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文徵明於書法博飛專精,一生中寫有《韆字文》多篇,此捲行書《韆字文》為其七十六歲時所書,筆法精到,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融閤右軍筆意於自身筆法,入後知齣,雖無雄渾之氣,卻具晉唐書法風緻。 057傳世經典書法碑帖 吳昌碩篆書心經吳昌碩(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原名俊、俊卿,字香補、倉顧、蒼石,彆號缶廬、苦鐵、破荷、大聾、缶道人。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末民初時期國畫傢、書法傢、篆刻傢。吳昌碩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後海派”代錶,與任伯年、趙之謙、虛榖並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傢”。他詩、書、畫、印皆擅,被譽為“石鼓篆書人”。著有《缶廬印存》《缶廬詩》《苦鐵碎金》《缶廬集》等。此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二條屏為吳昌碩七十四歲時所書,為其晚年力作,共十二屏,全篇二百六十八字。縱觀全篇《心經》,筆法蒼勁老辣,剛柔兼施,筆畫厚重凝實,細觀筆畫起筆收尾之處,又有變化,行筆舒展自如,並無凝滯之處,虛實並到,一氣嗬成而無疲態,可稱“人書俱老”,為臨習篆書的範本。 058傳世經典書法碑帖 蘇軾書寒食帖前赤壁賦蘇軾(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書法傢、文學傢、畫傢,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蘇軾書、畫、詩、詞、散文皆善,書法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代名傢之長,融會貫通後又自成一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傢”,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通篇字形由小漸大,由疏而緊,運筆時輕時重,時靜時動,靈飛頓挫皆有其法,筆畫牽絲顧盼,豐潤飽滿,氣隨字勢,跌宕起伏,極富節奏韻律,被視為蘇軾行書傳世作品中之傑作。《前赤壁賦》,存六十三行,凡五百七十二字,捲前部破損,原缺三十六字,由文徵明補書於前。此書楷中帶行,字字精到,前後筆法一以貫之,融晉人書法妍麗之態於顔體厚重樸實之中,為蘇軾中年書風之一變,在蘇軾傳世書法中所罕見,實是其難得之精心力作。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書法學習的書籍,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王羲之和顔真卿的風格,但這本新添的書籍給瞭我不少驚喜。它深入淺齣地探討瞭不同朝代書傢在筆法運用上的細微差彆,特彆是對於楷書中的“蠶頭燕尾”的演變過程分析得極其透徹。書中收錄瞭不少曆代名傢的手劄和拓片的高清掃描件,讓觀者可以近距離感受墨跡的乾濕濃淡,這對於領悟書法“氣韻”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結構”的解析,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間架結構的基本規則,更結閤瞭大量實例文例,講解瞭如何在看似固定的框架內,通過提按頓挫實現動態平衡,讓每一個字都充滿生命力。光是研究其中幾頁關於唐代楷書結構的研究,我就覺得收獲頗豐,對於提升自己寫字的“骨力”非常有幫助,完全值得花時間細細揣摩。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人生活情趣非常著迷的讀者,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單純的技法教學。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藝術史,通過對曆代書傢書寫習慣的描述,我仿佛能想象齣他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是如何將情感融入筆端的。書中對一些重要碑刻的背景介紹非常詳盡,比如某位大傢在遭遇人生低榖時,其書法風格是如何從雄健轉嚮內斂的,這些故事性的穿插,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讓人在學習書法技巧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文以載道”的深層含義。那些關於文人士大夫如何以書法修身養性的論述,讓我對提筆寫字這件事有瞭更崇高的敬意,它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精神的對話和傳承,非常適閤那些想在書法中尋求內心寜靜的同道中人。
評分對於那些追求書寫速度和流暢感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在“章法”和“行氣”的探討上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我過去寫大篇幅作品時,總是難以把握通篇的氣脈連貫性,常常寫到後半段就顯得鬆散無力。然而,這本書詳細拆解瞭如何通過控製墨色的變化和字距的疏密來引導讀者的視綫,確保整篇作品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嗬成。它不僅僅教你如何寫好一個“點”或一個“捺”,更教你如何讓每一個字在空間中找到閤適的位置,與其他字産生有機的聯係。特彆是書中對“草蛇灰綫”的闡述,用非常直觀的圖示說明瞭如何埋下伏筆,讓收尾處的力量感得以自然釋放,這對提升作品的整體布局感是極其有益的。
評分這本裝幀精美的冊子,從紙張的選擇到印刷的油墨都透露著一股雅緻的氣息,讓人一上手就心生敬畏。我原以為這又是一本韆篇一律的字帖集錦,沒想到它在“用筆”的解析上頗具獨到見解。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討論“中鋒”和“側鋒”在行草書中的交替使用,並且配有專業的工具分析圖,詳細講解瞭毛筆在行進過程中不同壓力下産生的筆觸效果。其中有一章節專門分析瞭“提按頓挫”如何影響綫條的粗細和筋骨感,這一點對我這個長期在行書上感到瓶頸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通過跟隨書中的範例反復練習,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寫齣的綫條不再是單一的“粗細變化”,而是有瞭內在的提拉和蓄力感,這對於追求書法的立體感至關重要,確實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編排都顯得極為古典和考究,但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對“審美趣味”的引導。它沒有陷入那種刻闆的“描紅”模式,而是通過對比不同版本、不同時期作品的差異,引導讀者去思考“美”的多元性。例如,書中對比瞭幾種不同拓本對同一個字的詮釋,指齣瞭在流傳過程中,哪些細節被強化,哪些可能被弱化,這對於培養辨彆力和獨立審美眼光至關重要。它鼓勵學習者在吸收前人精髓的同時,勇敢地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筆墨語言,而非成為前人的“復印機”。這種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的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更上升到瞭藝術哲學的探討,非常適閤有一定基礎、希望尋求突破的書法愛好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