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文徵明书千字文56
编者 :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
页数 : 27
开本 : 8
定价 : 26.00
净重 : 0.26千克
ISBN : 9787554533420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丛书名称 : 传世经典书法碑帖系列
商品名称 : 图书 书法碑帖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明代中期画家、大书法家、文学家,曾官至翰林待诏,乃诗、文、书、画 “四绝”全才,书法艺术的高成就者为小楷,其次是行书。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着有诗文集《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文徵明於书法博飞专精,一生中写有《千字文》多篇,此卷行书《千字文》为其七十六岁时所书,笔法精到,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融合右军笔意于自身笔法,入后知出,虽无雄浑之气,却具晋唐书法风致。 057传世经典书法碑帖 吴昌硕篆书心经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原名俊、俊卿,字香补、仓顾、苍石,别号缶庐、苦铁、破荷、大聋、缶道人。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末民初时期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并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诗、书、画、印皆擅,被誉为“石鼓篆书人”。著有《缶庐印存》《缶庐诗》《苦铁碎金》《缶庐集》等。此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二条屏为吴昌硕七十四岁时所书,为其晚年力作,共十二屏,全篇二百六十八字。纵观全篇《心经》,笔法苍劲老辣,刚柔兼施,笔画厚重凝实,细观笔画起笔收尾之处,又有变化,行笔舒展自如,并无凝滞之处,虚实并到,一气呵成而无疲态,可称“人书俱老”,为临习篆书的范本。 058传世经典书法碑帖 苏轼书寒食帖前赤壁赋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苏轼书、画、诗、词、散文皆善,书法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代名家之长,融会贯通后又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通篇字形由小渐大,由疏而紧,运笔时轻时重,时静时动,灵飞顿挫皆有其法,笔画牵丝顾盼,丰润饱满,气随字势,跌宕起伏,极富节奏韵律,被视为苏轼行书传世作品中之杰作。《前赤壁赋》,存六十三行,凡五百七十二字,卷前部破损,原缺三十六字,由文徵明补书于前。此书楷中带行,字字精到,前后笔法一以贯之,融晋人书法妍丽之态于颜体厚重朴实之中,为苏轼中年书风之一变,在苏轼传世书法中所罕见,实是其难得之精心力作。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人生活情趣非常着迷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技法教学。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通过对历代书家书写习惯的描述,我仿佛能想象出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将情感融入笔端的。书中对一些重要碑刻的背景介绍非常详尽,比如某位大家在遭遇人生低谷时,其书法风格是如何从雄健转向内敛的,这些故事性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学习书法技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以载道”的深层含义。那些关于文人士大夫如何以书法修身养性的论述,让我对提笔写字这件事有了更崇高的敬意,它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精神的对话和传承,非常适合那些想在书法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同道中人。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书写速度和流畅感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在“章法”和“行气”的探讨上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过去写大篇幅作品时,总是难以把握通篇的气脉连贯性,常常写到后半段就显得松散无力。然而,这本书详细拆解了如何通过控制墨色的变化和字距的疏密来引导读者的视线,确保整篇作品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写好一个“点”或一个“捺”,更教你如何让每一个字在空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与其他字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书中对“草蛇灰线”的阐述,用非常直观的图示说明了如何埋下伏笔,让收尾处的力量感得以自然释放,这对提升作品的整体布局感是极其有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编排都显得极为古典和考究,但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审美趣味”的引导。它没有陷入那种刻板的“描红”模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不同时期作品的差异,引导读者去思考“美”的多元性。例如,书中对比了几种不同拓本对同一个字的诠释,指出了在流传过程中,哪些细节被强化,哪些可能被弱化,这对于培养辨别力和独立审美眼光至关重要。它鼓励学习者在吸收前人精髓的同时,勇敢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而非成为前人的“复印机”。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的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上升到了艺术哲学的探讨,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寻求突破的书法爱好者。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的册子,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油墨都透露着一股雅致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心生敬畏。我原以为这又是一本千篇一律的字帖集锦,没想到它在“用笔”的解析上颇具独到见解。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中锋”和“侧锋”在行草书中的交替使用,并且配有专业的工具分析图,详细讲解了毛笔在行进过程中不同压力下产生的笔触效果。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提按顿挫”如何影响线条的粗细和筋骨感,这一点对我这个长期在行书上感到瓶颈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通过跟随书中的范例反复练习,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写出的线条不再是单一的“粗细变化”,而是有了内在的提拉和蓄力感,这对于追求书法的立体感至关重要,确实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书法学习的书籍,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王羲之和颜真卿的风格,但这本新添的书籍给了我不少惊喜。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不同朝代书家在笔法运用上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对于楷书中的“蚕头燕尾”的演变过程分析得极其透彻。书中收录了不少历代名家的手札和拓片的高清扫描件,让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墨迹的干湿浓淡,这对于领悟书法“气韵”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结构”的解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间架结构的基本规则,更结合了大量实例文例,讲解了如何在看似固定的框架内,通过提按顿挫实现动态平衡,让每一个字都充满生命力。光是研究其中几页关于唐代楷书结构的研究,我就觉得收获颇丰,对于提升自己写字的“骨力”非常有帮助,完全值得花时间细细揣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