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
《宗镜录略讲(卷一)》
《宗镜录略讲(卷二)》
《宗镜录略讲(卷三)》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前W古人,后无来者。
《宗镜录》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本卷内容包括《宗镜录》全书序言以及唯识论的部分内容。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各种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
收到书时,我立刻被它整体的厚重感所吸引,这套书的体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与承载。我过去读过一些南怀瑾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关于易经或禅宗的论述,总觉得他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玄乎的东西,拉到脚踏实地的层面来探讨。这套《宗镜录略讲》也不例外,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由浅入深的修习路径。卷三的深入探讨,明显将读者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开始触及更深层次的本体论问题。我惊喜地发现,南先生在阐释过程中,频繁引用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印证,这使得整部著作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体系,而是构建了一个融贯中西、贯通古今的智慧图景。对于那些希望建立一个全面世界观的读者来说,这种跨界的解读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行间距处理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读到深夜,因为南怀瑾先生的叙述节奏总是恰到好处地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他处理《宗镜录》这种大部头的方法,核心在于“抓住主干,梳理脉络”。他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解释每一个字词的典故,而是着重于提炼出作者的核心关切,并辅以自己毕生的修行体悟来进行佐证。这种“略讲”的精髓,恰恰在于去芜存菁,保留了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我个人尤其欣赏他对修行法门的阐述,那种务实到近乎“手把手”的指导,让人感到无比亲切,仿佛身边就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提面命,而非遥远的古代高僧在说教。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温润细腻,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感。我一直都很喜欢南怀瑾先生的文字风格,那种深入浅出,直指人心的力量,总能在看似平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于宗镜录的精妙义理之中,但光是捧读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安宁。初接触这类典籍,常会觉得晦涩难懂,但南先生的讲解,就像是为迷途者点亮了一盏盏路灯,虽然光芒不至于刺眼,却足够照亮前行的每一步。卷一的导读部分尤其精彩,他将繁复的佛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在理解高深理论的同时,也能时时反观自身。这种可读性极强的学术著作,无疑是为当代读者打通了一条亲近传统智慧的便捷通道,非常期待后续两卷的展开,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滋养心性的力量。
评分我所在的学习圈子里,许多同道都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避免成为“书房里的学问”。这套南怀瑾先生的《宗镜录略讲》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范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经典的梳理,更在于它背后所体现的一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卷一到卷三层层递进,从认识世界到认识自我,再到最终的实践与契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我尤其欣赏南先生在解释困难概念时所用的那种近乎幽默却又绝不轻浮的语气,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消解了宗教文本可能带来的沉重感。阅读这套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佛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对“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深度探索。它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解答的工具箱,非常值得拥有和细读。
评分说实话,我对佛学经典原本抱持着一种敬畏而又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门离我们现代生活很远的学问。然而,这套《宗镜录略讲》,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南先生的解读,绝非枯燥的文本校勘或概念堆砌,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话,他以极其现代和贴合实际的视角,将那些千年前的智慧重新“激活”。尤其是在谈及心性的修持和对宇宙人生的观照时,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清晰的逻辑,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我特别留意了卷二中关于“万法唯识”的阐述,他的比喻生动形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精髓。这种将宏大体系拆解为易于消化的单元,再用个体经验加以串联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们亲近佛法的门槛。它不仅仅是一本注释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心灵指南,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