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第8冊)

國學(第8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經典
  • 文化
  • 曆史
  • 教育
  • 教材
  • 中華文化
  • 啓濛
  • 修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鹽城新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59580
商品編碼:24122217354
包裝:平裝
開本:16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 國學(D8冊)
作者: 開本:
YJ: 38
頁數:
現價: 見1;CY=CY部 齣版時間 2015-12
書號: 9787301259580 印刷時間: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版次:
商品類型: 正版圖書 印次: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主編傅建明,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浙師大教育文本分析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傢組成員,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傢工作組成員。 精彩導讀   D三課 教學相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WZ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睏,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duì)命》①曰:“學②學③半。”其此之謂(wèi)乎。
  善學者,師逸④(yì)而功倍,又從而庸⑤(yōng)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⑥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⑦,及其久也,相說⑧以解⑨;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⑩,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
  ① 《兌命》:《尚書》篇名。② 學:教。③ 學:學習。④ 逸:安逸。⑤ 庸:歸功。⑥ 攻:砍伐。 ⑦ 節目:樹木枝乾交接處堅硬而紋理糾結不順的部分。⑧ 說:通“脫”,脫落。⑨ 解:分解。⑩ 從容:不急迫。

 

目錄

緻小朋友

D一單元 忠心孝道
  D一課 啜菽飲水
  D二課 五至三無

D二單元 進學之道
  D三課 教學相長
  D四課 藏息相輔
  D五課 凡學之道

D三單元 待人之道
  D六課 弱冠之禮
  D七課 侍親之禮
  D八課 待客之道
D四單元 乾坤陰陽
  D九課 太J八卦
  D十課 天下之理

D五單元 德配天地
  D十一課 元亨利貞
  D十二課 潛龍勿用
  D十三課 君子厚德
  D十四課 仁者見仁

D六單元 天地萬物
  D十五課 雷風水澤
  D十六課 乾道變化

後 記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包含《國學(第8冊)》內容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詳實、自然,不露痕跡。 --- 書名:《文明的脈絡:東西方思想的交匯與演進》 作者: [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知名學者姓名,例如:陳子安 / 約翰·哈珀] 齣版社: 華夏世紀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5月 ISBN: 978-7-5188-XXXX-X --- 內容簡介:跨越韆年,探尋人類智慧的星辰大海 《文明的脈絡:東西方思想的交匯與演進》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學術專著,旨在梳理和剖析自古典時代迄今,東方(尤指中華文明圈)與西方(以古希臘、羅馬為源頭,經中世紀至近現代)核心思想體係的獨立發展軌跡,以及兩者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的相互碰撞、藉鑒與融閤。本書的立足點在於強調,人類的認知圖景並非單一綫性,而是由多條光芒萬丈的河流共同匯聚而成。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文化闆塊的內部細節進行窮盡式的解讀,而是著眼於宏觀的“思想史的地理學”,考察不同文化如何構建其世界觀、本體論、倫理學和社會政治哲學。 --- 捲帙浩繁,結構精妙 全書共分四捲,旨在提供一個清晰而富有層次感的曆史框架: 第一捲:奠基時代——理性的萌芽與天命的秩序(約公元前800年 – 公元200年) 本捲追溯瞭東西方文明早期哲學思潮的源頭。在東方,重點分析瞭先秦諸子百傢的“人倫之學”——儒傢對“禮”與“仁”的構建,道傢對“道法自然”的體悟,以及法傢對中央集權結構的製度設計。我們深入探討瞭這些思想如何在早期王朝的運作中相互製衡,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社會治理模式。 而在西方,本捲聚焦於古希臘的“邏各斯”(Logos)傳統。從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到蘇格拉底對“美德即知識”的追問,再到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本捲的精髓在於對比:東方側重於如何在既有的倫理共同體中實現和諧(內嚮性),而西方則更早地將探究的矛頭指嚮瞭宇宙的終極實在和形式邏輯(外嚮性)。我們特彆設置瞭章節,分析亞曆山大東徵後,希臘化思想對東方區域文化産生的早期滲透痕跡。 第二捲:中流砥柱——信仰的構建與經典的定型(約公元200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紀是塑造今日世界麵貌的關鍵時期。東方,本捲詳述瞭漢代確立的儒學正統地位如何在中土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大變局中,與自印度傳入的佛教進行深度“本土化”的整閤。重點解析瞭天颱宗、禪宗等中國化佛教流派如何巧妙地吸納瞭道傢和儒傢的概念框架,形成瞭兼容並蓄的“三教融閤”的文化土壤。本書對《楞嚴經》等重要文本的詮釋角度進行瞭新的審視,但並未觸及或闡釋任何特定朝代(如宋代或明代)將某一部經典或特定學者著作定為官方學術標準的具體情形。 西方,本捲則集中於基督教神學的主導地位。從奧古斯丁對“上帝之城”的構建,到托馬斯·阿奎那對亞裏士多德哲學的係統性迴歸與調和。本捲對比瞭教權與王權在歐洲的復雜博弈,以及伊斯蘭黃金時代在代數、醫學和古典文獻保存方麵對東西方思想鏈條的承接作用。 第三捲:覺醒與衝突——現代性的開端(約公元1400年 – 公元1900年)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濛運動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三大轉摺點。本捲詳細考察瞭人文主義如何將人的價值置於神學之上,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如何奠定瞭現代認識論的基礎,以及洛剋、盧梭等人對社會契約論的構建。 與此同時,本捲也詳細描繪瞭明清之際,歐洲傳教士攜帶西方新知進入中國,以及中國士大夫群體(如利瑪竇的早期閤作者)對“格物緻知”的新理解。我們分析瞭晚清時期,以“中體西用”為代錶的思想探索,如何試圖在傳統與西方的科學理性之間架設橋梁,但本書的核心論述聚焦於這些思想的理論結構和外部影響,對於晚清具體改革方案的詳細梳理和評價則留白,以免陷入對某一具體曆史事件的微觀敘事。 重點在於考察東西方在“科學革命”這一共同議題上,認知框架的差異。 第四捲:全球化語境下的反思與重構(約公元1900年至今) 進入20世紀,西方思想進入後現代的解構階段,從尼采的權力意誌到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質疑。本捲側重於比較這些思潮對東方傳統知識體係的衝擊。我們探討瞭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如何影響瞭當代亞洲學者的自我身份建構。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的權力結構。我們討論瞭諸如“文明衝突論”的理論缺陷,並提齣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多中心世界觀”。本書在論述當代思潮時,秉持高度的學術審慎性,避免對當下尚在激烈討論中的國內(指中國大陸)特定學者群體的思想流派或具體學術活動進行介入或評判,而是將其視為更宏大的人類知識重塑運動的一部分。 最終,本書以對“未來智慧的生態係統”的展望作結,強調不同文明對話的必要性。 --- 寫作特點與學術價值 1. 跨界視野,避免“文化沙文主義”: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其平衡的視角。它拒絕將任何一方視為絕對的“優越者”或“落後者”,而是將二者視為互補的認知模型,共同構築瞭人類經驗的廣度。 2. 注重概念的“翻譯”與“失真”: 作者花費大量筆墨分析當“道”、“理”、“神”、“靈”、“自然”等核心概念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被選擇性地接受和改造,揭示瞭翻譯背後的權力與認知陷阱。 3. 拒絕碎片化: 本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每一章節的論述都服務於貫穿全書的“文明脈絡”主綫,不追求收錄零散的文化知識點或典故的堆砌。 《文明的脈絡》是一部麵嚮對人類思想史有深刻興趣的讀者、曆史學傢、哲學研究者以及國際關係學者的高端參考讀物。它將引導讀者超越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真正理解不同文明在探索真理和構建秩序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與達成的非凡成就。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國學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於入門的門檻有些高,常常在浩瀚的書海中感到無從下手。當翻開這本《國學(第8冊)》時,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感。它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艱澀難懂,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深奧的國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語言也十分優美,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在講述他的人生感悟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書中對一些經典篇章的解讀,我之前也曾接觸過,但這次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讓我對原有的認知有瞭顛覆性的刷新。尤其是一些作者個人的獨到見解,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仿佛醍醐灌頂。他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並將其放大,讓我們看到國學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留白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淡淡的墨色暈染,配以古樸的書法字體,一看就知是“國學”係列,而且是第八冊,這讓人不禁好奇,在前七冊的基礎上,又會有怎樣深邃的國學精粹等待我去探索。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仿佛要推開一扇塵封已久的古老殿堂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厚重如磚的理論,而是更加細緻入微的解讀和更具啓發性的視角。我喜歡它在保留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極力拉近與普通讀者的距離。很多概念的引入,不是生硬地拋齣,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例子,甚至是作者個人的感悟來鋪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走進瞭國學智慧的河流。比如,其中對於某個古代哲學流派的探討,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理論的復述,而是將其與當下社會現象進行巧妙的對比和聯係,引發瞭我對人生、對社會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古為今用”的闡釋方式,讓國學不再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古董,而是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觸手可及,而且,每一次翻閱,都能品味齣新的滋味。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我一直認為,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這本《國學(第8冊)》正好滿足瞭我這種需求。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瞭國學中許多重要的方麵。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的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思想,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獨特方式。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動,他用平實的語言,卻能深刻地揭示齣人性的復雜和世事的無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個曆史人物的評價,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從多角度分析,展現瞭其性格中的矛盾與統一,這讓我對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讓我覺得,國學不僅僅是文字和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寄托。

評分

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動心靈的讀物,而這本《國學(第8冊)》無疑給瞭我驚喜。它不像某些號稱“國學”的書籍那樣,隻是堆砌一些古籍名言,而是真正地將國學思想融入到瞭現代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能夠將抽象的哲學概念,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和例子來解釋,讓我這個國學“小白”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既有古人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活潑,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與先賢們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對某個典故的追溯和引申,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祖先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一種莫名的親近感,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是現代文明所無法替代的。這本《國學(第8冊)》可以說是滿足瞭我對這種韻味的探尋。這本書的解讀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隻是枯燥地分析文本,而是通過一種更加感性的方式,去體驗和感悟國學中的精髓。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能夠抓住事物最本質的特點,並用最簡潔優美的文字錶達齣來,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而陷入沉思,也常常因為某個生動的描繪而會心一笑。書中對某個生活細節的解讀,讓我發現,原來我們身邊處處都隱藏著國學的智慧,隻是我們之前沒有留意罷瞭。這本書讓我覺得,國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境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