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丹青讲授曹瑞炯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类型学
  • 语言结构
  • 语言演变
  • 比较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语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361
商品编码:2436911054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丹青 讲授;曹瑞炯 整理 定  价:68 出 版 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页  数:34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7513361 讲当代语言学背景下的语言类型学1
1.1类型学是语言学的分支还是流派?2
1.2三大学派的关系9
1.2.1形式学派10
1.2.2功能学派12
1.2.3类型学派15
1.3三大研究范式19
1.3.1三大范式方法上的各自特点:Test,Text,Attest19
1.3.2三个学派在具体研究方面的主要差别26
1.3.3如何用三种方法研究同类课题52
1.3.4略说认知学派62
第二讲语言类型学的方法论基础(上)65
2.1类型学形成发展史简述66
2.2Greenberg的语序类型学85
2.2.1蕴涵性共性与四分表85
2.2.2蕴涵、衍推与优势语序的发现108
2.3语序类型学的发展121
2.3.1Dryer对和谐性模型的发展121
2.3.2Hawkins的无例外语序共性和基于量化的跨类语序和谐性129
2.3.3蕴涵共性和倾向性共性13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语言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变,也要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以这种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为背景,强调跨语言验证的语言类型学得以逐步形成。语言类型学是在跨语言考察基础上,总结人类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差异,对于每一类进入语言库藏的范畴,类型学都可以在不同种类语言的对比中,研究这些范畴与其他类型特征可能存在的蕴含或和谐关系。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语言类型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过程。通过与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对比,介绍了语言类型学产生的现代语言学背景,说明了语言类型学派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梳理早期类型派学者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Greenberg的经典类型学研究文献的精讲,阐释了语言类型学早期的主要思想和成果;通过对后续主要类型派学者研究课题的介绍以及他们之间承转关系的讲解,阐释了语言类型学逐步发展并成为独立学派的进程。在共时维度,本书通过准确而具体地等
刘丹青 讲授;曹瑞炯 整理 刘丹青,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杂志副主编。从事汉语语法和方言研究3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类型学、语法学和方言学,以语法为主,兼及语音、词汇语义、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象涉及古今汉语,吴、江淮、徽、粤等几大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外国语。其学术视野从跨方言语法比较拓展到类型学视角的跨语言、跨时代研究,是较早开拓汉语方言语法领域的学者之一,是语言类型学在中国普及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提出了“语法研究的语音平面”、“语用优先”、“唯补词”、“无标化”、“语言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等语言学新概念。2013年出版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和200等
《语之形:探寻语言的内在逻辑》 内容简介: 《语之形:探寻语言的内在逻辑》是一部旨在揭示语言结构背后深刻规律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具体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词汇应用,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共性与差异,试图剥离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入探究其得以存在的底层逻辑。作者以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乃至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探索之旅。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世界上语言种类繁多,表象千差万别,但它们在深层结构上却遵循着一套普遍性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思想、表达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作者认为,理解这些内在逻辑,不仅是对语言现象本身的深入认知,更是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一次重要解读。 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系统地构建了作者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语之基石:概念与表征” 此部分聚焦于语言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单元——概念。作者首先探讨了人类如何形成和组织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语言中得以表征。这并非仅仅是词汇的罗列,而是深入到词语背后所承载的意义网络。本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概念的形成机制: 探讨了不同理论对概念形成的解释,从早期经验主义的联结主义,到认知科学中的原型理论和范畴论,分析了人类如何从感知经验中抽象出普遍性的概念。例如,为何我们能够理解“狗”这个词,即使我们见过的狗形态各异?这背后涉及原型的提取与范畴的界定。 概念的语义网络: 深入研究了词语之间的关系,即意义是如何在一个庞大的网络中相互关联、相互定义的。作者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语义图谱,每个词语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而它们之间的连接则代表了意义上的关联,如上下位关系(狗-哺乳动物)、部分整体关系(车-轮子)、因果关系(下雨-湿)等。理解这种网络结构,是理解语言意义传递的关键。 概念的跨语言表征: 尽管语言符号不同,但许多核心概念在不同语言中都存在相似的表征方式。作者通过大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展示了诸如颜色、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模式。例如,为何不同语言都有表示“大”与“小”的词语?又为何在描述空间时,很多语言都依赖于“上、下、前、后”等基本方位词?这些都揭示了概念表征的普遍性。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基础: 本部分还将探讨隐喻和转喻并非仅仅是修辞手法,而是深刻根植于人类认知结构的思维方式。我们如何用“时间是金钱”来理解时间?又如何用“头部”来指代“领导者”?这些映射关系并非任意,而是源自我们对自身经验和身体认知的类比,是语言构建意义的重要机制。 第二部分:“语之骨架:结构与句法” 在奠定了概念表征的基础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语言的结构性特征,即语法和句法。作者认为,语法并非是僵化的规则,而是为了高效组织和传递复杂信息而演化出的认知策略。 词序的普遍性与变异性: 句法结构的核心在于词语的排列顺序。本书将分析最常见的词序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SVO)、主语-宾语-谓语(SOV)等,并探讨它们出现的频率与可能的解释。作者将结合认知负荷、信息流等因素,解释为何某些词序在逻辑上更为高效。同时,也会审视一些非常规词序,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功能。 句子成分的功能与层级: 探讨了句子中不同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在传递信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作者将引入句法树的概念,可视化地展示句子结构的嵌套与组合,强调语言的递归性(即允许将句子结构嵌入到其他句子结构中,从而生成无限长度的句子)。 语态与视角: 分析语态(如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如何影响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说话者的意图。例如,主动语态更关注行动者,而被动语态则更关注行动本身。这种选择背后蕴含着说话者对事件的侧重点和认知视角。 情态与语气: 探讨了语言如何表达说话者的确定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情态信息,以及如何传递不同的语气(如疑问、肯定、祈使)。这部分将深入研究助动词、语气词、语调等语言手段,揭示它们在精细化表达中的作用。 跨语言句法比较与普遍语法: 在分析了各类句法特征后,本书将进一步探讨是否存在“普遍语法”的可能性。作者将整合来自不同语系的语言数据,寻找那些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句法原则,并分析这些原则可能源于何种认知或功能需求。 第三部分:“语之灵魂:语用与演化” 最后一章将目光转向语言的动态层面——语用学和语言的演化。本书认为,语言不仅是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其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语境和互动。 语境的决定性作用: 强调了语言意义并非完全由词语本身决定,而是深受具体语境的影响。这包括物理语境、社会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共同知识。作者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含义。 会话的含义与推断: 深入研究了人类如何在交流中推断未明说的含义。这涉及合作原则、会话潜语以及各种语用推理策略。例如,当朋友问“你饿了吗?”,即使你实际上不饿,也可能回答“有点”,以便引出对方请客的意图。这种“言外之意”是人类交流的精妙之处。 语言的社会功能: 探讨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多重功能,如身份构建、关系维系、信息传递、权力运作等。语言并非只是工具,更是构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语言的演化与认知: 最后,本书将简要探讨语言如何从原始的沟通形式演化至今,以及认知能力在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将触及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变化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与影响,勾勒出语言作为一种动态、适应性极强的智能系统的宏大图景。 《语之形:探寻语言的内在逻辑》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丰富的跨语言实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语言的全新视角。本书的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语言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超越对具体语言的学习,去感受语言作为人类智能和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刻智慧。通过对语言内在逻辑的深入剖析,本书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能拓展对人类认知、思维乃至社会运作机制的认识。它适合所有对语言奥秘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语言学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对人类心智运作充满求知欲的探索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冷峻的学术气质”。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性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经过严密逻辑推导的命题。我把它放在书桌上,时不时会打开随便翻阅一页,比如关于“词序变异的限制性条件”的那一章。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证据的绝对依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似乎在不断地告诉读者:“不要相信直觉,相信数据和模型。”举个例子,书中对比了VSO(动词-主语-宾语)和SVO(主语-动词-宾语)语言中,限定词与中心词的对齐模式,引入了大量的跨语种图表和标记法。我必须承认,理解那些图表的构建逻辑本身就占用了我大量的精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语言学田野调查报告的理论化总结”,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故事集。它要求你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论断,并且不断地去检验其理论边界是否能容纳未知的语言现象。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找到关于“如何学习一门新外语”的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错付了”。它关注的层次远比“如何正确使用时态”或“如何掌握发音”要高得多,它探讨的是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的那些深层、近乎物理定律般的存在。我记得在探讨“黏着语与屈折语的词汇构建效率”时,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数学化的方式来量化信息密度。那种对语言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的尝试,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智力投入,时不时会因为概念的抽象性而感到挫败,但每当作者引用某个看似古怪的语言现象来印证一个宏大的类型学假设时,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就体现出来了。这本书更像是为未来语言学理论的构建者准备的砖石,而不是给普通旅行者准备的导航图。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帮助我理解不同语言间“差异的本质”的书,而不是沉溺于某种特定语言的细枝末节。然而,这本书在讨论“普遍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平衡时,采取了一种非常精妙、但也极其考验耐心的叙述方式。它不像某些通俗的语言学书籍那样,用有趣的轶事来引人入胜,而是非常严谨地构建了一个个逻辑模型。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音表征”与“语义结构”之间映射关系的章节,作者似乎在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语言现象会普遍出现,而另一些却极其罕见。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主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功能异化,从传统的施事者概念,到某些语言中仅仅作为信息焦点或话题的标记。这种深入到语言最底层的机制的探讨,让我对“我们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视角。读完这部分,你再看任何一种新语言,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它隐藏的那个“类型学签名”。它不是娱乐性的阅读,更像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工具箱的系统性解剖,但这种解剖过程是冷峻而精确的,对读者的分析能力要求极高。

评分

这本《语言类型学》的封面设计得极其简洁,纯白背景上只有深灰色的标题,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看到时,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翻开了它。前几章的内容,坦白说,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像一堵堵高墙,让人感觉像是直接被丢进了某个高年级研究生的研讨班。作者似乎非常尊重读者的知识储备,没有进行太多基础的铺垫,直接从核心的理论框架——比如关于语序的各种约束,或者形态的聚合性与孤立性——深入剖析。我记得有一部分关于比较句法的讨论,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语系(比如班图语和印欧语系)的例子,那些复杂的格系统和动词前缀的排列组合,看得我头皮发麻。我当时就在想,这本书是不是更适合那些已经对句法学和形态学有扎实基础的读者?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入门的“导论”,更像是一本需要你带着笔记本,时不时停下来查阅其他参考资料的工具书。每一次试图跟上作者的思路,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辛苦,但每次理解了一个小小的分支结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其他阅读体验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的专注力,也回报你的深度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透露着一种“教科书”的严谨性,但内容上,它远超出了任何入门级教科书的范畴。我个人最受启发的部分,在于作者对“一致性原则”在不同语言模块中体现的微妙差异的剖析。例如,当一个语言在形态上倾向于高度整合时,它在句法上是否也会表现出某种趋同的特征?作者通过对比一系列复杂的语言参数集,展示了这种关联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我甚至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描述已知的语言事实,不如说是在探讨“语言设计空间”的边界在哪里。它像一把尺子,让你去度量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到底有多么广阔,同时又在哪几个维度上是坚不可摧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知道”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彻底地重塑了你“如何看待语言”的底层认知框架,这是一种深刻而艰涩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