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

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饮食养生
  • 黄帝内经
  • 徐文兵
  • 食疗
  • 滋味
  • 健康饮食
  • 传统文化
  • 养生之道
  • 膳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编码:2474265335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饮食滋味开本:16开
作者:徐文兵页数: 
定价:59.90元出版时间:2018-01-01
ISBN号:9787539061771印刷时间: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次印次:1
编辑推荐

"★为中国人体质度身定做的家常饮食营养学经典!

★迄今为止,市场上关于营养学的书籍大多基于西方的“以食物营养价值为本”的营养学理念,都是教我们应该吃什么营养成分高的食物,不应该吃什么营养价值低的东西,而没有一本教我们如何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人的本能为主,顺应四季的流变来选择适合每一个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书。

★作为饮食版《黄帝内经》,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人到底应该如何吃才符合生命之道:“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本书内容源于徐文兵精品付费课程——《饮食滋味》,淘宝销量过千,好评如潮。本次出版,徐文兵老师对课程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更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和操作。
"

内容推荐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摧毁了传统,营养和元素代替了味道……关于吃的一切都有了变化。怎样吃才是中国人的饮食之道,才真正能抚慰中国人的身心呢?
为什么选择读《饮食滋味》?因为,《饮食滋味》讲的是适合中国人每个人体质的饮食之道。也许你会觉得,活了这么多年,别的不敢说,如何饮食是根本不用学的。其实,读完这本书,你的饮食观和人生观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本书是《黄帝内经说什么》的作者徐文兵老师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总结出的zui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营养智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解答我们的身体真正缺什么,应该吃什么以及怎样吃的重大生命问题。

"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

 

目录

"目录
**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 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 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 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 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 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终目的是“求和” 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 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 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养人—“五谷为养” 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 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 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不能当主食—“五菜为充” 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 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 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 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 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 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 120
第六章  吃*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 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 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 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 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 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 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 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 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 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 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 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 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 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 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炮、焖之道 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 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 190
3.喝酒*好喝粮食酒 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 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 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 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 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 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 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 224
2.自己在家如何调肝 228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 240
2.心病还要经方医 243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 251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 260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 262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 270
2.肺不好有什么表现 271
3.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 273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 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 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 294
2.调中补心汤 295
3.建中补脾汤 296
4.宁气补肺汤 297
5.固元补肾汤 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 299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他们说营养,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中医营养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一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一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这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这样是不是说,基于具体人的中医营养学就不能普适大众了呢?不是!
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饥的时候要吃饱,饿的时候要吃好
所谓吃好,有固定标准吗?没有,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所以我们要想做美食家,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跟着自己的觉和感去走,觉就是饥不饥,感就是饿不饿。
饥的时候要吃饱,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吃进去,但是吃到百分之七十,就要停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吃好,但是在饿的时候一定要少吃,也不能不吃。所以我的观点是:宁饥不饿。
饿的时候就会伤心,那么饿了要吃什么呢?点心,咸的点心。很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饥还是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在伤心之后那么吃,是把饿当成饥了,她真正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有比巧克力更好地缓解人们饿的食材,比如百合。《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提到的百合病,疑似我们现在的精神病。患者坐卧不安,坐一会儿想起来,起来一会儿想躺下,躺下又起来,就好像失了神似的。“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这种病主要用的药就是百合。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越耗元气
常食是什么?一个人出生在哪儿,或者久居在哪儿,就吃哪儿的日常饮食。吃常食对人体能量的消耗是*少的。
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自己的元气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体会惯性运作,消耗就越小。
不吃常食,就像总不回家,在外面找情人一样,*后把自己消耗死。因此,要吃家常饭、吃常食,跟老婆在一起,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一般来说,方圆百里的植物会养育出适合在此地生存的动物。比如我们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个内陆城市,我们就要尽量少吃海鲜,要吃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就是吃鱼也要尽量吃淡水鱼。
为什么?海有一个自然的平衡系统,生活在海边儿的人,吹海风,闻海味儿,人自然就会想吃那些海产品。而我们内陆的人,由于没有那样的消化环境,吃那些深海海鲜,闻不到那个味儿(没有那个消化的环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说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麦子(面粉)就不得劲儿,你必须吃当地出产的青稞(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觉得身体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还吃白米饭,然后不吃当地的食物,你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现代人关心的是食材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位,比如我们总是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看到一种药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什么?古人更多关心的是食材和药的性。
从用的角度来分析韩信,一开始,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却胆小怕事(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胯下之辱”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的韩信是没什么用的。后来他被项羽起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可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然后又被萧何多次推荐给刘邦,但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跑了。这就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封台拜将后,*终帮助刘邦横扫天下,实现了统一,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是大有用处。由此可见,韩信的用*终还是取决于你是否了解他的性—你是不是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重要也是要看它的性是什么。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和味后,经过调配,就能使整体得到优化组合,产生一种比它们各自为营更大的作用。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都没有什么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就叫作和。
因此,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一定要知道食物的本性。要了解本性,就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在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这就是中医的根—对性味的理解。否则,看《黄帝内经》,你会看得一头雾水:一会儿这个味儿入肝;一会儿那个味儿又入肺;一会儿咸的东西入肾……
吃肉是需要挑部位的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种轮回,吃东西没必要有负罪感。羊吃草,人吃羊,人死后被虫子吃,尸体留在土地里滋养草,草再被羊吃,这是个循环的过程。
道家对饮食的研究非常全面,也非常深入,深入到了气和神的状态。比如说对于吃猪蹄儿这件事,道家认为几百斤的猪,全身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所以猪蹄儿的力道和劲道是猪身上其他部位无可比拟的。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猪,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懒、肥、馋。
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豕就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猪的冲劲儿,也是很厉害的,而它冲的动力来源就是它的蹄儿。
在中医里,有个病症叫奔豚。为什么叫奔豚呢?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患者感到小肚子突然有股气,一下子就冲到了心口。这也体现了猪的冲劲儿。
猪是阴性的,蹄子是阴中之阳。而其中阳气*足的蹄儿,要数前蹄儿。另外,羊蹄儿也是阳气十足的,所以我们吃东西是需要挑部位吃的,是有讲究的,而不能乱吃一通。


《饮食滋味: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的饮食智慧》 一、 源起与使命:为何要重读《黄帝内经》的饮食篇?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却常常忽略了食物最本质的意义。快节奏的生活、高度加工的食品、以及对“健康”概念的片面理解,使得许多人饱食而不知味,甚至在享受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黄帝内经》,这部传承千年的医学瑰宝,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更是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其中,关于饮食的论述,虽然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然而,这部古籍的语言和思想体系,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以触及核心。 《饮食滋味》的诞生,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呼唤:如何让《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的精华,以一种贴近现代生活、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式,重新回归我们的餐桌,滋养我们的生命? 本书并非对《黄帝内经》进行生硬的翻译或枯燥的学术解读。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作者徐文兵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其特有的通俗、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黄帝内经》的饮食世界,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实用方法。 《饮食滋味》的使命,是唤醒我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重塑我们对饮食的正确认知。它旨在告诉我们,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滋养身体、平衡阴阳、调和情志,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状态。 二、 智慧之光:穿越古今的饮食哲思 本书的核心,是对《黄帝内经》中饮食观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化阐释。它并非罗列食谱,而是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引领读者理解“吃”的本质。 1. 天人合一:食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黄帝内经》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呼应。在饮食上,这意味着我们要顺应四时节气、地域环境来选择和食用食物。 顺时而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身体的需求不同,适合食用的食物也不同。例如,春天宜食升发之品,以助阳气生发;冬天宜食温热之品,以藏精守神。本书将详细解读不同节气下,身体的微妙变化,以及我们应如何通过饮食来适应和调养。 合地而食: 地域环境决定了当地的物产和气候,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体质。书中会阐述,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我们应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地域环境特点的食物,而非盲目追求外来或不适宜的食材。 2. 阴阳五行:食物的性味与人体脏腑的对应 阴阳五行是中医认识世界和人体的基本理论框架。食物的性味(寒、热、温、凉,甘、酸、苦、辛、咸)与其所含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归属密切相关。 性味辨识: 许多人对食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缺乏概念。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辨识食物的性味,以及不同性味食物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影响。例如,为何寒性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热性食物容易助长体内湿热? 五味养五脏: 《黄帝内经》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并明确了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味道的食物如何滋养或损耗对应的脏腑,以及如何通过调配五味来达到脏腑功能的平衡。 3.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膳食的古老智慧 《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对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高度概括。 谷物的核心地位: “五谷为养”,强调了谷物作为生命能量基础的重要性。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谷物的营养价值、食疗功效,以及在现代社会如何重新认识和重视谷物,破除“无肉不欢”的误区。 其他食物的辅助作用: 果、畜、菜在膳食中的角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起着补充、增强、调剂的作用。本书将阐释为何“五果为助”,为何“五畜为益”,以及“五菜为充”所蕴含的朴素的膳食搭配原则。 4. 饮食的“度”:过犹不及的智慧 任何一种食物,即使是滋补之品,过量食用也可能适得其反。同样,片面追求某种“健康”的食物,也可能导致营养失衡。 节制与适量: 《黄帝内经》提倡“饮食有节”。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何为“适量”?如何才能做到“不伤”?这不仅仅是关于食量的控制,更是关于饮食习惯、进食时机、以及心理状态的整体考量。 “膏粱厚味”的警示: 书中会深入剖析,为何现代人常说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在《黄帝内经》看来,反而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它将揭示那些看似“美味”的食物,可能对身体造成的长期损害。 三、 实践指南:将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饮食滋味》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生活指南。书中将结合大量生活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授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黄帝内经》的饮食智慧落地。 1. 认识你的身体:个体化的饮食需求 《黄帝内经》强调“因人而异”,即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都不同,因此对食物的需求也不同。 体质辨识: 书中会提供一些简单的方法,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如寒性、热性、湿性等),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动态调整: 身体是变化的,饮食也应随之动态调整。例如,感冒时、经期时、老年时、儿童期,饮食的侧重点和禁忌都应有所不同。 2. 餐桌上的智慧:从选材到烹饪 食材的选择: 如何选择当季、当地、新鲜、天然的食材?如何辨别食物的品质?书中将给出实用的建议。 烹饪的艺术: 《黄帝内经》推崇“粗绂”、“本味”,反对过度加工和调味。本书会探讨不同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炒)对食物营养和性味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烹饪,保留食物的天然精华。 调味的智慧: 盐、糖、醋、酱油等调味品,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多是天然的、发酵的。本书将探讨现代人过度依赖人工调味品的问题,以及如何回归食物本身的“滋味”。 3. eating Habits: The Foundation of Health The importance of chewing: Chewing is the first step of digestion. The book will elaborate on the benefits of thorough chewing, how it can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and improve nutrient absorption. The timing of meals: The book will discuss the optimal times for eating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clock, and how irregular meals can disrupt the body's rhythm.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of eating: The book will explain that eating with a peaceful mind and in a pleasant environment can enhanc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Conversely, eating while angry, anxious, or distracted can lead to various health problems. 四、 结语:回归食物的本真,重拾生命的滋味 《饮食滋味: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的饮食智慧》是一次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一次对生命健康本质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 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重新认识食物: 理解食物的属性、功效,以及其与我们身体、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掌握饮食的智慧: 学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食物,掌握健康的饮食习惯。 体验食物的本真滋味: 摆脱味蕾的“重口味”依赖,重新品尝食物纯粹、自然的甘美。 迈向健康的生活: 将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构建一个和谐、平衡、健康的生命状态。 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丰富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归《黄帝内经》的智慧,用心去感受每一口食物的滋味,去滋养我们本应如此美好的生命。因为,真正的健康,从懂得如何“吃”开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最多停留在“针灸”“拔罐”这些表面概念上。但《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医在饮食养生方面的博大精深。徐文兵老师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不失温柔,他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的智慧,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读者的脑海中。我特别喜欢他关于“五味”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吃多了咸味的东西,身体会觉得沉重,或者为什么吃多了甜味的东西,会感到疲倦。这些都是以前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还会深入浅出地讲解“食物的升降沉浮”的概念,以及不同食物是如何影响身体的气机运行的,这一点真的非常神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吃什么”,更是在讲“为什么这样吃”,以及“吃出什么样的效果”。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我开始主动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不同食物对身体带来的细微变化。书中还会提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饮食禁忌,以及一些非常实用的食疗小方,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让我明白,健康饮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从最基本的日常饮食中,就能找到通往健康的大道。这本书让我对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黄帝内经”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比较“严肃”,我担心会读起来很枯燥。但是,《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徐文兵老师的讲述方式,完全不像是在讲课,更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家常。他把《黄帝内经》里那些关于食物的智慧,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不会让你觉得中医有多么神秘,而是告诉你,我们每天接触的食物,本身就蕴含着大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会把不同的食物,用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它们在身体里的作用,比如有些食物就像是“小马达”,可以帮助身体“运转”,有些食物则像“清洁工”,帮助身体“排毒”。他还会根据身体的不同状况,给出具体的饮食指导,而不是笼统地说“要健康饮食”。比如,他会讲到“湿气重”的人应该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这一点真的非常贴心,也非常实用。而且,书中还会讲到一些关于“吃”的“哲学”,比如“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滋养身体,滋养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对食物的理解,可以提升到一个如此“境界”,它让我开始更加珍视每一餐,并且更加有意识地去选择那些真正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它不是一本“食谱”,而是一本“智慧之书”,教你如何与食物和谐相处。

评分

我必须说,《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这本书,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饮食健康的一些认知。我一直以为,健康饮食就是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然后补充各种维生素。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食物的“味道”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感受,更是身体内部运作的信号。徐文兵老师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黄帝内经》里关于食物的养生原则,转化成了我们日常可以理解和实践的知识。他不会让你觉得《黄帝内经》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告诉你,这些道理就藏在你每天碗里的饭菜里。我特别喜欢他讲的关于“食物的性味”的部分,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吃完某些食物会觉得浑身发冷,而有些人却觉得神清气爽,这背后都有食物本身的“寒热”之性在起作用。而且,书中还会根据不同的季节,给出不同的饮食建议,这一点真的非常实用。比如,夏天容易“上火”,书中就会告诉你,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寒凉,以免伤及脾胃。他还会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中医的“禁忌”,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不适合在某些季节吃,或者为什么某些疾病患者需要忌口。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可以上升到一种“观察”和“体悟”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摄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并且尝试着去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去倾听身体的反馈,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别人的建议。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我是被“黄帝内经”这几个字吸引过来的,总觉得这本书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大概率会让我昏昏欲睡。然而,当我真正阅读《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得离谱。徐文兵老师的叙述方式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他不是在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在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融入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之中。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拗口的医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故事,将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娓娓道来。比如,当他谈到“寒”“热”之气对身体的影响时,他会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感冒”来举例,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寒凉的食物容易咳嗽,有些人则会觉得身体发沉,这让我瞬间就明白了食物与身体之间的微妙联系。他也没有局限于单一的食物种类,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以及四季的更替对人体五脏六腑产生的不同影响。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药食同源”的概念,很多食材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养生并不是要吃什么特殊的“神药”,而是从最最基本、最最日常的食物中,就能找到通往健康的大智慧。它不是一本“教你吃什么”,而是“教你如何理解食物”,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养生离我们很远,是那些高深莫测的道理,或者是一些复杂的食谱。直到我翻开《饮食滋味 徐文兵 黄帝内经饮食版》,才发现原来对食物的理解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富有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味”的阐述,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咸甜酸辣,而是将五味与身体的五脏六腑、情绪变化一一对应,这让我对日常的饮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比如,以前我总觉得酸味是开胃的,但书中提到过度的酸味可能会伤及肝脏,这让我开始留意自己是不是吃太多酸性食物了。而且,徐文兵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像是和一位长辈聊天,他会将《黄帝内经》中一些看似古老晦涩的理论,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就像讲解邻家的事情一样。比如,他会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且会详细解析这些食物在身体里扮演的角色,为什么吃米饭可以滋养脾胃,为什么吃水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吃肉可以强筋健骨,吃蔬菜能促进消化,这些都让我觉得,原来每天都在吃的食物,里面藏着这么多的“门道”。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更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吃”,以及“怎么吃”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开始认真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去感受食物带来的真实滋味和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