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捕捉0-6岁孩子敏感期 | ||
| 作 者 | 李芷怡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5年8月 | 版 次 | 第1版 |
| 印刷时间 | 2015年8月 | 印 次 | 第1次 |
| 字 数 | 245千字 | 页 数 | 284页 |
| I S B N | 9787515104836 | 开 本 | 16开 |
| 装 帧 | 平装 | 重 量 | 420克 |
| 定 价 | 35.00元 | 折后价 |
|
|
| |||
| 第1章 发现儿童敏感期,让孩子无阻碍地度过0-6岁 第2章 抓住视觉敏感,否则视觉功能就会丧失(0-2岁半) 第3章 抓住听觉敏感期,让孩子生活在有声音的环境中(0-2岁半) 第4章 口腔敏感期,放心让孩子“品尝”世界的味道(0-2岁半) 第5章 手的敏感期,在抓、捏、扔的过程中锻炼手指(0-2岁半) 第6章 行走的敏感期,唐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腿走路(0-2岁半) 第7章 语言敏感期,从咿呀学语到简单表达的过程(0-2岁半) 第8章 渴望爱的敏感期,永远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0-2岁半) 第9章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理解与尊重让孩子快乐成长(2岁半-3岁) 第10章 空间敏感期,让孩子眼中的世界变得富有立体感(2岁半-3岁) 第11章 秩序敏感期,帮孩子保持内在与外在秩序的统一(2岁半-3岁) 第12章 模仿敏感期,孩子在不断模仿中学习和进步(2岁半-3岁) 第13章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让孩子发现微小世界的美好(2岁半-3岁) 第14章 执拗的敏感期,给叛逆的孩子多些理解和包容(3-4岁) 第15章 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让孩子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3-4岁) 第16章 色彩敏感期,孩子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3-4岁) 第17章 人技交往的敏感期,鼓励孩子自己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3-4岁) 第18章 婚姻敏感期,是孩子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初步建立期(4-5岁) 第19章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初体验(4-5岁) 第20章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崇拜与模仿帮助孩子塑造自我(4-5岁) 第21章 绘画和音乐的敏感期,让孩子自由地接受艺术的熏陶(4-5岁) 第22章 情感敏感期,孩子特别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意(4-5岁) 第23章 书写与阅读的敏感期,帮助孩子进入认知世界的新阶段(4-5岁) 第24章 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孩子开始成长为小大人(5-6岁) 第25章 数学敏感期,开发孩子数学潜质的时机(5-6岁) 第26章 文化敏感期,与孩子一起探索文化的奥秘(5-6岁) 第27章 自然敏感期,让孩子在自然的环抱中自由地嬉戏(5-6岁) 第28章 生物敏感期,让孩子实现突飞猛进的成长 |
| 本书基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对0—6岁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可能出现的行为举止作以分析,挖掘儿童内在的成长意义,帮助父母全面了解敏感期知识,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心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让孩子的心智、性格得到积极发展,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全书共计二十八章,以年龄作为分割点,探讨儿童所处的敏感期阶段以及儿童的行为体现。每章以一简短概要作引,下分五个小节,以故事解读的形式描述儿童的具体行为和敏感期注意事宜,以自身体验结合美国式教育所观予以阐述,并援引蒙台梭利和敏感期的科学理论加以完善。 |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同样是说“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听起来却感觉千差万别?这本书在处理一些日常的冲突场景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花了大篇幅去剖析孩子在特定年龄段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的焦虑感。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秩序敏感期”的小案例,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就是我家客厅上周六早晨的复刻。当我读到作者提出的那个看似反直觉的解决方案时,我愣住了,然后突然间茅塞顿开。这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真正能落地到生活中的智慧,它教会我的不是去“管理”孩子,而是如何“理解”孩子,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那些令人头疼的反复试探和坚持,整个心境都平和了许多。
评分我对比过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书籍,它们往往侧重于某一两个方面,比如语言发展或者情绪管理,但内容深度往往不够。而这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试图构建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育儿认知体系。它不仅仅关注孩子“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并巧妙地将这种内在动机与家长自身的反应模式联系起来。这种双向互动的分析方式,迫使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而不仅仅是学习一套外部操作技巧。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对孩子心智地图的系统性绘制,虽然地图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区域需要探索,但至少我知道了主要的地理特征和行进的原则,这比拿到一张模糊的“小抄”要有用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线性推进的,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爆发点”来展开论述。这种主题式的划分,让我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章节进行查阅和参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是孩子“个性问题”的行为,其实都是特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种宏观的框架构建能力,让读者能够跳出眼前的“战火”,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轨迹。它提供了一种稳定不变的“坐标系”,帮助我们在孩子快速变化的成长期中,找到那个可以锚定自身判断的核心支点,这对于保持长期育儿策略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其实对育儿类的书籍一直抱着比较谨慎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大道理听起来很美,但真到了家里手忙脚乱的时候,根本顾不上那些理论。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排版看起来都很扎实,不是那种随便翻几页就能看完的快餐读物,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一定的期待。我尤其喜欢它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置,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累,这点对于晚上哄睡完孩子、自己想偷点时间学习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不会喧宾夺主,反而让原本可能有些抽象的育儿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外观到阅读体验,都给人一种用心打磨的感觉,让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
评分与其他育儿书常常陷入的“完美父母”的陷阱不同,这本书的基调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对现实挑战的理解和同情。它没有要求我们成为随时随地都保持超然心态的圣人,而是承认了为人父母的局限性和疲惫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规则建立”那一章节时的细腻处理,她并没有用严厉的语气去要求家长必须保持一致性,而是探讨了当家长自己状态不佳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修复”,以便能更稳定地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这种对成人世界的关照,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单向灌输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懂得自我关怀的前辈在耳边轻声分享她的“过来人”心得。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心一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