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齐白石“伯乐”、民国美术“第1人”陈师曾扛鼎之作,中国绘画史开山之作。
★添加数十条绘画技法术语专业注解,解读中国绘画基因
★精选百余幅各时期传世名画,构建中国绘画史脉络
★内附名画《千里江山图》卷精美海报
内容介绍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全面、语言凝练,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
《中国绘画史》为中国绘画史研究开山之作。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推广给国人,本书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
作者介绍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课程的讲座记录稿。
《中国绘画史》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全面、语言凝练,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
《中国绘画史》为中国绘画史研究开山之作。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推广给国人,本书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
目录
目录
第 一 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002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006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011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015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019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025
第 二 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032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061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072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112
第 三 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128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169
附 录
清代山水之派别| 200
清代花卉之派别| 207
文人画之价值| 212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220
绘画源于实用说| 226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生向往,但又苦于找不到系统入门路径的人量身定做的宝典!我一直对那些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和神形兼备的人物画充满好奇,每次去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卷轴,总有一种莫名的震撼。然而,拿起任何一本所谓的“入门”书籍,要么就是术语堆砌,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直到我翻开这本,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先生,带着你一步步走进那个充满墨香与诗意的世界。他没有急着教你如何握笔蘸墨,而是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讲起,让你明白每一笔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比如,讲到魏晋时期的画风转变,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神韵”的精神内核,通过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和对代表作品的细致解读,立刻就鲜活起来了。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画科(如花鸟、山水、人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是如何从模仿自然走向表达心性,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趣味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建立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你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是怎样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技巧点滴。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掌握基础技法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技法入门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实操的易上手性。很多入门书上来就要求你学习复杂的“皴法”或“点苔”,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从最基础的“用笔”——即如何控制毛笔的干湿浓淡和行笔速度——开始讲起,甚至细致到如何调配墨汁以达到理想的层次感。书中配有大量高质量的“局部放大图”和“步骤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专业画家运笔的轨迹和力度变化。更棒的是,它并不只是枯燥地模仿古人,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技法置于现代学习者的角度进行了解构和优化。比如,在讲授花卉的“勾、皴、点、染”时,它会提供多种现代化的辅助练习方法,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肌肉记忆。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米字格”练习法来控制笔锋,效果立竿见影。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现代学习者的教学态度,让我在练习过程中充满了信心,而不是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大多数同类读物的核心优势。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绘画史教科书,更像是一张覆盖了中国艺术全景的导航图。从早期的岩画符号,到汉代的画像砖,再到唐宋的恢弘巨制,直至近现代艺术家的探索,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叙述绘画史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关于“书刻印”等相关艺术门类的背景知识,比如对篆刻印章在绘画落款中的意义的解释,以及书法如何影响了中国画的线条审美。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艺术的“道”与“器”。当我读到关于文人情趣的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雅集,对中国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信息量庞大,但组织结构却异常清晰,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与其他侧重于技巧讲解的国画教材不同,这本书的“史”的维度做得非常深入且具有思辨性。它不是简单罗列“谁在什么时候画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革新是如何被时代精神所驱动的。比如,它详细探讨了元代文人画兴起背后,士大夫阶层对“士气”和“笔墨趣味”的独特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的审美标准。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思潮紧密结合的分析角度,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从“画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这样画”的层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明清时期不同流派(如浙派、吴门画派)的争鸣时,所展现出的中立而又精辟的评判。它没有盲目推崇某一家,而是客观地展示了不同艺术理念碰撞出的火花。这种深度的剖析,让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不同时代画家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不再将国画视为一成不变的古老技艺,而是不断演进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精装本带来的触感,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尊重。我一直认为,艺术类的书籍,尤其是关于绘画史的,如果只是用廉价的纸张和粗糙的彩印,那是对原作的极大亵渎。然而,这本让我感到物超所值。内页的用纸非常考究,纸张的白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即便是复制的宋元名画,其色彩的还原度也相当惊人,很多细节即使用放大镜看,线条的力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能被很好地捕捉。更不用说那些重要的壁画和摩崖石刻的拓片摹本,清晰度高到足以让人想象当时落笔的气势。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临摹书中所展示的几张唐代仕女图的线条结构,就感觉自己的手感提升了不少。这绝不是一本你只会放在书架上落灰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时常翻阅、反复品味的艺术品。好的视觉呈现,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首要条件,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有强烈的冲动去拿起画笔,尝试去复刻书中的经典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