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昌硕谈艺录》全书包括《论画诗跋》《论书诗跋》《论篆刻金石诗跋》《题汉镜铭二十八则》及《论诗文诗跋》等多个门类,涵盖了吴氏艺事的方方面面。而在各类中,又做了进一步的归类。各类资料各得其所,因而有纲举目张之效果。以内容很为丰富的《论画诗跋》为例,首列总论性质的文字,次为山水,次为花鸟;而花鸟中,又有梅、兰、竹、菊及杂卉之分,可见编者之用心。 吴昌硕 著;吴东迈 编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等,浙江安吉(今属湖州)人。工诗词,善书法、绘画,精篆刻。手捧《吴昌硕谈艺录》,我仿佛与一位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活力的老者对话。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我并非一个专业的鉴赏家,对中国画论的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谈艺录》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多次强调“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道理。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吴昌硕先生一生艺术追求的写照。他鼓励后学者,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更要勇于创新,走出自己的路。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对于当下许多人盲目模仿、缺乏个性的现象,无疑是一种警醒。我还对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解读尤为着迷。这并非仅仅指画面上的某种视觉效果,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一种生命力的绽放。吴昌硕先生的论述,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创作(即便只是业余爱好)中,注入这种“气韵”。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吴昌硕先生艺术精神的传承,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
评分《吴昌硕谈艺录》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接地气”的艺术智慧。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高不可攀,《谈艺录》中的许多论述,都源于吴昌硕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的真切感受和宝贵经验。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笔墨”的独到见解。他不像有些人那样,将笔墨神秘化,而是用一种非常实在的方式,去解析笔墨的“骨力”、“韵味”、“变化”。例如,他谈到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湿,都带着一种行家才有的精准与深刻。我曾试图模仿他画中的一些线条,在实际操作中才体会到,看似简单的几笔,背后却需要何等深厚的功力与对物象的敏锐观察。此外,书中关于“题跋”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题跋只是简单的文字说明,但吴昌硕先生却将其视为画作有机的一部分,是补充、是升华,甚至是点睛之笔。他对于题跋的选词、字体、位置都极为讲究,足见他对整体艺术效果的追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忽视的艺术细节,也让我对吴昌硕先生这位艺术巨匠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吴昌硕谈艺录》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总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艺术理论是枯燥乏味的,但吴昌硕先生的论述,却如同他画中的草虫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书中他对于“笔墨”的讲解,并非停留于理论的层面,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他会细致地分析如何用笔才能有“力”,如何用墨才能有“韵”,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尤为受用。我曾试图按照书中一些关于用笔的建议去练习,虽然未能达到大师的境界,却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奥妙。书中关于“造型”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吴昌硕先生认为,造型并非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夸张,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他提到如何从篆刻中汲取造型的灵感,这种跨学科的艺术思考,让我对他的艺术视野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艺术理论,反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吴昌硕谈艺录》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总能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的,是只有少数天才才能触及的领域,但吴昌硕先生的论述,却以一种亲切而实在的方式,拉近了我与艺术的距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诗意”的讲解。他认为,诗意并非仅仅体现在诗歌中,而是可以渗透到绘画、书法、篆刻等一切艺术形式中。他谈到如何通过画面来表达一种诗意的感受,如何通过笔墨来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些论述都让我对艺术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吴昌硕先生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他鼓励我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本书,让我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理念有了更深的认同,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吴昌硕谈艺录》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我并非艺术理论的专家,也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略知一二的爱好者,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最喜欢的是吴昌硕先生在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功夫在诗外”的理念。他认为,艺术家的修养并非仅仅局限于笔墨丹青,更在于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他谈到自己如何从金石、诗文、篆刻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融于绘画创作之中,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书中关于“寓意”的论述也令我茅塞顿开。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一幅画,只是看到其表面的形似,但吴昌硕先生却教导我们要去体会画作背后的深层含义,去感受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与思想。这本书,让我对吴昌硕先生这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初捧《吴昌硕谈艺录》,便被其厚重感所折服,仿佛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一种醇厚的大师气韵扑面而来。我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史家,也算不上是吴昌硕先生的狂热追随者,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怀揣着好奇与敬意的普通爱好者。翻阅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艺术创作那近乎虔诚的态度。书中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知灼见,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理论,而是饱含着艺术家亲身实践的温度,充满了对笔墨、色彩、构图、意境的深刻体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金石气”的阐述印象深刻,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独特韵味,是艺术家将金石篆刻的质感与书画的灵动融为一体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吴昌硕先生的论述,让我开始尝试去辨识和感受这种“气”,去理解为何他的作品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书中的一些章节,似乎在不经意间点拨了我对某些传统画种的理解误区,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在欣赏时觉得理所当然的美,背后蕴藏着艺术家无数次的探索与锤炼。这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吴昌硕谈艺录》最令人欣喜的收获之一。
评分手捧《吴昌硕谈艺录》,我仿佛与一位饱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老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艺术的种种奥秘。我并非专业的美术理论家,对中国画论的理解也仅限于一些皮毛,但本书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我尤其喜爱书中关于“刻印”的论述。吴昌硕先生将篆刻视为与书画同等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将其中的“金石气”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书画创作之中。他细致地分析了每一刀下去的力度、角度,以及如何通过印章的布局来增强画面的整体感。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融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此外,书中关于“题跋”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题跋并非简单的文字说明,而是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点睛之笔,甚至是画面的延伸。他对于题跋的选词、字体、位置都极为讲究,足见他对艺术整体效果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吴昌硕先生这位艺术巨匠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翻阅《吴昌硕谈艺录》,我深感自己如同置身于一片艺术的沃土,而吴昌硕先生则是那位辛勤耕耘的农夫,用他饱含智慧的语言,播撒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我并非艺术史的专业人士,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也仅限于浅层,但这本书却以其质朴而深刻的语言,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色彩”的运用。吴昌硕先生并非简单地追求色彩的艳丽,而是强调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以及色彩所能传达的“情感”。他提到如何通过色彩来烘托画面的意境,如何通过色彩来表现物象的质感,这些论述都让我对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构图”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好的构图并非是简单地将物象堆砌在一起,而是要讲究“疏密”、“虚实”、“主次”,通过合理的安排,使画面达到一种平衡而富有动感的效果。这本书,让我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评分读罢《吴昌硕谈艺录》,我深感自己像是踏入了一座精妙绝伦的艺术殿堂,而吴昌硕先生则像是那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用他那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一一揭示着艺术的奥秘。本书的文字,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如同他笔下的兰花一般,疏朗有致,遒劲有力,又带着一丝淡淡的芬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师古而不泥古”的探讨,这是一种何其宝贵的艺术观!它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注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吴昌硕先生自身便是最好的例证,他集各家之长,却又最终超越了他们,开创了自家独特的风貌。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理论与脑海中对吴昌硕先生画作的印象进行对照,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何等的令人心动。书中对诗、书、画、印四绝的融通,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它们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吴昌硕先生却将它们视为一体,相互滋养,相互成就。这种宏大的艺术视野,着实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拿到《吴昌硕谈艺录》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大家风范。吴昌硕先生的语言,没有丝毫的雕琢与做作,而是如同他笔下的梅兰竹菊一般,自然而舒展,却又暗藏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我并非艺术学院出身,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也有限,但这本书却以其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的论述,引导我一步步走近艺术的本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探讨。吴昌硕先生并非将意境描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笔墨技巧,去阐释如何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他谈到“留白”的重要性,谈到“气韵”的生成,都让我对传统的绘画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写意”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写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对物象深入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其神韵,并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来。这本书,让我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