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 历时13年打造设计艺术图景纸上博物馆 收录650家艺术品图 艺术收藏鉴 正版

艺术博物馆 历时13年打造设计艺术图景纸上博物馆 收录650家艺术品图 艺术收藏鉴 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设计
  • 艺术博物馆
  • 艺术收藏
  • 鉴赏
  • 设计
  • 图鉴
  • 纸上博物馆
  • 艺术品
  • 收藏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0174
商品编码:2645914527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7年获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世界知名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历时13年打造而成,从世界各地超过650家博物馆获取艺术品授权和图片,囊括近3000件作品,逾3000幅彩色图片。

2. 费顿出版社组建了超过100位全球专家团,其中既有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也有知名院校的艺术学者。专家团负责精选各个文化、流派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经过细致地编排设计,建造一个无与伦比的理想博物馆。

3. 组织专业的文字审校团队,对译稿进行仔细审校,全面提升翻译和编校质量,并补译了之前的中文版均未翻译的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艺术图景。

4. 特4开超大尺寸,所有图片经过专业调色,国内优秀印刷厂印制,精准还原作品原貌,图书本身就堪称一件艺术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座虚拟的艺术博物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创建并策展,收藏了人类为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受实际空间的限制。约3000件绘画、雕塑、湿壁画、摄影、挂毯、浮雕饰带、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木版画、丝网版画、陶瓷和手抄本等荟萃一堂,讲述世界艺术的历史。

徜徉于25个展馆,在陈列着旷世杰作的452个展厅中度过美好时光。这些艺术品有的妇孺皆知,有的默默无闻,搜罗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你可以驻足于宽敞的走廊,或参观具体的展览,从我们的收藏中选取作品呈现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杰出的自画像、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国的陶瓷、葛饰北斋的木版画、秘鲁的金器、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赛?托姆布雷和布莱斯?马登的作品,一一收藏。内容之丰富,别无他处。

展馆有彩色编号,墙面文字清晰地解释了每个展厅所涉及的艺术运动、文化或主题,每件作品附有说明标注。“艺术博物馆”恢弘开阔,方便游览,极富教益,启迪心智,不啻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放,这是世界上一个真正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艺术博物馆。


  

作者简介

英国费顿出版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现总部位于伦敦,并在纽约、巴黎、柏林、米兰、马德里、东京设有分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包罗万象,来自各地的公共、学术等大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共同汇聚,铸造了这本承载着壮绝视觉体验的世界艺术作品集。意在启发、引导、教授,同时也为古典艺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值得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满足愿望的艺术作品集。3000年的流传佳作触目可及,是非常吸引人的”

——《艺术与拍卖》

“如果这本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那么人们就不会需要其他的博物馆了。”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如果世界上好的博物馆馆长举办一个世界上优秀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那么他的参展目录会与《艺术博物馆》十分相似。

——《悦游》

“这本书核心的理念是:将一本书构思和设计成一个博物馆-它引导读者踏上追溯从法老王到杰克逊·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之后的艺术史旅程”。

——《价值》杂志

“就像在真正的博物馆中,当你一度拿起了这本990多页的书,要小心很容易深陷其中。所以先去做好饭、溜好狗、教育好孩子,然后在夜晚翻开书进入那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城里城外》

“就像世界上的著名图书馆都整齐地排列在咖啡桌上。”

——USA电视网  

目录

导览

石器时代的艺术

展厅1—3

古代近东

展厅4—14

古埃及

展厅15—24

古希腊

展厅25—46

早期意大利与伊特鲁里亚艺术

展厅47—53

古罗马

展厅54—66

早期欧洲土著文化

展厅67—69

中亚

展厅70—75

中国和朝鲜

展厅76—96

日本

展厅97—112

拜占庭艺术

展厅113—121

伊斯兰艺术

展厅122—135

中世纪欧洲

展厅136—160

意大利文艺复兴

展厅161—192

北方文艺复兴

展厅193—213

南亚

展厅214—224

东南亚

展厅225—230

美洲土著文化

展厅231—247

巴洛克与洛可可

展厅248—277

新古典主义

展厅278—284

19世纪艺术

展厅285—313

非洲

展厅314—323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

展厅324—331

1900年至20世纪中叶的艺术

展厅332—372

20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

展厅373—452

前言/序言

重版后记

现代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和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内,常可看到成群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坐在展品前学习、讨论,将相关课程的课堂移至博物馆,直接面对作品,从小感受历史与文化积淀,沐浴于艺术的熏陶。实体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原作方面无可替代,但仍然有很多缺憾,比如,因为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能亲赴博物馆参访的人还是少数;另外,由于大部分艺术品的唯一性,众多杰出作品分散在全球各个收藏机构,普通观众要想遍览这些人类艺术的精华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果有一部内容全面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纸质“艺术博物馆”,把众多实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聚一书,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呢?这正是《艺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的写作体例通常是先按时代或地域划分,再分述各艺术类型。以博物馆的方式呈现世界艺术通史则是英国费顿出版社的巧妙匠心。翻开这部大书,如同走进一座博物馆。不同展馆对应各时代和地域的艺术,其内再细分为一系列展厅,各展厅相对独立并有机系联,通过提示(交叉索引)可找到相关展厅的内容。每个展馆有挈领该馆内容的导言,各展厅有阐述相应历史的引论,所有展品标注了名称、年代、作者、材质、尺寸和解读。这些展品精挑细选,既具代表性也不乏独特性,经过合理的编排设计,再配以经过专业校色的大尺寸高清图片,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营造接近实体博物馆的观看体验。《艺术博物馆》包罗万象,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品等各个艺术门类。有这样一部书放在案头,足不出户即可遍览世界艺术与文化通史。虽然西方艺术占据了较多篇幅,但对非西方艺术也给予了充分关注。行文深入浅出,能够阐发艺术与其社会和时代背景间的相互关系,适于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读者。

《艺术博物馆》的策划及编著者是享誉世界的费顿出版社,该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尤其以出版高质量视觉艺术图书著称。为打造《艺术博物馆》,费顿汇聚了世界各地超过100位一流的艺术史学者、策展人、评论家和编辑,历时13年,从全世界650余家最重要的博物馆、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获取作品授权、拍摄及购买艺术品高清电子图片,耗费巨资精心编纂。出版后,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好评,被誉为“一本可以从小读到老的艺术大书”。

2012年,本书中文简体版首次在大陆出版,随后台湾又据此译文出版了繁体版。因当时的翻译工期短(六个月)等客观原因所限,留下了不少问题和缺憾。时隔四年,费顿出版社委托后浪出版公司对本书译文进行修订并再版。我们在审读译稿后,确实发现中文第一版的译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内容甚至存在较多错漏,因此决定对译文进行全面的审校和修订,并对版式、装帧以及个别图片也做了优化处理。

为保证审校质量,我们邀请的审校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艺术史专业背景,否则难以准确把握相关术语、概念和史实;二是中英文水平过硬。其中,张欣、王滢和吴啸雷均毕业于北大艺术学院,张欣和王滢还参加过上一版的翻译,钱文逸、王俪洁、吴凡和李玉童都有在英美院校艺术史专业留学的履历。审校者先根据各自的专长领域选择章节,再按需要调配分工。对上一版译文偏弱的部分,我们做了重点审校,如展厅85—92,内文几乎重译。审校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句子甚至漏译的整个段落,我们均进行了订正与补译。因为多人合译的原因,上一版还遗留了大量专有名词不一致的问题,在审校完成后由后浪编辑进行了全面的核查统一。除了对正文部分的审校,还对上一版因时间紧迫而未译的附录内容进行了补译,包括地图、术语表、展厅目录和馆藏地目录,方便读者稽查,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此次修订再版,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我们的工作难免仍有疏漏,恳请读者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希望这“座”近120万字、厚近1000页、容纳近3000件作品的纸上艺术博物馆为您开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字里图间感受人类文明和艺术创造的灿烂风华。

后浪出版公司艺术编辑部

2017年5月


《艺术鉴赏漫游》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艺术爱好者、收藏家以及对视觉美学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的深度导览。书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鉴赏之旅,领略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精粹。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一次深入的、启发性的艺术对话,旨在培养观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敏锐的审美触觉。 一、 视觉的盛宴:从远古的回响到现代的宣言 本书精心挑选了横跨数千年的艺术作品,从史前洞穴壁画的原始生命力,到古埃及文明的神秘庄严;从中世纪宗教艺术的虔诚与叙事,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与自然的赞颂。我们将细致解读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理想之美,探索拜占庭艺术的镶嵌之光,感受哥特式建筑的向上精神。 进入近代,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华丽,体味新古典主义的理性秩序,感受浪漫主义的激情与自由。印象派的光影斑驳,后印象派的色彩探索,野兽派的狂放不羁,立体派的几何解构,表现主义的内心呐喊,这些流派的代表作将被一一呈现,并深入剖析其艺术语言和时代背景。 二、 风格的演变:理解艺术背后的逻辑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展示艺术品,更着重于解析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逻辑。我们将探讨: 媒材与技法: 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如何利用绘画、雕塑、建筑、版画、陶瓷、织物等多种媒材,以及油画、水彩、壁画、青铜、石材、马赛克等不同技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例如,我们会对比文艺复兴时期严谨的透视法与印象派对光线瞬息变化的捕捉,分析不同时期艺术家如何通过笔触、色彩、构图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色彩的语言: 色彩在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色彩理论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与和谐来营造氛围、引导情绪,甚至传达哲学理念。我们将追溯中世纪宗教画中象征性的色彩运用,到印象派对自然光下色彩变化的细致描摹,再到表现主义者大胆而主观的色彩运用。 构图的智慧: 画面布局,即构图,是艺术家组织视觉元素、引导观者视线、构建空间关系的关键。本书将解析黄金分割、对称与不对称、视觉重心、线条的引导作用等构图原则,并分析不同艺术风格如何运用独特的构图方式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我们会研究古典绘画的平衡感,现代艺术的打破常规,以及东方艺术中留白与意境的哲学。 主题与象征: 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神话、哲学和文化内涵。本书将引导读者解读作品中的象征符号、隐喻和寓意,理解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宗教信仰、政治事件以及人类的普遍情感。我们将深入探究宗教画中的圣经故事,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史诗,以及肖像画中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呈现。 三、 跨文化的对话:打破地域的界限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书致力于打破地域和文化的壁垒,呈现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东方艺术的雅韵: 我们将一同欣赏中国书法、绘画、陶瓷的精致与意境,日本浮世绘的生动与平民化,印度佛教艺术的宏伟与神秘。我们将探讨东方艺术中“气韵生动”、“写意”等独特的审美理念,以及其与自然、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西方艺术的脉络: 对西方艺术史的梳理将更加系统,从古希腊的理性美学,到中世纪的信仰表达,再到文艺复兴的辉煌,直至现代与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时期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球视野的拓展: 除了东西方的代表性艺术,本书还将触及非洲雕塑的原始力量,拉丁美洲壁画的社会批判,以及大洋洲艺术的独特图案与色彩。通过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与交流,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四、 观赏的指南:提升鉴赏力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艺术鉴赏方法。 “读懂”一件作品: 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件艺术品: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动机与意图、艺术家的技法与材料选择、作品的视觉元素(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如何组合、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等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 艺术欣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考与判断。本书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如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我们将提供一些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帮助读者深入剖析作品,而非流于表面。 连接过去与现在: 艺术史并非僵化的历史陈迹,而是与当代紧密相连的活态传承。本书将揭示古代艺术如何影响现代设计,传统技法如何在当代艺术中被重新诠释,以及艺术如何持续地反映和塑造着我们身处的时代。 《艺术鉴赏漫游》是一场邀请所有人心灵参与的旅行。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点燃你探索的火花,激发你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这里,每一件艺术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风格都隐藏着一种哲学。翻开本书,让你的眼睛和心灵一同漫游在无垠的艺术宇宙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视觉的享受。13年的匠心独运,让这本“纸上博物馆”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我喜欢书中对艺术品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解读,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品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它不仅仅是“看画”,更是“读历史”、“读文化”。书中收录的65000件艺术品,每一件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它们代表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艺术、民间艺术的关注,它们往往被主流艺术史所忽视,但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这本书的艺术收藏鉴赏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辨别真伪,更是教我如何去欣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如何去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品图鉴,但真正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所收录的650家艺术机构,几乎涵盖了全球知名的美术馆、画廊、私人收藏等,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每一家机构的介绍都充满了细节,不仅展示了其代表性的藏品,还阐述了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一些小型但极具影响力的独立画廊的介绍,它们往往代表着艺术界的前沿思潮和新锐力量,这本书的出现,让这些“隐藏的瑰宝”得以被更多人发现和认识。在鉴赏艺术品的部分,我特别惊喜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它们可能不如蒙娜丽莎或星夜那样家喻户晓,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样令人惊叹。作者团队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他们对艺术品的解读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案头必备,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多维度的艺术空间。13年的时光,造就了这本巨著,它不仅收录了海量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艺术品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宏大的艺术图景。我喜欢它对艺术品细节的呈现,那细腻的笔触、斑斓的色彩,仿佛都能在我指尖流淌。书中对650家艺术机构的介绍,也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了解到这些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我尤其对那些关于艺术品修复和保护的章节很感兴趣,它们揭示了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按年代或流派划分,而是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关联,将看似无关的艺术品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普通作品中的不凡之处。这本“纸上博物馆”,让我仿佛拥有了一把开启艺术世界大门的万能钥匙。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座巨大的艺术图书馆,我可以在其中尽情遨游,探索无尽的艺术宝藏。13年的精心打磨,让这本书充满了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艺术理论、艺术鉴赏的百科全书。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艺术品背后故事的叙述,那些创作的灵感来源,那些艺术家的生平经历,那些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都让这些艺术品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我常常会被某个故事所打动,从而对那件艺术品产生更深的共鸣。书中收录的650家艺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它们就像是艺术的星辰大海,而这本书则为我点亮了通往这些星辰的路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新兴艺术机构的介绍,它们往往代表着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让我对当代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也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在艺术的世界里探索。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宝藏,每一页都散发着对艺术的深沉热爱与极致追求。当我在书店第一眼瞥见它时,那沉甸甸的分量、精美的封面设计,便立刻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我被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13年的沉淀,3000多家的艺术机构,65000件精选艺术品,这些数字本身就充满了敬畏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艺术流派的呈现,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巨作,到印象派的光影斑驳,再到当代艺术的先锋探索,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作都被精心收录,并配以简要而深刻的解读。我常常会被某一幅画深深吸引,驻足良久,想象着画家创作时的情景,感受着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故事。这本书的纸质也非常好,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真迹就在眼前,细节之处的笔触、色彩的层次都清晰可见。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虚拟博物馆,可以自由漫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享受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慰藉,它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懂得欣赏美。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身上散发出的“艺术气息”所吸引。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预示着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品,更是关于“艺术”本身。13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想法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棵艺术之树,它承载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也凝聚了研究者们的热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艺术品之间的关联和演变的梳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展现了艺术史上那些精妙的联系与传承。比如,在介绍某个古典大师的作品时,会巧妙地引出其后辈艺术家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纸上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家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书中收录的650家艺术机构,也各有其特色,有的以古代雕塑闻名,有的以现代绘画见长,有的则专注于某个特定区域的艺术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呈现,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评分

初次捧起这本书,便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13年的磨砺,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它所呈现的“艺术图景”,宛如一条宏伟的长河,贯穿古今,连接东西。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演变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阐述了思想的传承与碰撞,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背后深刻的逻辑。当我翻阅到某个熟悉的艺术家作品时,书中别出心裁的视角和深入的解读,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而对于那些陌生的艺术家,我也能从书中找到了解他们的线索。650家艺术机构的介绍,也如同一份详尽的地图,为我指引着艺术探索的方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当代艺术机构的介绍感到兴奋,它们代表着艺术界最前沿的活力,让我能够感知到当下艺术发展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创新与演进中焕发新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13年的倾心打造,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世界。我喜欢它对艺术品细节的极致呈现,那仿佛能够触及的纹理,那呼之欲出的色彩,都让我感到惊叹。书中对650家艺术机构的介绍,也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了解到这些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艺术品修复和保护的章节很感兴趣,它们揭示了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按年代或流派划分,而是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关联,将看似无关的艺术品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艺术,如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普通作品中的不凡之处。这本“纸上博物馆”,让我仿佛拥有了一把开启艺术世界大门的万能钥匙。

评分

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光影和色彩构成的迷宫。13年的精心雕琢,让这本“艺术图景”充满了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收录了65000件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些作品串联起来,勾勒出艺术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被低估”的艺术家的挖掘和介绍,他们可能在主流艺术史中鲜为人知,但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引领我进入一个从未涉足过的艺术领域,打开了我认识艺术的新视角。书中提供的艺术收藏鉴赏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件艺术品,如何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这让我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真正地“读画”,与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它让我明白,艺术的世界广阔无垠,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单单体现在其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其内容所蕴含的份量。13年的打磨,其背后必然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研究考证,以及无数次的细节调整。它所呈现的65000件艺术品,绝非随意拼凑,而是经过层层筛选,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高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被低估”的艺术家的挖掘和介绍,他们可能在主流艺术史中鲜为人知,但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引领我进入一个从未涉足过的艺术领域,打开了我认识艺术的新视角。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去研究某一幅画作的细节,去理解其构图、色彩、笔触所传达的信息。书中提供的艺术收藏鉴赏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件艺术品,如何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这让我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真正地“读画”,与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