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清华*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作 者:叶子南 著
I S B N :9787302328131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第1版
印刷时间:2013-8-1第1次
字 数:字
页 数:页
开 本:大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克
:35
目录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文形式还是重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 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 文化与翻译
1.人类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 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 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 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 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 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 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 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 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 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 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 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内容推荐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将英汉翻译理论讲解与翻译实践指导结合起来,部分为理论技巧篇,综述翻译基本概念、技巧,对比语言文化,评介中两评论;第二部分为翻译实践篇,节录社会人文、科技法律、小说诗文等领域的英文篇章作为练习,提供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译文,并加上详细精到的批改点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读者对象:英语系翻译专业学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从事翻译工作的社会人士及广大的翻译爱好者。
作者简介
叶子南,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后在杭州大学教授英语和英汉翻译课,近十多年来任教于美国加州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高级翻译语言学院。早年从事科技翻译,近来的研究方向是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理论。除本书外,还著有《英汉翻译对话录》(北大版)、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纽约版、台北书林版、外研社版,合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版)和《认知隐喻与翻译实用教程》(台北书林版、北大版)。此外作者长期为《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专栏撰稿,并一直为中国外文局翻译培训班和中国译协全国高校翻译教师培训班讲课。
......
-----------------------------内容介绍----------------------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高校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能够伴随译者职业生涯成长的工具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对“翻译伦理与职业规范”部分的阐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译者的责任和定位变得愈发重要。书中对忠实性、客观性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权衡取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促使我反思自己以往在追求“流畅性”时是否无意中牺牲了“准确性”。此外,书中对新兴翻译技术,比如机器辅助翻译(CAT Tools)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的冲击也有所提及,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视野。它不仅仅是教授我们如何翻译,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译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价值层面的引导,对于培养未来复合型翻译人才来说,是任何技术性指导都无法替代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认真对待翻译这门手艺的人。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正琢磨着要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翻译理念,毕竟在实际操作中,总感觉有些理论基础不扎实,导致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文本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本教材的结构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堆砌概念,而是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某个翻译理论时,立刻就能提供大量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科技文本,都有所涵盖。光是阅读前几章关于“意义的等值性”的讨论,我就感觉豁然开朗,原来以往自己遇到的困惑,都有成熟的理论可以去支撑和指导。而且,书中对不同翻译流派的介绍也相当客观和深入,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和批判性的视角。对于一个渴望从“匠人”向“思想者”转变的译者来说,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某些分析框架去审视我手头上正在进行的项目,效果立竿见影,翻译的精准度和流畅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和跨文化交际打交道的从业者,我深知翻译不仅仅是词汇的替换,更是一种复杂的信息重构过程。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视角非常宏大,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而是引入了诸如“目的论”等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思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特有项(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s)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和兼容并蓄的态度。书中列举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负载词汇在目标语中可以采取的策略,比如归化、异化,以及在特定媒介下采取的规避或解释。这种多维度、多策略的介绍,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处理边界。它教会我,在面对一个“不可译”的词汇时,关键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对应物,而在于找到一个最能服务于译文整体目标的最优解。这种务实且不失学术深度的探讨,让我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棘手的文化难题时,信心倍增。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教材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理论与实践”的组合很容易写成两张皮,要么理论空洞乏味,要么实践零散不成体系。但翻开之后,我的看法彻底转变了。这套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一气呵成,它巧妙地将语言学、文化学乃至认知科学的成果融入到翻译决策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它对“语境”的深入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文化背景,还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微观的句子层面和词汇选择上语境是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书中提出的那些用于检验译文质量的“自查清单”非常实用,我现在每次完成一个段落翻译后,都会习惯性地对照检查一遍,很多以前容易忽略的细微差别,比如语气、情感色彩的传递,都能被有效地捕捉到。对于想要精进技能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学术支撑,让你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译的层面。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能构建起扎实翻译功底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值得称赞,它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非常直观易懂。我发现,很多概念,比如信息流的组织、句子成分的转换、以及篇章衔接的技巧,如果单靠文字描述,很难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但这本书通过精心设计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将复杂的翻译过程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被观察、被分析的步骤。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对翻译过程的整体认知框架。而且,它对不同语种间的结构差异性分析非常到位,特别是针对中英互译中的典型难点,比如主谓宾语序的调整、被动语态的处理等,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了大量经过反复打磨的范例。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准的尺子,可以用来丈量和规范我自己的翻译输出,极大地减少了主观臆断带来的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