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江西农业大学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农民
  • 乡村振兴
  • 农村问题
  • 三农问题
  • 职业发展
  • 人才培养
  • 政策研究
  • 农业现代化
  • 乡村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西人民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6344
商品编码:2622680172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31

具体描述


        领导人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入贯彻领导人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科学部署和具体安排,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江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近年来深受党中央和领导人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2016年2月,领导人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强调,要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并提出“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地”问题。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系列决策部署,对如何做好“三农”工作和回答“谁来种地”问题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富成果。特别是紧紧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的总体思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增添了农民种田爱农动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为之大变。

       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江西农业大学、各设区市委政策研究室组成课题组,将“农村未来谁来种地对策研究”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将系列成果编辑成《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于深化“三农”问题研究,推广鲜活典型,树立种地自信,具有现实重要意义。


       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江西农业大学成立课题组围绕七个专题,深入南昌、宜春、上饶、吉安、抚州、赣州等地,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户、农技人员面对面交谈,并组织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对我省农村种地现状及形势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子报告、典型案例四大部分,分报告从谁来种地、教育培训、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收入保障、结构调整、乡村建设七个专题分别论述,子报告和典型案例则具体深入南昌、宜春、上饶、吉安、抚州、赣州等地,从实地考察中获得的实例阐述“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个主题。


总报告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江西省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对策研究3

 

分报告

谁来种地: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

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38

科技创新:让农民种地有奔头的对策举措55

体系优化:补齐种地农民社会化服务短板68

收入保障:惠农政策构筑粮农增收安全网81

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绿色发展96

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106

 

子报告

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提高农业经营水平125

加快田园化建设 增强社会化服务13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聚焦解决人的问题141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9

“工小美”市唱响种地曲157

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生力军166

培育新型主体 助推现代农业177

打造联合战队 稳粮优供增效186

破解“谁来种地”问题要有新思维195

用新理念带领农业农村新发展203

把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着力点215

 

典型案例

南昌

01放弃“金饭碗”  捧起“土饭碗”225

02带领更多人通过种田致富229

03葡萄架下:甜了游客  富了乡亲233

04打造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237

九江

05开辟无人机飞防新航线242

06开启种粮现代化的新模式245

07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品牌248

08探索鄱阳湖智慧生态种养新模式251

景德镇

09带领群众致富的“蔬菜大王”255

10为种粮服务  做农民后盾259

11新技术新服务  让农民种田更轻松263

12忙时种田  闲时考古267

萍乡

13做不一样的农民270

14田园创业当龙头  产业开出致富花274

15天涯种业  撒遍天涯278

16还是做农民有味道283

新余

17洪泰科技带领一场农业产业变革287

18蘑菇产业界的扶贫新秀291

19礼品西瓜产业的创富样本295

20“蜜橘王国”的女掌柜299

鹰潭

21农民当上股东  土地长出希望303

22土地生金  带民致富307

23山区农民致富的“领头羊”311

24弃工返农  终成大户315

赣州

25“联”出好效益319

26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323

27返乡创业做农民  种粮闯出致富路327

28栉风沐雨书华章331

宜春

29筑梦农村  青春无悔335

30来自绿万佳的全产业链服务338

31领*生态农业的八○后农民342

32一人率众闯富路  白云生处育和谐345

上饶

33一粒米的传奇故事349

34鹅湖山下稻芋香353

35新型种田保姆357

36胡根才的种田梦361

吉安

37泰和县“田教授”服务团的创新实践365

38吉水县“大田托管”闯出种地新路子370

39特色产业合作社  参股富了一江南374

40家庭农场让农民创业致富不再难378

41永丰家庭农场飞出的“领头雁”381

抚州

42李检发:打拼在“建筑之乡”的“种粮大王”385

43鲁建平:驰骋在五彩稻田的“金戈铁马”390

44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394

45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398


《沃土新生:让劳动者在这里闪耀》 内容梗概 这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重塑农业劳动的价值,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南与思想报告。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宏观的政策倡导,而是从最基础的层面出发,细致剖析当前农业从业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它旨在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刻板印象,展现农业作为一项集科技、智慧、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现代产业的魅力。 第一章:重塑价值——看见泥土里的“金矿” 本章将首先直面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问题,例如老龄化、青黄不接以及年轻人对农业的普遍认知偏差。我们不回避现实的艰辛,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呈现出被忽视的农业价值。我们将探讨: 现代农业的经济体量与增长潜力: 通过分析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休闲旅游等,揭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吸纳能力。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阐述农业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其“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的属性。 科技赋能的农业新图景: 介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智慧农业装备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展示农业生产如何从依赖经验走向科学精准,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与技术并重的过程。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 强调生态友好型农业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未来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带来的健康食品、优美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 第二章:解锁吸引力——让年轻人爱上“新农活”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着力于解析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农业职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新观念的年轻一代。我们将深入挖掘吸引力的多元构成: 职业发展的新通道: 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 介绍政府和市场如何为农业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建立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 专业技能与职业晋升: 细化农业领域内的专业分工,如智慧农场经理、农产品品牌策划师、农业科技推广员、乡村旅游规划师、农村电商运营专家等,展示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跨界融合的创新机遇: 探讨农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电商、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催生新兴业态和职业岗位。 科技与创新的魅力: “高科技”的场景展示: 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描述无人机植保、精准灌溉系统、智能温室、自动化收割设备、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展现农业生产的科技感与未来感。 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 讲解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壤、气候、病虫害信息,优化种植决策,提高产量和品质,培养农业“数据科学家”。 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沿: 介绍新品种选育、抗逆性改良、生物农药等前沿技术,吸引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感兴趣的年轻人。 生活方式的重塑: 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描绘现代化乡村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强调其作为高质量生活场所的吸引力。 社区营造与文化传承: 探讨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特色手工艺制作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年轻人找到归属感和文化认同。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分析如何通过现代化管理和技术手段,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改善工作条件,实现工作与生活的良性平衡。 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同: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详细阐述政府在人才引进、技能培训、创业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探讨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榜样示范、教育普及等方式,提升社会对农业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度,营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章: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让沃土焕发新生 本章将视角从个体吸引力转向宏观的乡村发展,系统性地阐述如何通过农业的现代化和多元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基石: “小特产”的大文章: 强调特色农产品如何通过品牌化、标准化、精深化加工,提升附加值,开拓市场。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探讨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创意农业等如何与种植养殖业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人才支撑是关键: “引进来”与“留下来”: 讨论如何吸引和留住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者、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培训体系的构建: 强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现有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文化焕发是灵魂: 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并将其融入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分析乡村旅游如何从观光向体验、研学、康养等方向转型,赋予乡村新的生命力。 生态宜居是目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对于提升乡村吸引力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提出如何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 治理现代化是保障: 数字乡村建设: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效率,增强透明度。 村民自治与民主管理: 强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结语: 《沃土新生:让劳动者在这里闪耀》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宣言,它呼唤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业,尊重劳动,拥抱变化。本书相信,通过深刻的价值重塑、精准的吸引力设计和系统的乡村振兴策略,农业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沃土,必将吸引更多的智慧和活力,孕育出更加繁荣的未来,让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劳动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希望感。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而农民,则是支撑起这块基石的脊梁。然而,近年来,我们不得不面对“谁来种地”的现实困境。这本书,正是直击了这一痛点,并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它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一目标,融入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让整个论述显得既有战略高度,又不失操作性。书中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指出,通过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可以有效降低小农户的生产成本和风险,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经营和管理。这种专业化的服务,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强农民职业的吸引力。此外,书中对“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了既要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人才,也要吸引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模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业新篇章。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农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正是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石。它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与“国计民生”的根本属性紧密相连,并将其置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框架之下进行论述,使得整个主题的探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论述。它强调了不能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城市的支持与融合。比如,通过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旅游、甚至居住,从而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职业吸引力。书中对“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权益保障”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安全感的农业发展环境。当农民的土地权益、财产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他们的工作就能更加安心,职业的吸引力自然会增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让我对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们,充满敬意。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基础,是那些辛勤耕耘在土地上的人们。然而,现实中,“农民”这个职业,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有力的方式,将农民的价值重新推回到公众视野的中心。它深刻剖析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关联,并清晰地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尤其被书中对“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深入探讨所打动。吸引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回报,更包括了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保障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等等。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必然伴随着一个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此外,书中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如何让农民在面对疾病、年老等风险时,也能享有基本的保障,这对于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投身于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农业发展蓝图。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强心针,打在了当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一直对“三农”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土地的沉重与农民的辛劳。然而,近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普遍的焦虑: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农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读了这本书,仿佛看到了久违的曙光。它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切实地从“吸引力”这个核心点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农民群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比如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政策上的引导,更有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人才回流”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呼吁,更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路径,让那些曾经离开土地的年轻人看到了新的希望。比如,书中提到可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科技赋能,让种地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高科技的体现,这对于吸引那些有知识、有闯劲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偿,更是精神上的认可,让农民的职业尊严得到充分的保障。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对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们充满了敬意。它让我明白,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是为了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这片承载着民族根脉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深刻洗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潮的职业所吸引,而农业,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行业,似乎在很多人的视野中逐渐模糊。然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有力的方式,将农业的价值和潜力重新拉回到了聚光灯下。它没有回避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挑战,比如技术瓶颈、市场风险、政策不稳定等等,反而将这些挑战视为提升“吸引力”的契机。书中对于“现代农业”的定义和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而是与科技、创新、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化产业。例如,书中对“智慧农业”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农业的未来,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能降低劳动强度,吸引那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群体。此外,书中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商业价值。将农产品打造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赋予农民更强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并非只能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是可以承载着梦想、创新与财富的广阔天地。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窗口。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农村的变化,既有欣喜,也有担忧。欣喜于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担忧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一目标,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书中对于“农民的多元化收入”的探索,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康养等多个领域。这些新的增长点,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让“农民”这个职业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挑战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这不仅仅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更是构建更加公平、健康的农村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能够共享乡村发展的成果。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公平的分配体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它更像是一份写给所有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的行动指南。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乡村发展的人,我一直困惑于如何才能真正让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如何才能让年轻人愿意回到土地上,重塑乡村的活力。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鼓舞人心的答案。它将“吸引力”的提升,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论述。它不仅仅是鼓励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更是强调了这些经营主体在技术推广、市场对接、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必然需要强大的组织支撑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书中提到的“农技推广与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如何将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地传递给农民,如何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它详细阐述了通过示范基地、培训课程、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来弥合技术鸿沟,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这本书让我坚信,通过系统性的努力,让农民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个主题,内心的看法是有些摇摆的。一方面,我深知农业是国之根本,没有强大的农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现实中农民的形象,似乎总是与贫困、辛劳、低收入联系在一起,这让“吸引力”这个词显得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让我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为何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书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阐释,更是将“吸引力”具象化,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包含了一整套系统性的规划。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分析,它指出,要让农民有吸引力,就必须将农业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提升到涵盖农产品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这就意味着,农民不再仅仅是生产者,还可以成为经营者、管理者、品牌塑造者。书中举例的几个成功案例,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比如,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打造出受欢迎的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对于那些渴望改变、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潜力无限的中国农业新图景,也让我对那些在乡村默默奉献的农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传统农业认知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农民”这个词,承载着太多辛劳与朴素,却似乎与“吸引力”渐行渐远。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农业重新定义为充满机遇与创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它深刻阐述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之所以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以及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当农业生产不再是靠经验和体力,而是依靠科学技术,那它自然会吸引那些追求进步、勇于创新的年轻人。书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也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一个高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不仅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更能提升整个农业产业的价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职业的吸引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业与科技、健康、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真实图景,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农民”这个职业,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这本书,以“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为核心,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升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高度,并将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优化种植结构,更是强调了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当农民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高品质农产品时,他们的收入自然会水涨船高,职业的吸引力也会随之提升。书中对“发展农村电商和智慧农业”的深入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农业的未来。通过互联网和科技手段,将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打破地域限制,这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成就感。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