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 |
| 作者: | 杨晓宇 |
| 市场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111585282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2018-01 |
| 页数: | 222 |
| 字数: | 346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第1 章 液压传动与控制概述 1 1. 1 液压传动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1 1. 1. 1 压力与负载的关系 1 1. 1. 2 速度与流量的关系 2 1. 1. 3 能量转换关系 2 1. 2 液压传动的组成和表示方法 2 1. 2. 1 液压传动的组成 2 1. 2. 2 液压传动的表示方法 4 1. 3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4 1. 3. 1 液压传动的优点 4 1. 3. 2 液压传动的缺点 5 1. 4 液压传动的应用 5 1. 5 液压传动的发展前景 6 习题 6 第2 章 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 7 2. 1 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 7 2. 1. 1 液压传动工作介质的物理性质 7 2. 1. 2 液压传动对工作介质的性能 要求 10 2. 1. 3 液压传动工作介质的类型与 选用 10 2. 2 液体静力学 11 2. 2. 1 液体静压力(压强) 的性质和 单位 11 2. 2. 2 液体压力的表示方法 12 2. 2. 3 静压力方程及其物理本质 13 2. 2. 4 液体静压力对固体壁面的 作用力 14 2. 3 液体动力学 14 2. 3. 1 基本概念 15 2. 3. 2 连续性方程 16 2. 3. 3 伯努利方程 17 2. 3. 4 动量方程 21 2. 4 管道中液流的特性 23 2. 4. 1 液体的两种流态及雷诺数判断 24 2. 4. 2 沿程压力损失 24 2. 4. 3 局部压力损失 27 2. 4. 4 管路中总的压力损失 28 2. 5 液体流经小孔和缝隙的流量压力 特性 29 2. 5. 1 液体流经小孔的流量压力特性 29 2. 5. 2 液体流经缝隙的流量压力特性 31 2. 6 液压冲击和气穴及气蚀现象 34 2. 6. 1 液压冲击 34 2. 6. 2 气穴、气蚀现象 36 习题 38 第3 章 液压动力元件 40 3. 1 概述 40 3. 1. 1 液压泵的分类和职能符号 40 3. 1. 2 液压泵的性能参数 40 3. 1. 3 液压泵的性能及检测 42 3. 2 齿轮泵 43 3. 2. 1 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43 3. 2. 2 排量、流量计算和流量脉动 44 3. 2. 3 CB—B 型齿轮泵存在的问题和 结构特点 44 3. 2. 4 内啮合齿轮泵 46 3. 2. 5 齿轮泵的优缺点 47 3. 3 叶片泵 47 3. 3. 1 单作用叶片泵 47 3. 3. 2 双作用叶片泵 50 3. 3. 3 复合泵 51 3. 4 柱塞泵 53 3. 4. 1 径向柱塞泵 53 3. 4. 2 轴向柱塞泵 54 3. 5 液压泵性能比较和选用 56 习题 57 第4 章 液压执行元件 59 4. 1 液压马达 59 4. 1. 1 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59 4. 1. 2 液压马达的性能参数 59 4. 1. 3 高速液压马达 61 4. 1. 4 低速大转矩液压马达 62 4. 1. 5 各类液压马达的性能比较及其 选用 65 4. 2 液压缸 66 4. 2. 1 液压缸的分类及计算 66 4. 2. 2 液压缸的设计和计算 72 习题 76 第5 章 液压控制阀 77 5. 1 概述 77 5. 1. 1 液压控制阀的功用、分类 77 5. 1. 2 阀口的结构形式和流量计算 公式 78 5. 2 压力控制阀 79 5. 2. 1 溢流阀 79 5. 2. 2 减压阀 84 5. 2. 3 顺序阀 88 5. 2. 4 压力继电器 90 5. 3 流量控制阀 92 5. 3. 1 节流阀 92 5. 3. 2 调速阀和溢流节流阀 94 5. 4 方向控制阀 98 5. 4. 1 单向阀 98 5. 4. 2 换向阀 102 5. 5 插装阀、数字阀 111 5. 5. 1 插装阀 111 5. 5. 2 数字阀 115 5. 6 液压控制阀的总结和展望 118 习题 119 第6 章 液压辅助元件 121 6. 1 过滤器 121 6. 1. 1 油液的污染度和过滤器的过滤 精度 121 6. 1. 2 过滤器的种类和典型结构 122 6. 1. 3 过滤器的选用原则、安装位置 及注意的问题 123 6. 2 蓄能器 124 6. 2. 1 蓄能器的作用、类型及其结构 124 6. 2. 2 蓄能器的参数计算 125 6. 2. 3 蓄能器的安装、使用与维护 126 6. 3 油箱 127 6. 3. 1 油箱的作用和种类 127 6. 3. 2 油箱的基本结构、设计、使用和 维护 127 6. 4 密封装置 128 6. 4. 1 对密封装置的要求 128 6. 4. 2 密封装置的选用 128 6. 5 管道与管接头 129 6. 5. 1 管道 129 6. 5. 2 管接头 130 6. 6 换热器 131 6. 6. 1 冷却器 131 6. 6. 2 加热器 131 习题 132 第7 章 液压基本回路 133 7. 1 压力控制回路 133 7. 1. 1 调压回路 133 7. 1. 2 减压回路 134 7. 1. 3 增压回路 135 7. 1. 4 卸荷回路 136 7. 1. 5 保压回路 138 7. 1. 6 平衡回路 139 7. 2 速度控制回路 140 7. 2. 1 调速回路 140 7. 2. 2 快速运动回路 144 7. 2. 3 速度换接回路 145 7. 3 方向控制回路 146 7. 3. 1 换向回路 147 7. 3. 2 锁紧回路 148 7. 4 多缸工作控制回路 149 7. 4. 1 顺序动作回路 149 7. 4. 2 同步回路 151 7. 4. 3 多缸快慢速互不干扰回路 152 习题 152 第8 章 典型液压 154 8. 1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 154 8. 1. 1 概述 154 8. 1. 2 YT4543 型动力滑台液压 工作原理 154 8. 1. 3 YT4543 型动力滑台液压 特点 157 8. 2 3150kN 通用压力机液压 158 8. 2. 1 概述 158 8. 2. 2 工作原理 158 8. 2. 3 性能分析 161 8. 3 注塑机液压 162 8. 3. 1 概述 162 8. 3. 2 工作原理 162 8. 3. 3 性能分析 166 8. 4 汽车起重机液压 167 8. 4. 1 概述 167 8. 4. 2 Q2—8 型汽车起重机工作原理 168 8. 4. 3 Q2—8 型汽车起重机性能分析 171 8. 5 车床液压 172 8. 5. 1 概述 172 8. 5. 2 C7620 型卡盘多刀半自动车床 工作原理 172 8. 5. 3 C7620 型卡盘多刀半自动车床的 主要性能特点 174 习题 174 第9 章 |
| 内容简介 | |
| 《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出发,遵循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精神,参照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基本要求,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因上编写而成。全书共10章,以介绍液压传动为主.简单介绍气压传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液压传动与控制概述、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阀、液压辅助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液压的设计计算、气压传动。各章后均附有一定量的习题。 |
我近期接触的这本《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液压系统的能量损耗问题。我一直觉得液压系统做功的时候,会有一些能量“跑掉”,但具体是怎么跑掉的,我之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通过流体力学的原理,让我明白了这些“跑掉”的能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书中详细分析了油液在管道中流动时的粘滞摩擦,这种摩擦会产生热量,消耗一部分能量。它解释了为什么管路越长、管径越小、油液粘度越高,能量损失就越严重。其次,书中还讲解了流体经过节流装置(如节流阀、小孔)时的能量损失,这种损失是通过节流产生压力降来实现流量控制的,但同时也伴随着能量的耗散。书中通过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表分析,展示了不同节流方式的能量损失效率。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流体经过弯头、阀门等局部阻碍时的能量损失,这些都会增加系统的总压力损失。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提供了计算这些能量损失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优化设计的建议,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管路尺寸,如何减少管路中的弯头数量,以及如何优化阀门的结构设计来降低能量损耗。这种从物理学原理出发,深入剖析工程问题的严谨态度,让我对如何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优化现有液压系统的性能。这本书对于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能耗分析和性能优化的工程师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关于这本《液压控制阀》的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细”和“多样”。液压控制阀虽然是液压系统中的“神经中枢”,但其内部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却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书中对各种类型控制阀的分类和介绍,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和细致的。我之前对方向控制阀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有几通几位”的概念上,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滑阀式、转阀式等不同结构的方向控制阀,以及它们在切换时的油路连接方式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对滑阀的配合间隙、锥面密封、弹簧复位等细节的讲解,让我对控制阀的精密制造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压力控制阀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溢流阀、减压阀、安全阀、顺序阀等,不仅解释了它们的结构原理,还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回路中的作用,比如溢流阀作为系统的限压装置,减压阀用于提供较低的工作压力,顺序阀用于实现动作的先后顺序。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介绍比例控制阀和伺服控制阀,它们是如何通过电信号的连续变化来实现油液流量和压力的精确控制,以及在实现复杂运动控制、伺服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书中提供的各种阀门型号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曲线,也为实际选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任何需要深入了解液压控制阀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甚至是希望进行液压系统设计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将是一本极其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评分《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对“压力”和“流量”这两个液压系统中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压力和流量就是“水管里的水压”和“流出来的水的多少”,概念比较模糊。这本书则用严谨的流体力学理论,揭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书中详细阐述了伯努利方程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动能、势能和压力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管道收缩或膨胀处,流体的速度和压力会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损耗。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流体惯性”和“流体粘滞性”的讲解。它解释了为什么液压系统在快速换向时会产生冲击,以及粘度过高或过低的油液会对系统性能造成怎样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计算示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根据流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管径、阀门类型,以及如何计算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例如,在分析一个液压缸的加速过程时,书中会结合流体的惯性阻力和管路的阻力,计算出达到目标速度所需的时间,并提出减小惯性阻力的设计建议。这种从基础物理原理出发,剖析工程问题的严谨态度,让我对液压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在液压系统设计、性能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工程师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我最近阅读的这本《液压传动与控制书籍》,给我带来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介绍,而是将整个液压传动系统进行了层层剥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动力源(油泵)、执行元件(油缸、马达)、控制元件(阀门),到辅助元件(油箱、过滤器、管路)的每一个环节。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油泵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故障排除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比如,齿轮泵的简单耐用,叶片泵的高效平稳,柱塞泵的高压大流量,书中都用清晰的图示和数据来呈现其优劣之处。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泵来匹配不同的工作场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关于液压控制阀的部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中详细介绍了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等各类阀门的结构原理、工作特性以及在不同控制电路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电液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书中不仅阐述了它们的先进控制能力,还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在数控机床上实现高精度定位,在工业机器人中实现平滑连续的运动。这种从宏观系统到微观元件的细致讲解,使得我对整个液压传动系统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完整。对于那些想要系统学习液压技术,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液压控制阀”的书籍,可以说是一部价值连城的“阀门百科全书”。之前我对液压控制阀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用来控制方向/压力/流量”的模糊概念上。这本书则将各种控制阀的“前世今生”都给扒了个底朝天。它详细介绍了方向控制阀(滑阀、转阀等)、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等)、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等)以及更复杂的比例阀和伺服阀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选型原则和典型应用。书中对于滑阀式的讲解尤为细致,它通过剖析不同滑阀结构(如三通两位、四通三位等)对液压油流向的影响,以及滑阀的配合间隙、复位机构等如何影响控制精度,让我豁然开朗。对于压力控制阀,书中则详细解释了弹簧力、作用面积、主阀和先导阀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弹簧预紧力来改变系统的最高压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比例阀和伺服阀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它们的先进性,而是深入分析了电信号如何转化为油液的精确控制,以及它们在实现复杂运动轨迹、高精度位置控制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书中的大量插图和技术参数,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这些精密元件的工作细节。对于液压系统设计、维护和故障排除人员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
评分这次偶然拿到一本《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让我对机械动力传递的两种重要方式有了更加宏观和系统性的认识。在这之前,我接触的更多是机械传动,比如齿轮、皮带、链条等,它们直接依靠物理接触和摩擦来传递动力。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流体”作为动力传递介质的奇妙之处。书中对液压和气压传动在原理上的异同进行了清晰的对比,液压传动以其高压力、高刚性、高精度等特点,在重载、精密要求高的场合占据优势,例如大型工程机械、机床加工等。而气压传动则以其洁净、易于控制、成本较低等优点,在食品、医药、自动化生产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控制技术”部分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阀门,更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的控制元件,实现复杂的动作逻辑。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液压和气压系统中的应用,如何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联动控制,甚至是最优化控制。这让我意识到,液压和气压传动并非孤立的动力系统,它们与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书中提供的很多控制电路图,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设计思路。对于希望在自动化领域有所建树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确实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上都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液压传动系统中流体力学原理的细致阐述。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粘度、压力损失、流速与压降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流态下(层流、紊乱流)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所遵循的规律。作者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图表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原理如何直接影响到液压系统的效率、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例如,在讨论油泵输出功率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详细分析了管路设计、阀门选型、密封件材质等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流体阻力,进而影响最终的功率损耗。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结合了实际案例,比如在分析一个挖掘机液压系统中,如何通过优化管路布置和减少弯头数量,来降低流体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挖掘机的作业效率。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液压系统工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尽的解释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会操作”的层面,而是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优化”。对于那些希望在液压传动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乃至对机械工程原理充满好奇的学生,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你在面对复杂液压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信心。
评分尽管我手里有这本书,但关于“j3c”这个具体的型号,我一直找不到与之直接相关的详细资料,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之前对液压系统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一些通用性的原理和常见的元件类型上,比如油泵、油缸、各种类型的阀门,以及基本的回路设计。我对不同型号的液压元件,特别是那些不太常见的,了解得相对有限。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涵盖我所需要的关于“j3c”的深度信息,比如它的具体技术参数、工作特性、在哪些设备上广泛应用、或者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然而,翻阅了书中大部分内容后,我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解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的一些基础理论、通用控制技术、以及一些典型应用实例。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液压系统的组成、液压油的选用、各种阀门的原理和回路设计方法,也涉及了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但是,对于“j3c”这样具体的型号,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有针对性的分析,也没有将其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我目前正面临着需要了解“j3c”这个具体型号的挑战,它可能是在某个特定设备中使用的关键部件,对其性能和工作方式的了解,对于我完成当前的任务至关重要。这本书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得不错,但它并没有直接解决我关于“j3c”型号的疑惑。
评分我近期接触的这本《液压传动与控制书籍》,在内容编排上可以说是非常合理且循序渐进的。它从最基础的液压油的基本性质和作用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液压元件的原理和应用。例如,在讲解液压油时,书中不仅介绍了油液的粘度、润滑性、抗氧化性等基本参数,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液压油(如抗磨液压油、高温液压油)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以及油液污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和净化措施。在元件介绍方面,书中对油泵的类型、特点、选择原则,油缸的结构、密封、行程控制,以及各种阀门的功能和工作方式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元件时,都会配以大量的结构图、工作原理示意图,以及性能参数曲线图。这些图文并茂的解释,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掌握元件的工作原理。例如,在讲解方向控制阀时,书中会通过不同滑阀位置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液压油的流动路径是如何改变的,从而实现对执行元件运动方向的控制。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液压技术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入门教材。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这本书,简直是我对液压系统“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在此之前,我对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道它能动”,但对其内部“为何能动”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动”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点。它以流体力学为切入点,详细解析了油液在液压回路中的流动状态,包括了流速、压力、粘度、摩擦阻力等关键参数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压力损失”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它不仅解释了管路长度、直径、弯头数量、油液粘度等因素如何导致能量损失,还提供了计算这些损失的详细方法和公式。这让我能够更精确地评估现有系统的效率,并为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紊流和层流的概念,以及不同工况下油液可能出现的流动状态,并分析了这些状态对系统响应速度和工作精度的影响。例如,在讲解某个液压缸的加速和减速过程时,书中会结合流体力学的原理,解释为何会产生冲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节流阀的开度或选择更合适的管路尺寸来缓解。这种基于物理定律的严谨分析,让我对液压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控制”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指令下达”,而是对流体行为的精准引导和调控。这本书对于需要进行系统设计、故障诊断以及性能优化的工程师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