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文趣味
原价:30.00元
作者:姜建邦 编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5402666
字数:128000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作者简介
姜建邦,生平细节已颇难考。曾在上海缉规中学(现上海市市东中学的前身)担任国文教员。这所学校由曾国藩的外孙、上海企业家聂云台捐地捐资兴建,无论眼界还是实力,有深厚官商背景的缉规中学是当时中学的佼佼者。最初几任校长皆延请外国人,后来又有学者黄仲苏、教育家顾惠人等担任此职。也许是受缉规中学浓厚西方背景的影响,姜建邦后来皈依了基督教。除此书外,还著有《识字心理》、《圣诗史话》等著作。
目录
目 次
壹 汉字的趣味
你识多少字
汉字的趣味
联语
字的建筑
贰 文体的趣味
几首奇特的诗
最爱读的传记
关于日记
书信的温情
词的特点──愁
叁 文人的趣味
文人怪癖
短命诗人
文人的出身
文人兴趣的变迁
肆 文章的趣味
三字妙句
山水文学
从《陈情表》说起
文学里的月亮
一个字的苦心
伍 读书的趣味
书的可爱
读书的乐趣
有效的读书方法
工具书的运用
对于古书的态度
陆 作文的趣味
作文难难在何处
材料的搜集
文章之心──情感
思想的泉源
作家的仓库──经验
神秘的灵感
题目的趣味
文章的建筑图样
最难写的第一句
有意思写不出来
文章的修改
错字和别字的分析
写作的环境
写作的修养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在姜先生的眼中,国文是有趣味的。他归纳总结出这种趣味所在,说与他的学生们。如果学生们感觉到了先生的趣味,那么也许他们会试着自己去寻找国文的趣味,学习国文的兴趣也便因此而产生。
我相信姜先生的教授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在姜先生的自序中,能看出他的得意,他甚至毫不自谦地记下学生们的赞美,“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们听了,很有趣味!”还有两班学生为了争抢他教授本班国文而向校长陈情的“抢先生”事件。
但这不是骄傲,这是喜悦。
我能感受到姜先生的喜悦,因为这本中学生讲义即便在以为对国文极有兴趣的我看来,仍然会有意外之喜,可见姜先生的方法对于普通学生的功效。比如第一章中说起汉字的结构。一般说到汉字的结构,我们想当然的会想起“六书”,象形、会意之类。但是姜先生却提到一种“均称律”,姜先生“曾统计过一部小字典”——虽然是一名国文教师,姜先生却有精密的数理思维,书中许多论点都有精密的数据支持——“一千八百二十九个单字之中, 像‘燕、雨、朋’ 等十分均称的字有五百七十二个之多, 占全体百分之三十。中国文学中有许多美句, 字字都是均称, 像‘暮春三月’、‘里云’、‘霓裳一曲’等都是。我曾经这样梦想,若是有人能完全用均称的中国字写美文一篇,字形的美和内容的美合奏,必能成功一篇空前的佳作”。
哦,原来汉字的结构还可以这样解读?我甚至觉得我这向来浓厚的国文兴趣上,又忽然生发出新的兴趣来。
更进一步,在《字的建筑》一节中,又提及“欧美有一种文字游戏, 叫‘字的建筑’(Words building)”,并且可以模仿这种游戏,以笔画偏旁代替欧美的字母为积木,通过不同的组合,构筑出一个个不同的汉字,很是奇妙。我就想,这么有趣的游戏,为什么姜先生以后没有人来继承?原来我们丢掉了多么有趣味的汉字学习方法呀!
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国文趣味,在以后的各章,更是不胜枚举。
国文以及国文教育,也是根据时代不同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就当时而论,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国文中的古文分量愈发式微。这是必然的趋势,并且持续至今。也许是因为姜先生毕竟还有旧式文人的自尊、自豪而厚古薄今,所以相较此书刊印的年代而言,略有过于偏重传统的问题。
比如在《对于古书的态度》一节,姜先生认为中学生“应当在任何情形之下”翻阅的古书书单,是根据梁任公《国学入门书要目》书后“真正的最低限度”而开列的三十种书目,包括“四书”、《诗经》、《礼记》、《楚辞》、《左传》、《资治通鉴》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诸位名家的诗文集。不得不说,对于当时课业繁忙的中学生而言,这完全是不现实的。这样强人所难的要求,怕是与趣味之道,南辕北辙。
不过,这倒是无伤大雅,毕竟对于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寻找学习国文的兴趣,而不是具体学习的内容。
可是转念一想,那洋洋三十本典籍,若是果然兴趣所在,又何尝不能翻阅乃至精读呢?中学时间不够,一生足
够长吧?
该书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南京正中书局出版。第二年姜先生又在正中书局出版了一本《识字心理》。内容同样关于基础教育,可见对于国文,姜先生的拳拳之心。今天,我读着这些趣味纷呈的文字,依然可以时时感觉到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位老实而坦诚的读书人,与我们在促膝闲谈,他热情又急切,恨不得将他所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都捧出来,生恐怠慢了读者。他把文字和文学当做自己的宝藏,带着几分自得,向人指点其中是怎样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面对这样的谈话,是足以让人舒适怡然的。
这套丛书以正中书局版为底本,编辑再版《国文趣味》。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一者,当时的问题也是现在的问题,吴先生的牢骚怕也是现在语文老师的牢骚,所以是书至今仍然可资借鉴;二者,对今天的学生而言,不仅毫不落后,从中感受到国文的真趣味,还可见识60多年前国文教育的开放眼界;再者,也许可以籍由此书的出版,勾沉出一些姜先生的生平事迹,告慰不该被遗忘的先生,还有这本不该寂寂无闻的书。
胡 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 摘
中国文学中,最简单的句子是由三个字造成的。这些三字句,大都轻松可爱,爽快可口。例如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里面:“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和“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都是三个字一句。王禹偁《黄岗竹楼记》里:“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也都是三个字一句,多么美丽。
缺少感情的文字,读之令人感到冰冷乏味,不能打动人心。富有感情的文字,才能激励人心,使读者同情。所以如果有人问:“作文最要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便是:“情感。”
近代写信的方法,完全失去了书信的美。松墨变为钢笔,书写变为打字,这种机械的文明,抹煞了古代的艺术文明。使我们的生活过于落寞寂寥,所以鹤见佑辅主张,我们若是在繁忙的世代,偷半日清闲,写封笔端生风似的信札,也是一件畅怀的快事。
简单的艺术品,往往是最高尚的艺术品。八大山人的兰草画,只有寥寥的几笔;基督教最重要的诗歌《三一颂》,十分单调;金字塔的组织不过是个立体三角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过是一首十多个字的小诗……然而这些作品,人类都承认它们的伟大。
幼时在小学里就听见先生说,中国有三篇最感动人的文章,人们读了往往下泪。第一、读《陈情表》不哭的不孝;第二、读《祭十二郎文》不哭的不慈;第三、读《出师表》不哭的不忠。我从前也曾读过这三篇文章,但已不记得是否哭过,不过它们尤其是《陈情表》,确实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在作文的时候,应当求思想之精澈,而不可求思想的迅速。要仔细的想,想得面面俱到,想到完整得没有可以击破的缝儿。
写文章要像建筑楼房一样——先有一幅完美的建筑图样,然后照着这个图样开始工作,才有巍峨壮丽的屋宇建筑出来。
--------------
| |||||||||||||||||||||||||||||||||||||||||||||||||||||||||||||||||||||||||||||||||
我对于那些能够穿越时代、保留时代印记的读物情有独钟。拿到这本《国文趣味》时,那种年代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教育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在于其内涵和精神。民国时期,虽然物质条件相对简陋,但诞生了许多在学识和品格上都堪称典范的教育家。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将“国文”这门学科赋予生命力和趣味性的呢?我猜想,书中一定包含了许多当年课堂上的生动场景,名师们或许会用一些有趣的典故、贴切的比喻,甚至是一些带有个人风格的幽默来讲解复杂的概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当年学界鲜为人知的趣事轶闻,或是对一些经典篇章进行全新的解读,提供一些耳目一新的视角。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国文素养,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学科本身的学养和情怀,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文气息和学者风范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对于文化和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珍视。这本书的名字《国文趣味》让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些学识渊博的民国名师们,是如何将“国文”这门学科讲授得充满趣味,如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包含一些关于古代文学的趣闻轶事,或是对经典名篇的独到解读,亦或是当年课堂上的一些生动细节。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感受民国学者们严谨治学又不失风趣的教学风格,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国文学习的巧妙方法,让我在阅读和写作时,也能多一份从容和雅趣。
评分对于我而言,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智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这本书《国文趣味》的名字,就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魅力的年代。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学问,都蕴含着一种内在的趣味,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民国时期,涌现了许多在国学领域造诣深厚的大家,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治学和教学理念。我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将“国文”这门课程,从条条框框的知识点,变成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书中是否会披露当年名师们是如何解构诗词的意境?如何阐释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又或是如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妙趣横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领略到一种超越时代的学养风范,并从中获得对国文学习乃至人生感悟的启迪。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启迪智慧的书籍。这本《国文趣味》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不落俗套的国文学习方式。我一直觉得,学习国文不仅仅是背诵和记忆,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连接。民国时期的学者们,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同时又兼具现代的眼光。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将这份深厚的学问,以一种既严谨又充满趣味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的。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当年独特的教学方法?是否会解析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未必真正理解的古文名篇?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文字的演变、诗词的意境、文章的结构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并且是以一种引人入胜、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我想看到那些充满智慧的火花,那些对文字的独特感悟,能够帮助我重新发现国文的魅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表达和思考中。
评分初识这本《国文趣味》,就被它浓厚的民国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雅致,仿佛能透过泛黄的书页,听见民国时期教授们温文尔雅的讲课声。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和教育颇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们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令人神往。了解到此书是由民国名师细说国文的趣味,更是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期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重温那些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国文课堂。我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文是如何被教授的?名师们又是如何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是那些典故的解读,还是对文章背后故事的挖掘?我希望书中能有对古代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剖析。或许,这本书还能帮助我重新审视当下国文教育的某些方面,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总而言之,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文化溯源之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我的“国文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