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文趣味
原價:30.00元
作者:薑建邦 編著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15402666
字數:128000
頁碼:2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作者簡介
薑建邦,生平細節已頗難考。曾在上海緝規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擔任國文教員。這所學校由曾國藩的外孫、上海企業傢聶雲颱捐地捐資興建,無論眼界還是實力,有深厚官商背景的緝規中學是當時中學的佼佼者。最初幾任校長皆延請外國人,後來又有學者黃仲蘇、教育傢顧惠人等擔任此職。也許是受緝規中學濃厚西方背景的影響,薑建邦後來皈依瞭基督教。除此書外,還著有《識字心理》、《聖詩史話》等著作。
目錄
目 次
壹 漢字的趣味
你識多少字
漢字的趣味
聯語
字的建築
貳 文體的趣味
幾首奇特的詩
最愛讀的傳記
關於日記
書信的溫情
詞的特點──愁
叁 文人的趣味
文人怪癖
短命詩人
文人的齣身
文人興趣的變遷
肆 文章的趣味
三字妙句
山水文學
從《陳情錶》說起
文學裏的月亮
一個字的苦心
伍 讀書的趣味
書的可愛
讀書的樂趣
有效的讀書方法
工具書的運用
對於古書的態度
陸 作文的趣味
作文難難在何處
材料的搜集
文章之心──情感
思想的泉源
作傢的倉庫──經驗
神秘的靈感
題目的趣味
文章的建築圖樣
最難寫的第一句
有意思寫不齣來
文章的修改
錯字和彆字的分析
寫作的環境
寫作的修養
前言
寫在前麵的話
在薑先生的眼中,國文是有趣味的。他歸納總結齣這種趣味所在,說與他的學生們。如果學生們感覺到瞭先生的趣味,那麼也許他們會試著自己去尋找國文的趣味,學習國文的興趣也便因此而産生。
我相信薑先生的教授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為在薑先生的自序中,能看齣他的得意,他甚至毫不自謙地記下學生們的贊美,“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們聽瞭,很有趣味!”還有兩班學生為瞭爭搶他教授本班國文而嚮校長陳情的“搶先生”事件。
但這不是驕傲,這是喜悅。
我能感受到薑先生的喜悅,因為這本中學生講義即便在以為對國文極有興趣的我看來,仍然會有意外之喜,可見薑先生的方法對於普通學生的功效。比如第一章中說起漢字的結構。一般說到漢字的結構,我們想當然的會想起“六書”,象形、會意之類。但是薑先生卻提到一種“均稱律”,薑先生“曾統計過一部小字典”——雖然是一名國文教師,薑先生卻有精密的數理思維,書中許多論點都有精密的數據支持——“一韆八百二十九個單字之中, 像‘燕、雨、朋’ 等十分均稱的字有五百七十二個之多, 占全體百分之三十。中國文學中有許多美句, 字字都是均稱, 像‘暮春三月’、‘裏雲’、‘霓裳一麯’等都是。我曾經這樣夢想,若是有人能完全用均稱的中國字寫美文一篇,字形的美和內容的美閤奏,必能成功一篇空前的佳作”。
哦,原來漢字的結構還可以這樣解讀?我甚至覺得我這嚮來濃厚的國文興趣上,又忽然生發齣新的興趣來。
更進一步,在《字的建築》一節中,又提及“歐美有一種文字遊戲, 叫‘字的建築’(Words building)”,並且可以模仿這種遊戲,以筆畫偏旁代替歐美的字母為積木,通過不同的組閤,構築齣一個個不同的漢字,很是奇妙。我就想,這麼有趣的遊戲,為什麼薑先生以後沒有人來繼承?原來我們丟掉瞭多麼有趣味的漢字學習方法呀!
這樣令人耳目一新的國文趣味,在以後的各章,更是不勝枚舉。
國文以及國文教育,也是根據時代不同而不斷演進發展的。就當時而論,隨著白話文的普及,國文中的古文分量愈發式微。這是必然的趨勢,並且持續至今。也許是因為薑先生畢竟還有舊式文人的自尊、自豪而厚古薄今,所以相較此書刊印的年代而言,略有過於偏重傳統的問題。
比如在《對於古書的態度》一節,薑先生認為中學生“應當在任何情形之下”翻閱的古書書單,是根據梁任公《國學入門書要目》書後“真正的最低限度”而開列的三十種書目,包括“四書”、《詩經》、《禮記》、《楚辭》、《左傳》、《資治通鑒》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諸位名傢的詩文集。不得不說,對於當時課業繁忙的中學生而言,這完全是不現實的。這樣強人所難的要求,怕是與趣味之道,南轅北轍。
不過,這倒是無傷大雅,畢竟對於讀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尋找學習國文的興趣,而不是具體學習的內容。
可是轉念一想,那洋洋三十本典籍,若是果然興趣所在,又何嘗不能翻閱乃至精讀呢?中學時間不夠,一生足
夠長吧?
該書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南京正中書局齣版。第二年薑先生又在正中書局齣版瞭一本《識字心理》。內容同樣關於基礎教育,可見對於國文,薑先生的拳拳之心。今天,我讀著這些趣味紛呈的文字,依然可以時時感覺到這位半個多世紀前的、一位老實而坦誠的讀書人,與我們在促膝閑談,他熱情又急切,恨不得將他所有的知識、經驗和感受都捧齣來,生恐怠慢瞭讀者。他把文字和文學當做自己的寶藏,帶著幾分自得,嚮人指點其中是怎樣的琳琅滿目、目不暇接。麵對這樣的談話,是足以讓人舒適怡然的。
這套叢書以正中書局版為底本,編輯再版《國文趣味》。這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一者,當時的問題也是現在的問題,吳先生的牢騷怕也是現在語文老師的牢騷,所以是書至今仍然可資藉鑒;二者,對今天的學生而言,不僅毫不落後,從中感受到國文的真趣味,還可見識60多年前國文教育的開放眼界;再者,也許可以籍由此書的齣版,勾沉齣一些薑先生的生平事跡,告慰不該被遺忘的先生,還有這本不該寂寂無聞的書。
鬍 成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文 摘
中國文學中,最簡單的句子是由三個字造成的。這些三字句,大都輕鬆可愛,爽快可口。例如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裏麵:“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和“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都是三個字一句。王禹偁《黃崗竹樓記》裏:“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也都是三個字一句,多麼美麗。
缺少感情的文字,讀之令人感到冰冷乏味,不能打動人心。富有感情的文字,纔能激勵人心,使讀者同情。所以如果有人問:“作文最要緊的是什麼?”我的迴答便是:“情感。”
近代寫信的方法,完全失去瞭書信的美。鬆墨變為鋼筆,書寫變為打字,這種機械的文明,抹煞瞭古代的藝術文明。使我們的生活過於落寞寂寥,所以鶴見佑輔主張,我們若是在繁忙的世代,偷半日清閑,寫封筆端生風似的信劄,也是一件暢懷的快事。
簡單的藝術品,往往是最高尚的藝術品。八大山人的蘭草畫,隻有寥寥的幾筆;基督教最重要的詩歌《三一頌》,十分單調;金字塔的組織不過是個立體三角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過是一首十多個字的小詩……然而這些作品,人類都承認它們的偉大。
幼時在小學裏就聽見先生說,中國有三篇最感動人的文章,人們讀瞭往往下淚。第一、讀《陳情錶》不哭的不孝;第二、讀《祭十二郎文》不哭的不慈;第三、讀《齣師錶》不哭的不忠。我從前也曾讀過這三篇文章,但已不記得是否哭過,不過它們尤其是《陳情錶》,確實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在作文的時候,應當求思想之精澈,而不可求思想的迅速。要仔細的想,想得麵麵俱到,想到完整得沒有可以擊破的縫兒。
寫文章要像建築樓房一樣——先有一幅完美的建築圖樣,然後照著這個圖樣開始工作,纔有巍峨壯麗的屋宇建築齣來。
--------------
| |||||||||||||||||||||||||||||||||||||||||||||||||||||||||||||||||||||||||||||||||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人文氣息和學者風範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們,在經曆瞭時代的變遷後,對於文化和知識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珍視。這本書的名字《國文趣味》讓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那些學識淵博的民國名師們,是如何將“國文”這門學科講授得充滿趣味,如何讓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猜想,書中或許會包含一些關於古代文學的趣聞軼事,或是對經典名篇的獨到解讀,亦或是當年課堂上的一些生動細節。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感受民國學者們嚴謹治學又不失風趣的教學風格,同時也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國文學習的巧妙方法,讓我在閱讀和寫作時,也能多一份從容和雅趣。
評分初識這本《國文趣味》,就被它濃厚的民國氣息所吸引。封麵設計雅緻,仿佛能透過泛黃的書頁,聽見民國時期教授們溫文爾雅的講課聲。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學和教育頗感興趣,總覺得那個時代湧現齣許多纔華橫溢的學者,他們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令人神往。瞭解到此書是由民國名師細說國文的趣味,更是激起瞭我一探究竟的欲望。我期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重溫那些充滿智慧與情趣的國文課堂。我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國文是如何被教授的?名師們又是如何將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的?是那些典故的解讀,還是對文章背後故事的挖掘?我希望書中能有對古代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的獨到見解,以及對語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剖析。或許,這本書還能幫助我重新審視當下國文教育的某些方麵,從中汲取有益的啓示。總而言之,這是一次充滿期待的文化溯源之旅,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我的“國文趣味”。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靈魂、啓迪智慧的書籍。這本《國文趣味》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暗示著一種不落俗套的國文學習方式。我一直覺得,學習國文不僅僅是背誦和記憶,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連接。民國時期的學者們,他們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功底,同時又兼具現代的眼光。我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這份深厚的學問,以一種既嚴謹又充滿趣味的方式傳授給下一代的。這本書是否會介紹一些當年獨特的教學方法?是否會解析一些大傢耳熟能詳卻未必真正理解的古文名篇?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文字的演變、詩詞的意境、文章的結構等方麵的深入探討,並且是以一種引人入勝、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我想看到那些充滿智慧的火花,那些對文字的獨特感悟,能夠幫助我重新發現國文的魅力,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錶達和思考中。
評分我對於那些能夠穿越時代、保留時代印記的讀物情有獨鍾。拿到這本《國文趣味》時,那種年代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教育不應拘泥於形式,而在於其內涵和精神。民國時期,雖然物質條件相對簡陋,但誕生瞭許多在學識和品格上都堪稱典範的教育傢。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將“國文”這門學科賦予生命力和趣味性的呢?我猜想,書中一定包含瞭許多當年課堂上的生動場景,名師們或許會用一些有趣的典故、貼切的比喻,甚至是一些帶有個人風格的幽默來講解復雜的概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披露一些當年學界鮮為人知的趣事軼聞,或是對一些經典篇章進行全新的解讀,提供一些耳目一新的視角。我希望通過這本書,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國文素養,更能感受到一種超越學科本身的學養和情懷,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學術氛圍的年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對於我而言,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智者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這本書《國文趣味》的名字,就如同一個邀請,邀請我走進那個充滿智慧與魅力的年代。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學問,都蘊含著一種內在的趣味,等待著我們去發掘。民國時期,湧現瞭許多在國學領域造詣深厚的大傢,他們不僅學識淵博,更有著自己獨特的治學和教學理念。我非常好奇,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年代,將“國文”這門課程,從條條框框的知識點,變成一場場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書中是否會披露當年名師們是如何解構詩詞的意境?如何闡釋文章背後的深層含義?又或是如何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將枯燥的語法規則變得妙趣橫生?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領略到一種超越時代的學養風範,並從中獲得對國文學習乃至人生感悟的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