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吕著中国通史
定价:34.80元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61708446
字数:
页码:50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其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当时得风气之先,《吕著中国通史》堪称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吕著中国通史》原上册为文化史,其中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足资当今学人借鉴;下册为政治史,叙述简明精当,脉络流贯,议论风发,对一般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大有裨益。《吕著中国通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广大史学爱好者必藏珍品!
内容提要
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先生先后曾著作两部中国通史:前一部称为《白话本国史》,1923 年9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上册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到1944 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当时作者编写此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上的需要,还有个明显的目标,就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目录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近代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文摘
语云:“败军之气,累世而不复”,这话亦不尽然。“困兽犹斗”,反败为胜的事情,决不是没有的,只看奋斗的精神如何罢了。宋朝当南渡时,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军队,而且群盗如毛,境内的治安,且岌岌不可保,似乎一时间决谈不到恢复之计。然以中国的广大,金朝人能有多大的兵力去占据为宋朝计,是时理宜退守一个可守的据点,练兵筹饷,抚恤人民。被敌兵之区,则奖励、指导其人民,使之团结自守,而用相当的正式军队,为之声援。如此相持,历时稍久,金人的气焰必渐折,恢复之谋,就可从此开展了。苦于当时并没有这种眼光远大的战略家。而且当此情势,做首领的,必须是一个文武兼资之才,既有作战的策略,又能统驭诸将,使其不敢骄横,遇敌不敢退缩,对内不敢干政,才能够悉力对外。而这时候,又没有这样一个长于统率的人物。金兵既退,宗泽招降群盗,以守汴京。高宗既不能听他的话还跸,又不能驻守关中或南阳,而南走扬州。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宗翰、宗望会师濮州,在今山东濮县。分遣娄室人陕西。其正兵南下,前锋直打到扬州。高宗奔杭州。今浙江杭县。明年,金宗弼渡江,自独松关人。在今安徽广德县东。高宗奔明州。今浙江鄞县。金兵再进迫,高宗逃人海。金兵亦人海追之,不及乃还。自此以后,金人亦以“士马疲敝,粮储未丰”,宗弼语。不能再行进取了。其西北一路,则宋朝任张浚为宣抚使,以拒娄室,而宗弼自江南还,亦往助娄室。浚战败于富平,今陕西兴平县。陕西遂陷。但浚能任赵开以理财,用刘子羽、吴玠、吴璘等为将,卒能保守全蜀。
序言
上 编
绪论
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 编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后记
《吕著中国通史》中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充满智慧。吕先生在分析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时,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对于中国古代商业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对民间手工业的描述,都展现了他对社会经济史的深刻把握。尤其是在论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他的分析细致入微,让我对中国近代转型中的经济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总而言之,《吕著中国通史》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吕先生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他不仅梳理了历史的脉络,更揭示了历史的灵魂。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将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古代外交史的叙述,对朝贡体系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演变,都为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吕著中国通史》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其思维方式的启发。吕先生在论述中,常常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历史的意义。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理解其行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特别赞赏他对明清时期思想文化转变的探讨,他分析了宋明理学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以及后来西学东渐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对思想史的梳理,让我对中国近代的转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吕著中国通史》最让我感到惊叹的是其史料的运用和考证的严谨。吕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古籍,他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他对于史料的辨析和取舍,也展现了他高超的学术功力。读到关于宋朝经济繁荣的章节,他对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都有详实的论述,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阅读《吕著中国通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吕先生的文笔洗练而优美,即使是在讲述枯燥的历史事实时,也能写得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比如科举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他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更是探讨了制度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文化影响。
评分作为一个深度历史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这套书简直是一座宝库,让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初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其厚重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便被吕先生那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折服。他不像许多通史类著作那样,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置于宏大的时空框架下,细致地剖析每一个时代、每一次变革背后的深层动因。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远古的蒙昧走向文明的曙光,再到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他都能抓住核心的脉络,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而有逻辑的河流。
评分《吕著中国通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吕先生在梳理中国历史的进程时,能够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视角,避免了以往一些通史著作中可能存在的“大一统”视角下的片面性。他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如汉族与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种包容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
评分在阅读《吕著中国通史》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吕先生在叙述中,并非一味地强调政治制度或军事斗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中国。他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比如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与瓦解,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到关于唐朝盛世的章节,我被书中描绘的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所吸引,从丝绸之路的繁荣到各国文化的交流,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魅力。而当我读到王朝衰落的篇章时,又为历史的无常而感慨,深刻体会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
评分对于我来说,《吕著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吕先生在叙述中,常常流露出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和自豪感,但他又不是盲目的赞美,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与挑战。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梳理,如四大发明,以及在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贡献,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充满了敬意。同时,他也毫不回避历史中的黑暗面,如农民起义的反复出现,以及封建王朝的腐败,这些真实的记录,反而让整部作品更具说服力。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在《吕著中国通史》中找到了极大的满足。吕先生在讲述各个历史时期时,总是能够将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紧密结合,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思想流派,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及其影响。例如,在论述汉朝时期,他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世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观点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