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称之为“功臣”“恩人”“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年羹尧,竟在短短一年多之后迅速沦为阶下囚,终身死名裂。这一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年羹尧又做错了什么?雍正帝出于哪种考虑,非得将年羹尧处死不可?
◎君与臣无法化解的矛盾,既源于不同性格的碰撞,更因为私人情谊与公务职责的难以调和。
◎揭秘年羹尧的姻亲关系圈和家庭生活,还原一个真实的年羹尧。
◎年羹尧在帮胤禛夺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雍正如何步步为营、恩威并用地策划一场“倒年”运动?
◎为何说雍正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而年羹尧具有“独立人格”?
◎年羹尧被定九十二款大罪,到底有几款属实?
本书围绕着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全面回顾了年羹尧一生从得意到失意的宦海浮沉: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极人臣,但终身死名裂。在此叙述之中,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年羹尧性格的复杂多面。
全书还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此外,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中的虚虚实实,细致地予以客观分析,并对其死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郑小悠,女,1987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就职于国家图书馆。专业研究侧重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历史文学、历史普及类作品的写作,文笔生动平易,引人入胜。
历史普及读物不容易写,既要有趣,又要扎实,还要引发思考。小悠的作品,达到了这样的
要求。
——郭润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雅俗共赏,神形俱备。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春荣秋叶落,古语剪灯香。
妙手追前史,殷鉴念尤长。
《年羹尧之死》——一位轰动朝野的人物史话。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功臣不可为”?/001
家世与姻亲?/009
英雄少年时?/016
春风得意马蹄疾?/027
郎舅之间?/034
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043
报君黄金台上意?/050
你就是朕的恩人?/060
三巨头的恩怨情仇?/068
监视者变成保护伞?/079
事情发生了变化?/087
为“倒年”做铺垫?/098
改造川陕军政集团?/108
逮捕进京?/117
年公小偏怜女?/127
虎入年家?/135
大罪九十二款?/144
虚虚实实?/153
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163
万事豪华如转烛?/172
虎入年家(节选)
那么,雍正帝到底想不想置年羹尧于死地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本来是不想的,在某一段时间内甚至“宽意已定”。但是一件突发的“从古罕闻之事”改变了他的看法,让他对年羹尧“正法意决矣”。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先来看看雍正帝自己的叙述。他在朱批上这样说:
一件大奇事!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四五日前,朕宽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来齐化门外土城关内地方,报知提督,带新满洲,虎已出城外河内苇草中。新满洲到已晚,伊等周围执枪把火看守。半夜忽然突出,往南去,从东便门上城,直从城上到前门下马道,入大城,并未伤一人,立入年羹尧家,上房。至天明,新满洲、九门等至其家,放鸟枪;虎跳下房,入年遐龄后花园中,被新满洲追进,用枪扎死。有此奇事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彰明显示,实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朕元年得一梦景,不知可向你言过否?白日未得一点暇,将二鼓,灯下书,字不成字,莫笑话。
按照雍正帝自己的叙述,在雍正三年下半年的某月初三,北京城发生了奇异事件。在这一天,一只不知来自何方的老虎,云游到了朝阳门外。要知道,朝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东门,门外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朝阳门在元朝时叫齐化门,明清时期是漕粮进京的必经之路,故民间又称为“奇货门”,其繁华富庶、人烟辐辏,大概与今天的上海外滩、北京金融街相类。就算当年东北虎还不是濒危动物,还时常出现在北京西北部山区,但跑到人口如此密集的朝阳门,一路还无人发觉报官、组织围捕,也够奇怪了吧?后面还有更奇怪的。那就是百姓发现老虎后,向步军统领衙门报告。步军统领衙门长官高度重视,亲自率领在野外围猎时职业杀虎的新满洲兵丁赶到现场。不过,此时的老虎像游击战士一般,已经完成隐蔽工作,藏身城外河内芦苇丛中,成功躲过追捕。步军衙门的广大官兵也没有办法,只好包围了老虎藏身区域,持枪举火,严阵以待。
哪料到这只老虎忒是智勇双全,白天在芦苇荡安营扎寨,到了晚上,趁着夜色,一跃突出包围圈,向南奔去,取道东便门,蹿上城墙。清代的东便门台城连上城楼高达十二米,足见该虎身体之矫健。老虎深更半夜在城墙上一路南行,从东便门溜达到了前门,随后由马道下城,像开了导航定位一样,直入年羹尧家中。且一路上人挡闪人,佛挡闪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虎来到年家后,既不吃人,也不伤畜,只是蹿上房顶,生生待了半宿。次日天明,步军衙门官兵闻讯来到年羹尧家,向房顶上的老虎鸣鸟枪示警。老虎从房顶上跳下,跑到年遐龄居住的后花园内。步军衙门官兵一拥而上,终于用枪把老虎扎死了。
这么一个比全程跟拍视频还全须全尾、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见于雍正帝与直隶总督蔡珽的奏折聊天记录。故事讲完后,雍正帝向“倒年先锋官”蔡珽大发感慨,惊叹:“有此奇事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彰明显示,实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感慨发过之后,又加了一句很蹊跷的话:“朕元年得一梦景,不知可向你言过否?”所谓元年梦景,蔡珽在回复的奏折中有所解释,是说雍正帝在元年时就有梦虎之事,并曾对自己提起。至于梦见老虎做什么,怀疑是什么征兆,则没有细说。不过当时民间传言,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那么不论是皇帝元年梦的虎,还是这次被打死的虎,自然都是年羹尧的象征了。蔡珽奏折还显示,讲完故事、发完感慨的雍正帝轻松愉悦,又老朋友闲话
般来了一句:“白日未得一点暇,将二鼓,灯下书,字不成字,莫笑话。”
不巧,蔡珽的这份奏折属于折、封分家的情况,即:上奏的日期写在了封面上而非奏折内,后来封面遗失了,这件奏折就被归于“无日期奏折”,难以确定书写和批复时间。我们只能通过蔡珽署理直隶总督的时间,判断这件事发生在雍正三年阴历九、十、十一、十二月,这四个月中的某个初三。再结合具体描述,想想北京隆冬腊月,河面冰封,老虎要是还能藏在芦苇荡里,这瞎话未免编得太不圆满,于是我们出于对雍正皇帝智力水平的信任,可以把事发时间限制在阴历九月初三或十月初三。
除蔡珽奏折外,雍正年间的文献、档案,如《雍正朝起居注》《上谕档》,以及涉事大臣如步军统领等人的奏折内均未见关于此事的记载。反而到了乾隆年间,一个名叫萧奭的扬州小文人在他的笔记《永宪录》中提到了这件事。萧奭说:
(雍正三年十月)戊辰(初四),野虎入年羹尧家。虎由西便门进正阳门西江米巷(今称西交民巷),入年羹尧旧宅,咬伤数人。九门提督率侍卫枪毙之。上降谕:朕将年羹尧解京,本将仍加宽宥,今伊家忽然出虎,真乃天意当诛,将虎仍还伊家。相传年羹尧生时有白虎之兆。都城人烟稠密,环卫森严,竟无人见虎所由来,亦非偶然矣。
《永宪录》的取材据萧奭自己说是朝廷的“诏旨”,实际上源头颇杂,也有不少道听途说和自行拼凑的内容。像这条记载,就和雍正帝本人的说法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比如老虎到底是由东便门上城还是由西便门上城,沿途伤人与否,杀虎的武装人员到底来自哪个衙门等等。不过,《永宪录》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虎入年家”事件的确切月份,即雍正三年十月初。雍正三年十月初三,正是当年立冬之日,北京河面尚在封与未封之际,大概还是可以给老虎提供芦苇荡藏身之地的。
以雍正帝一点大事小情就要满世界发布消息的一贯作风,这样情节玄幻、象征意义重大的“从古罕闻之事”,只对蔡珽一个人当笑话随便说说,似乎不大像他的风格。另外,如果确有老虎进城,甚至老虎“自带导航”进入年家之事,北京城内
不说全城震动,至少民间也要议论纷纷、广为流布,那么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恐怕无论如何也是逃不过纪昀、袁枚、昭梿这类八卦圣手的笔去。可就是这么一件大奇事,不但当时没刷上头条,事后也不见高手编排,只是被名不见经传的萧奭记录下来,且来源很可能也只是刊本《朱批谕旨》中被删改过的蔡珽奏折。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大胆推测,发生在雍正三年初冬的这件“虎入年家”奇闻,并非事实,而是一个被过分夸大的普通事件。所谓被夸大的,就是说本来存在一个并不那么“奇”的事实:比如一只来自北京西北山区,或是京郊皇家动物园中的老虎确实稀里糊涂地溜达到了北京城区周边,但并未进城,更未“自带导航”进入年家;也可能是某日年家确实进入了一只体型庞大的猫科动物,譬如狸猫,而被夸张成老虎等等,于是凭空产生的谣言。而谣言的源头并非旁人,就是雍正皇帝。
我被这本书的副标题深深地吸引住了。“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与“仅仅一年多之后年羹尧便被处死”的结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对比,本身就充满了叙事的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份美好的誓言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年羹尧是如何从一个被雍正帝视为“知己”的重臣,变成了一个必须被铲除的对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年羹尧在军事上的才能,他在西北战役中是如何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年羹尧在权力斗争中的表现,以及他与朝中其他势力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是否会让我看到,在那个讲究君臣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功高盖主的臣子,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清朝,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
评分作为一名对清史颇感兴趣的读者,年羹尧的故事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他曾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伙伴,是帝国稳定的基石,然而,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惊天逆转。书中关于“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更是为这段君臣关系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看似牢不可破的誓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年羹尧的骄奢淫逸,是否仅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说,他与雍正帝之间,早已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年羹尧的性格特质、政治手腕以及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出雍正帝作为一位帝王,其权谋、猜忌以及对权力绝对掌控的欲望。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的蛛丝马迹,还原出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君臣之间尔虞我诈、步步为营的惊险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君臣关系”这个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对年羹尧这个人,一直抱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情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满洲官员,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他的才干和野心,都是显而易见的。而雍正帝,这位以勤勉和严厉著称的君王,是如何将这个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最终推向深渊的?书中关于“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更是让这段关系充满了宿命感。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何等的期望,又是何等的讽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份“知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葛和权力博弈。年羹尧是如何一步步打破君臣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的?而雍正帝,又是如何从一个赏识、依赖他的君王,转变为一个决心除掉他的统治者?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态度,从史料中挖掘出最真实的细节,还原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人物内心。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最终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是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内心世界。年羹尧的崛起,无疑是大清王朝历史上一抹浓墨重彩的笔触,而他最终的陨落,更是留下了无尽的叹息。我对于书中关于年羹尧在被赐死之前,究竟有着怎样的心境,有着强烈的好奇。是悔恨、是愤怒、还是平静?他是否会回想起当年与雍正帝一同指点江山的场景?书中关于“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在年羹尧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还能让他感到一丝慰藉,或者仅仅是一种讽刺?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史实的深入挖掘,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年羹尧。他不仅仅是一个功臣,一个罪人,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挣扎。而雍正帝,这位被誉为“铁腕皇帝”的君王,其心中的思绪又是如何的复杂?是对功臣的惋惜,还是对权力稳固的决绝?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开这些谜团,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年羹尧的故事一直颇感兴趣,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意味。书中“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与“仅仅一年多之后年羹尧便被处死”的结局,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看似牢不可破的君臣关系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年羹尧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权力顶峰,又为何会从云端跌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年羹尧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当时复杂政治格局中的定位。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雍正帝的心路历程,他是如何从一个极度信任年羹尧的君王,转变为一个决心将其除掉的统治者?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看到,在那个时代,“功高震主”的结局,究竟有多么的残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揭示这段历史的真相,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君臣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沉郁的色调和龙纹的暗纹,预示着一场王朝的波诡云谲。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翻开扉页,看到“年羹尧之死”这几个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叱咤风云、最终却落得凄凉下场的名将形象。我对年羹尧这个人,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是雍正帝身边最倚重的肱骨之臣,平定青海叛乱、稳定西北局势,功勋卓著,被誉为“抚远大将军”。另一方面,他的权势熏天、骄奢淫逸,最终触怒了新君,引来了杀身之祸。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在皇帝面前“叩首谢恩,泣不成声”的功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书中关于雍正帝与年羹尧之间“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和期许,又是一种何等的背叛和绝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从云端跌落尘埃,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君臣关系背后,暗流涌动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人性较量。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细节的描绘,来揭示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的?这本书是否会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判断产生新的视角?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去感受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复杂。年羹尧,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军功之臣,在雍正初年可谓是风光无限,权倾朝野。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整个大清王朝的神经。然而,正如书中反复提及的,这种炙手可热的权力,也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助他飞黄腾达,也能让他身败名裂。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年羹尧被抄家、受审以及最终被赐死的细节描绘。那些冰冷的文字,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肃杀的刑场,耳边回响着令人心悸的辩解和绝望的呼喊。书中对雍正帝的态度转变的刻画,也着实令人玩味。从最初的“朕以心腹待你”、“你一人,便抵得上千百人”的褒奖,到后来的“你欺君罔上,罪不容诛”的指控,这其中的心路历程,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是年羹尧的骄纵跋扈触碰了君王的底线,还是雍正帝本身就有着帝王的权谋和算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君臣关系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揭示权力腐蚀下的必然结局。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是否严谨?对细节的挖掘是否深入?是否能够让我体会到那个时代君臣之间那种微妙而危险的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权力”和“人性”这两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填补了我对年羹尧这段历史时期的一些认知空白。我一直对年羹尧这个人物充满好奇,他身上既有功臣的荣耀,也有权臣的争议。而他与雍正帝之间从“知遇榜样”到“处死”的急转直下,更是让我觉得其中一定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曲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展现年羹尧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以及他在平定西北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恩宠,转瞬之间变成了杀身之祸。是年羹尧自身的问题,还是雍正帝的猜忌和权术?书中对雍正帝的态度转变,以及他处理年羹尧的策略,是我特别想了解的部分。作者是否能够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为我们揭示这段君臣关系背后真实的脉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以及那位铁腕皇帝,有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理解清朝历史的一个重要补充。年羹尧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权力游戏中最残酷的写照。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在战场上能够叱咤风云、为国效力的将领,会在朝堂之上,在自己信任的君王面前,沦为阶下囚?书中对于年羹尧在朝堂上的表现,尤其是他与雍正帝之间互动细节的描绘,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的碎片,拼凑出这段跌宕起伏的君臣关系?“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誓言,听起来何其豪迈,何其动人,但现实的残酷却将这份美好彻底碾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导致这种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仅仅是年羹尧的骄纵自大吗?还是雍正帝的猜忌多疑?亦或是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的局限性?我对书中对于政治斗争的描写,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有着很高的期待。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看到,在权力这场盛宴面前,人性的脆弱和选择的艰难?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年羹尧之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雍正曾向年羹尧誓言,二人要做千古君臣知遇榜样,可仅仅一年多之后年羹尧便被处死”,这个副标题更是将故事的矛盾和张力推向了极致。这种从云端跌落的叙事,总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榜样”变成了“罪人”。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年羹尧从巅峰到谷底的心理变化?他对雍正帝的信任,在最后是否还能维持?还是说,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展现出当时朝堂上的暗流涌动,以及雍正帝内心深处的考量。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兴衰,更是关于那个时代政治规则和权力运作的深刻剖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再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