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 2007(上) 978750664753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 2007(上) 9787506647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中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工业
  • 水处理
  • 工业用水
  • 水质分析
  • 标准汇编
  • 2007
  • 化学
  • 工业
  • 分析方法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7533
商品编码:270786332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 2007(上)

定价:158.00元

作者: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中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66475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自1996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企业、读者欢迎。为了满足读者及相关行业的生产、使用和科研的迫切需要,我们重新组织编写了本汇编。本版除保留了2003版中的现行有效标准外,又增收了截至2007年8月底批准发布的有关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分析方法的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为方便读者查找、使用,将标准归类分为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水处理剂、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及锅炉用水和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等无个部分,并分上、下册出版。
本汇编汇集了截至2007年8月底批准发布的现行标准共142项,其中国家标准79项,行业标准63项。上册收录的是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水处理剂和离子交换树脂三部分的相关标准共67项,其中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37项。
本汇编收录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国家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本汇编包括的标准,由于出版年代的不同,其格式、计量单位乃至技术术语不尽相同。这次汇编时只对原标准中技术内容上的错误以及其他明显不妥之处做了更正。
  本套汇编目录中,凡标准名称后用括号注明原国家标准号“(原GB××××—××)”的行业标准,均由国家标准转化而来。这些标准因未另出版行业标准文本(即仅给出行业标准号,正文内容完全不变),故本汇编中正文部分仍为原国家标准。与此类似的专业标准、部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的情况也照此处理。

目录


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GB/T 16632—1996 水处理剂阻垢性能的测定碳酸钙沉积法
 GB/T 18175—2000 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 旋转挂片法
 GB/T 20778—2006 水处理剂可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方法CO2生成量法
 HG/T 2024—1991 水处理药剂阻垢性能测定方法鼓泡法
 HG/T 2762—2006 水处理剂产品分类和代号命名
 HG/T 3778—2005 冷却水系统化学清洗、预膜处理技术规则
水处理剂
 GB 4482—2006 水处理剂氯化铁
 GB/T 7701.4—1997 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GB 10531—2006 水处理剂亚铁
 GB/T 10533—2000 水处理剂 聚酸
 GB/T 10535—1997 水处理剂水解聚马来酸酐
 GB/T 13803.2—1999 木质净水用活性炭
 GB 14591—2006 水处理剂 聚合铁
 GB 15892—2003 水处理剂聚氯化铝
 GB 175141998 水处理剂聚酰胺
 GB/T 20783—2006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
 HG.2227—2004 水处理剂铝
 HG/T 2228—2006 水处理剂多元醇磷酸酯
 HG/T 2229—1991 水处理剂 马来酸酐—酸共聚物
 HG/T 2230—2006 水处理剂 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HG/T 2429—2006 水处理剂酸—酸酯类共聚物
 HG/T 2430—1993 水处理剂 阻垢缓蚀剂Ⅱ
 HG/T 2431—1993 水处理剂 阻垢缓蚀剂Ⅲ
 HG/T 2837—1997 水处理剂 聚偏磷酸钠
 HG/T 2838—1997 水处理剂 聚酸钠
 HG/T 2839—1997 水处理剂 羟基乙叉二膦酸二钠
 HG/T 2840—1997 水处理剂 氨基三甲叉膦酸(固体)
 HG/T 2841—2005 水处理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
 HG/T 3263—200l 三氯异氰尿酸
 HG/T 3537—1999 水处理剂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
 HG/T 3538—2003 水处理剂 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
 HG/T 3541—2003 水处理剂 结晶氯化铝
 HG/T 3642—1999 水处理剂 酸-2-甲基-2-酰胺基丙磺酸类共聚物
HG/T 3657—1999 水处理剂异噻唑啉酮衍生物
HG/T 3662—2000 水处理剂2-膦酸基-1,2,4—三羧基
HG 3746—2004 水处理剂用铝酸钙
HG/T 3777—2005 水处理剂二亚乙基三胺五亚甲基膦酸
HG/T 3779—2005 二氯异氰尿酸钠
HG/T 3822—2006 聚天冬氨酸(盐)
HG/T 3823—2006 聚环氧琥珀酸(盐)
HG/T 3824—2006 苯骈三氮唑
HG/T 3925—2007 甲基苯骈三氮唑
HG/T 3926—2007 水处理剂2-羟基膦酰基乙酸(HPAA)
离子交换树脂
GB/T 1631—1979 (1989)离子交换树脂分类、命名及型号
GB/T 5475—1985 离子交换树脂取样方法
GB/T 5476—1996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方法
GB/T 5476—1996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方法》号修改单
GB/T 5757—1986 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测定方法
GB/T 5758—2001 离子交换树脂粒度、有效粒径和均—系数的测定
GB/T 5759—2000 氢氧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水量测定方法
GB/T 5760—2000 氢氧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GB/T 8144—1987 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GB/T 8330—1987 离子交换树脂湿真密度测定方法
GB/T 8331—1987 离子交换树脂湿视密度测定方法
GB/T 11991—1989 离子交换树脂转型膨胀率测定方法
GB/T 11992—1989 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GB/T 12598—2001 离子交换树脂渗磨圆球率、磨后圆球率的测定
GB/T 13659—1992 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GB/T 13660—1992 201x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GB/T 16579—1996 D00l大孔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GB/T 16580—1996 D201大孔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HG/T 2163—1991 201×4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HG/T 2164—1991 Dll3大孔弱酸性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HG/T 2165—1991 D301大孔弱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HG/T 2166—1991 116弱酸性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HG/T 2623—1994 三层混床专用离子交换树脂
HG/T 2624—1994 D301-FC大孔弱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HG/T 2754—1996 D202大孔强碱Ⅱ型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探索,精益求精——中国水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发展脉络(2007版)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水资源日益珍贵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严谨的水处理技术与精准的水质分析方法,是保障工业生产稳定运行、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环境健康的关键。2007年,《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上)》的出版,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该书汇聚了国家及行业在水处理剂研发、应用以及工业用水水质监测方面的最新标准与规范,为广大科研人员、工程师、检测人员以及相关管理者提供了系统、权威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上卷,聚焦于水处理剂的开发、性能评价与应用,以及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其内容之详实,涵盖之广泛,旨在全面展现中国在水处理领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成果。 第一部分:水处理剂的理论基石与前沿进展 在水处理剂部分,本书深入剖析了各类水处理剂的作用机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这并非简单的产品目录,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化学理论基础之上,对各类水处理剂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与阐述。 缓蚀剂: 针对工业用水系统中最常见的腐蚀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无机缓蚀剂(如磷酸盐、钼酸盐、亚硝酸盐等)和有机缓蚀剂(如膦酸盐、聚合物类、咪唑啉类等)的作用机理,包括形成保护膜、改变金属电化学电位、捕获腐蚀性离子等。同时,对不同材质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并给出了选择与应用的最佳实践。例如,对于碳钢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防腐,书中会详细对比不同缓蚀剂的综合效果、环保性以及成本效益。 阻垢剂: 工业用水常因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硫酸钙、磷酸钙等)的过饱和而发生垢下腐蚀和堵塞,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论述。对于阻垢剂,书中重点介绍了其分散、晶格畸变、螯合等作用机理,详细讲解了聚合物类阻垢剂(如聚丙烯酸、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等)和有机膦酸盐类阻垢剂(如HEDP、ATMP等)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垢,书籍会提供针对性的阻垢剂解决方案,并深入探讨了阻垢剂在高温、高压、高pH等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杀菌灭藻剂: 工业用水系统,尤其是冷却水系统,极易滋生细菌、藻类等微生物,造成生物粘泥、换热效率下降甚至设备损坏。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类杀菌灭藻剂,包括氧化性杀菌剂(如氯、二氧化氯、过氧化物等)和非氧化性杀菌剂(如季铵盐、异噻唑啉酮、戊二醛等)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投加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杀菌灭藻剂的协同作用与抗药性问题,并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最优的组合方案。 絮凝剂与混凝剂: 在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絮凝与混凝是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和部分溶解性有机物的核心工艺。本书详尽介绍了无机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等)和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的作用原理,包括电中和、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等。书籍会深入分析不同pH、温度、浊度条件下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提供针对不同水质特点的混凝剂选择指南。 其他功能性水处理剂: 除了上述几类主要水处理剂,本书还可能涉及除氧剂、pH调节剂、消泡剂、粘泥剥离剂等,并对其在特定工业场景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的科学标准与实践指南 精准的水质分析是有效的水处理的前提。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便是对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梳理与规范。这些方法不仅是评价水质优劣的标尺,更是指导水处理工艺优化、预警潜在风险的重要工具。 通用分析方法: 书中对水中常见化学参数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例如: pH值测定: 介绍了玻璃电极法、比色法等,并强调了温度补偿的重要性。 总硬度测定: 详细讲解了EDTA络合滴定法,包括指示剂的选择、滴定终点的判断以及样品前处理。 碱度测定: 涵盖了重铬酸盐滴定法,并对不同类型的碱度(如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区分。 溶解性总固体(TDS)测定: 介绍了烘干法和电导率法,并分析了两者在精确度和便捷性上的差异。 悬浮物(SS)测定: 详细阐述了滤膜称量法,包括滤膜的选择、过滤条件及烘干温度的控制。 特定离子与物质的分析: 针对工业用水中常见的关键离子和物质,本书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分析方法: 金属离子分析: 如钙、镁、铁、锰、铜、锌、镍、铬等的测定。书中可能涵盖了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光光度法(如邻菲啰啉法测铁)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并对前处理、干扰消除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阴离子分析: 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氟离子、硝酸根离子的测定。可能涉及滴定法、离子色谱法(IC)、分光光度法等。 溶解性气体分析: 如溶解氧(DO)、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特别关注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如碘量法、电化学传感器法)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的意义。 有机物指标: 如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TOC(总有机碳)等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特定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腐蚀产物与垢成分分析: 结合工业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书中可能还包含对水中腐蚀产物(如氧化铁、氢氧化铁)和垢类成分(如碳酸钙、硫酸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本书不仅仅是方法的罗列,更强调了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精密度。对每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潜在干扰因素、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如空白试验、加标回收试验、平行样分析等,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仪表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 在分析方法的介绍中,书中可能还穿插了对常用分析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的选择原则、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的指导,帮助用户正确使用设备,提高检测效率。 贯穿全书的价值与意义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更是中国化学工业在水处理领域不懈追求的专业精神和务实态度。 标准化与规范化: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在水处理剂的研发、生产、应用以及水质分析方法上,迈向了更为系统和规范化的阶段。所有标准都遵循了国家或行业层面的统一要求,确保了技术的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实用性与指导性: 书中的内容紧密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供的分析方法和水处理剂应用建议,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无论是现场工程师还是实验室研究人员,都能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汇编最新的标准和方法,本书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可以基于这些标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出更高效、更环保的水处理技术和产品。 保障工业安全与环保: 准确的水质分析是保障工业设备安全运行、防止腐蚀与结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而合理选用和应用水处理剂,则是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影响的关键。本书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而言之,2007年版的《化学工业标准汇编 水处理剂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上)》是一部集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当时水处理技术现状的重要窗口,更是指导行业实践、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书所涵盖的详实内容,为化学工业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方面,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殿堂,虽然我并非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但其系统的编排和清晰的逻辑,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化学工业的冰山一角。它所涵盖的水处理剂种类繁多,从常见的絮凝剂、阻垢剂,到一些我闻所未闻的高级化学品,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深入阐述了这些化学品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以及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选择考量。这让我对“水处理”这个看似普通的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化学原理和精密的工程应用。 关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以为水质分析就是测测pH值、看看浑浊度,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工业用水的指标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指标等等。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仪器设备以及结果的解读,甚至连一些细节上的注意事项都一一列举,比如样品采集、保存的要求,以及如何避免交叉污染。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严谨的分析是保证工业生产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有些陌生,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去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尤其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了解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现代工业运作的幕后逻辑。

评分

评价七 这本《化学工业标准汇编》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专业体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工业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水处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为如何准确地评估水质和选择合适的水处理药剂而苦恼。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为我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水处理剂方面,它不仅仅罗列了市面上常见的各种药剂,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适用性。例如,书中对于缓蚀剂的介绍,不仅区分了阳极缓蚀剂、阴极缓蚀剂,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材质设备、不同水体环境下的选择原则。 而水质分析方法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的描述,都做到了极致的严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论述,这对于我判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当我遇到一些复杂的工业水质问题时,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让我能够快速定位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虽然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公式,但其逻辑清晰的编排和详实的注解,使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它在专业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是一名在工程设计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经常需要为工业项目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方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在水处理剂的部分,它不仅仅列出了各种药剂的名称和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各种药剂在不同工业流程中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例如,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如何根据水质特点、系统负荷选择最优的阻垢剂和缓蚀剂组合,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案例分析。 而水质分析方法的部分,则为我提供了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运行标准的依据。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不仅包括了操作规程,还重点阐述了结果的解读和应用。这对于我在进行项目设计和后期调试时,能够准确地评估水处理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方法验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这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避免了因数据偏差而导致的错误决策。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水处理相关的挑战。

评分

评价六 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化学工业水处理领域的大门,为我揭示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知识。我是一名对环保科技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想了解工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处理水资源。这本书从水处理剂的种类、原理、应用,到工业用水水质的各项指标、分析方法,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详尽的介绍。它让我了解到,工业用水并非简单的“一类水”,而是根据不同的工业需求,有着极其严格的水质标准。 对于水处理剂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类型药剂作用机理的深入剖析。比如,对于絮凝剂,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化学成分,还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吸附架桥、电中和等方式,将水中悬浮的微小颗粒凝聚成较大的絮团,从而便于沉淀分离。而在水质分析方法上,书中对各种分析技术的介绍,从仪器设备的原理到具体的操作步骤,都描述得非常清晰。即使有些分析方法我可能无法亲自操作,但通过阅读,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评估水质。这本书让我对工业用水的处理和监测有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评分

评价十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工业水处理领域“精雕细琢”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工业用水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化学反应,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和复杂的科学知识。在水处理剂的部分,作者非常细致地介绍了各种化学品的性能特点、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环境下的选择策略。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锅炉,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阻垢剂和缓蚀剂,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和指导。这种“对症下药”式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化学工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智慧。 而水质分析方法这一章节,更是让我叹为观止。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分析方法,还对每种方法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的解读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方法的验证和适用性”的讨论,这让我明白,科学的分析方法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即使我对某些分析仪器并不熟悉,但通过书中清晰的描述,我能够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我打开了工业水处理和水质分析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个重要的领域。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系统和详尽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化学工业在水处理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是一名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小职员,平时接触到一些关于工业用水排放和水质监测的工作,但一直觉得对其中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知识盲区。它对各类水处理剂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化学名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去除特定污染物、抑制设备腐蚀、防止结垢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比如,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沉淀剂、吸附剂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工艺参数。 而关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的部分,更是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标准化的分析框架。从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到各种理化指标的测定,再到痕量有机物、无机物的分析,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标准方法”的表述,这说明了这些分析方法是经过严格验证和广泛认可的,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水质问题,这本书都能提供相应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虽然某些分析方法的仪器设备价格不菲,操作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但书中所描述的原理和流程,让我对整个水质分析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提升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工具书,对于任何需要了解工业用水处理和分析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评价八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我是一名研究生,在进行科研项目时,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分析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我的工作流程。在水处理剂的介绍部分,它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基本的化学信息,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药剂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包括其协同效应、潜在的副作用以及环保方面的考量。例如,在研究某种新型水处理剂时,书中提供的现有标准和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快速地评估其性能,并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关于工业用水水质分析方法,这本书的价值更是显而易见。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并且每一个方法都带有其标准的编号和出处,这对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数据的可靠性验证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方法的局限性”的讨论,这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每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方法而产生偏差。这本书就像一本“工具箱”,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论支持,让我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地开展研究。

评分

评价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化学工业的细致与严谨。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守护我们宝贵水资源的百科全书。在水处理剂的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各种化学品的性能、应用领域以及选择依据。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听说过的化学名称,但也通过书中详尽的描述,理解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独特作用。例如,对于锅炉给水处理,书中详细介绍了除氧剂、缓蚀剂、阻垢剂的配合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保证锅炉的安全高效运行。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绿色化学”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水质分析方法这一章节,则展现了现代分析技术的强大力量。它涵盖了从基础的物理化学指标到复杂的痕量物质检测,提供了各种方法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方法的选择与局限性”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方法,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水质条件下,应该选择哪种分析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对于真正掌握水质分析技术至关重要。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化学分析师,但这本书让我对工业用水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保证水资源的清洁和安全有了更强的责任感。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评分

评价九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专业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工业环保监测的专业人士,我深知一本权威的《化学工业标准汇编》对于工作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在水处理剂的分类和介绍上,做到了详尽而全面,它不仅罗列了各种药剂的化学成分和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深入阐述了这些药剂在不同工业领域(如电力、石化、冶金等)的应用场景、最佳使用条件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药剂选择的决策树”式的讲解,这为我们现场操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而在水质分析方法这一部分,这本书更是达到了行业内的标杆水平。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参数、操作流程、结果判定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误差分析和质量控制措施。这对于我们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复杂的工业废水问题,通过查阅本书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我能够快速地找到检测指标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业水处理和水质监测的“圣经”。

评分

评价二 这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是一名对水处理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学生,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了解水处理剂和水质分析方法的权威参考书,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水处理剂的分类上做得非常出色,不仅列举了各种剂型的化学成分,还深入探讨了它们的性能特点、优点和局限性,甚至还提到了不同行业对水处理剂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发电厂的冷却水处理中,可能需要高效的阻垢缓蚀剂;而在食品饮料行业,则可能更侧重于杀菌消毒剂的选择。这种针对性强的讲解,对于我们理解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而水质分析方法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精准”二字的含义。书中对各种分析技术的介绍,从经典的比色法、滴定法,到现代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每种方法的原理、适用的水样类型、干扰因素以及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都描述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的内容,这部分往往是初学者容易忽略但又极其关键的环节。它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分析数据,如何评估水质是否达标,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水处理方案。虽然有些方法的操作细节确实需要配合实际仪器进行练习,但书中的理论指导和步骤说明,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汇编,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水处理领域奥秘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