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汉语(典藏本 全4册)
定价:196.00元
作者:王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01117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首部古代汉语教材,开创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成为古代汉语教材的经典模式,行销半个世纪,滋养了几代学人。
内容提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自1962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至今,先后印刷了六十余次。这是一部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声誉极高的高水平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培育了好几代古代汉语专业工作者,更哺育了成千上万中文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爱好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2016年是王力先生去世30周年,因此我们推出这套典藏本,以纪念这位为中国语言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大师。
目录
册
修订本序
序
凡 例
教学参考意见
绪 论
单元
文选
常用词(一)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单元
文选
常用词(二)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
常用词(三)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词
(十)疑问句,疑问词
第四单元
文选
常用词(四)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二册
第五单元
文选
常用词(五)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
常用词(六)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十六)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
常用词(七)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附録:(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二)汉字部首举例
(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
(四)上古声母及常用字归类表
第三册
第八单元
文选
常用词(八)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甲)
天文,历法,乐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乙)
地理,职官,科举
第九单元
文选
常用词(九)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丙)
姓名,礼俗,宗法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丁)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第十单元
文选
常用词(十)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第十一单元
文选
常用词(十一)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第四册
第十二单元
文选
常用词(十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
第十三单元
文选
常用词(十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三十)诗律(下)
第十四单元
文选
常用词(十四)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三十二)曲律
附録:(五)天文图(插页)
(六)诗韵常用字表
(七)词谱
(八)曲谱
(九)曲韵常用字表
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
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
编后记
重排校改后记
2004年重印校改说明作者介绍
王力,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原北京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语言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摘
序言
这本《古代汉语(典藏本 全4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典雅。纸张的质感非常好,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点点历史的温度,边缘处理得一丝不苟,装订也相当结实,让人觉得这套书不只是用来阅读的工具,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的选择也充满了古典韵味,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文言文的世界里,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几处插图和版式设计,真的下了大功夫,能让人在学习艰深的古代语言时,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追求阅读体验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已经足够让人心动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典藏本”这三个字的郑重承诺,让人不禁感叹,现在能见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图书真是越来越少了,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书籍物理形态有高要求的读者。
评分关于这套书的实用性和深度,我想用“深厚”和“全面”来概括。我尝试用它来校对和参考我正在进行的一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整理工作,结果发现,它提供的很多罕见的词汇释义和用法考证,比我手头其他几本参考书都要精准和权威得多。它对于古代文献中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处理,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举个例子,书中对于“被”字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语义倾向的梳理,就极为细致入微,辅以大量出土文献的佐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田野功夫和文献积累。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进一步提升到研究层面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攀登高峰时必备的“登山杖”。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的入门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深入到语言结构最深层逻辑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像这种鸿篇巨制,会不会因为内容太专业而显得枯燥乏味,阅读体验像是在啃石头。然而,这套书的行文风格却意外地富有魅力。作者的笔触很沉稳,但绝不板滞,有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风度和智慧。他们似乎很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在阐释复杂的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或历史小故事来佐证观点,这极大地调动了我的阅读兴趣。比如,在讲到古代的称谓变化时,穿插进去的士大夫社交礼仪的描述,一下子就让那些冷冰冰的词汇鲜活了起来,仿佛能看到历史人物在眼前栩栩如生地交流。这种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感完美融合的叙事技巧,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数百页的阅读,这种“不知不觉”的沉浸感,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套典藏本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对于学习资料的补充和整合的独到眼光。它不仅仅是教材,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古代汉语研究中心。在每一章的末尾,它都会精心挑选一批极具代表性且难度适中的古代篇章进行深入解析,这些篇章的选择非常具有导向性,它们巧妙地串联起了前文介绍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学习系统。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篇章的注释不是简单的逐字翻译,而是包含了对修辞手法、文化背景乃至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度剖析,这一点对于想要进行文学鉴赏和古文创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发现,通过学习这些范文解析,我对于自己尝试翻译古籍时的信心和准确度都大大提高了。它提供的是一种高阶的学习路径,是通往精通古代汉语的必经之桥梁。
评分我之前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最大痛点就是教材的体系性不强,知识点零散,而且很多解释都是机械式的罗列。但这一套书,它的逻辑构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的语法、词汇分开讲,而是将语言的演变、语音的流变、词义的升降,都融入到一个非常连贯的叙事框架之中。特别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特点的对比分析,深入浅出,让人茅塞顿开。读完第一册,我才真正理解了“语境”在文言文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孤立地去背诵“之”、“乎”、“者”、“也”的用法。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的困惑点在哪里,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精准的例证和解释,让那些晦涩难懂的规则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古代汉语的内在结构,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