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 著
图书标签:
  • 改革
  • 政策
  • 政府
  • 效率
  • 民生
  • 中国
  • 经济
  • 社会
  • 发展
  • 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蓉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7059
商品编码:27550004653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多跑一次改革
定价 48.00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213087059


内容介绍
“ 多跑一次”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放管服”改革的浙江样本。中央多方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 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 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 多跑一次”。本书在全程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对“ 多跑一次”改革的逻辑起点、时代意义、实践基础、改革设计、典型经验、实施效果、深化路径等进行了多方面、深入、威的解读和分析,为各地学习浙江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范本。

关联推荐

该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等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更是欣然作序。

该书不仅梳理了浙江省历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脉络,而且数据详实、案例丰富;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推行“ 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也从实践层面,详细介绍了浙江省级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在推行“ 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目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 多跑一次” 改革进行到底(代序)车俊001 导 论001 一章 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007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站位007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012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典型范例016 第二章 时代意义: 政府自身改革的浙江方案021 一、“ 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精神的生动实践0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 多跑一次”

改革进行到底(代序)车俊001

 

导  论001

 

一章 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007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站位007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012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典型范例016

 

第二章 时代意义: 政府自身改革的浙江方案021

 

一、“ 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精神的生动实践021

二、“ 多跑一次”改革:“放管服”结合的浙江

样本025

三、“ 多跑一次”改革:社会变迁的 然要求029

四、“ 多跑一次”改革: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033

 

第三章 实践基础: 从效能增进到职能转变038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府038

二、“四张清单一张网”: 撬动政府职能转变050

三、“ 多跑一次”改革: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067

 

第四章 改革设计:“ 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框架073

 

一、总体方案及其规范化073

二、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079

三、政府流程的优化再造084

四、涉政中介的精简优化092

五、“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深化推广096

 

第五章 典型经验:“ 多跑一次”改革的创新实践101

 

一、衢州“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101

二、台州“多证合一”综合性改革107

三、杭州信息化推动“一次跑”114

四、嘉兴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120

五、绍兴“中介超市”创新125

 

第六章 实施效果:“ 多跑一次”改革的整体成效131

 

一、群众获得感得到提升131

二、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137

三、部门协同取得突破143

四、政府建设多方面提升148

 

第七章 改革深化:“ 多跑一次”改革的瓶颈突破155

 

一、顶层框架有待完善155

二、网络办事有待深化160

三、涉审中介有待规范165

四、流程再造有待优化173

五、体制瓶颈有待突破177

 

第八章 改革展望:“ 多跑一次”改革与浙江治理

现代化的新发展184

 

一、浙江治理现代化的政府改革逻辑185

二、“ 多跑一次”改革对治理现代化的推进190

三、以“ 多跑一次”改革开启浙江各领域

治理改革新征程196

 

参考文献202

 

后  记204




《无尽的远航:探索未知与重塑自我》 这是一部关于勇者无畏、探索未知、以及在每一次挑战中重塑自我的史诗。它并非记载某个特定区域或行业的改革历程,而是以一种更为普适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内心深处对突破极限的渴望,以及个体在面对未知时所爆发出的惊人潜能。 本书的开篇,作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追溯人类文明早期那些划时代的探索壮举。从古代航海家冒着生命危险驶向茫茫大海,到近代科学家们挑战物理定律,揭示宇宙奥秘,每一个伟大的飞跃,都源于一个简单的念头——“我想知道,那里有什么?”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地理位置或技术细节,而是着重描绘了当时人们面对的巨大不确定性:未知的疾病、难以想象的地理障碍、与未知文明的接触风险,以及最根本的,对自身能力和耐力的严峻考验。这些早期探索者们,他们所面对的“一次”尝试,往往是倾尽所有,九死一生。他们并非掌握了所有答案,而是凭借一股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次次地踏入未知的领域,用行动去解答那些困扰着人类千年的疑问。 接着,视角转向了更具象化的个体冒险。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并非历史上的名人,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却做出了非凡选择的普通人。例如,一位独身攀登无人问津的险峻山峰的登山者,他的动机并非为了名垂青史,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极限的探索;一位辞去稳定工作,只身前往偏远地区支教的教师,她所追求的,是教育的真谛,是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火种;还有一位将毕生积蓄投入一项看似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的业余发明家,他的执着,是对真理的纯粹追求。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致刻画,揭示了“跑一次”背后,所蕴含的勇气、牺牲、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人类精神中最闪耀的部分——敢于梦想,敢于尝试,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每一次成功的突破,无论大小,都源于一种“一次性”的决心。这种决心并非鲁莽,而是建立在对自我、对目标、以及对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作者强调,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反而容易陷入犹豫不决和过度分析的泥潭。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于是将“一次”的机会无限期地推迟,或者将其分解成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步”。然而,真正的改变和飞跃,往往需要一种“不留后路”的勇气。当你知道你必须成功,你才有可能会逼迫自己发挥出百分之两百的潜力。 《无尽的远航》深入探讨了这种“一次性”思维模式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作者认为,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势,超越舒适区,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能力和韧性。每一次“跑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与自我过去的告别,一次崭新的开始。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个过程本身也已经赋予了参与者宝贵的经验和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他们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案。这些收获,远比一次性的成功更加珍贵,它们将伴随个体一生,成为他们面对未来一切挑战的坚实基石。 书中还对“跑一次”的哲学意义进行了辩证的探讨。作者承认,并非所有的“一次”都必然带来积极的结果。盲目的冲动、缺乏充分的准备,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本书并非鼓励人们不计后果地冒险,而是提倡一种“有准备的勇敢”。在“跑一次”之前,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充分的信息搜集,以及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的预案。然而,一旦经过深思熟虑,便要果断出击,将想法付诸实践。这种介于谨慎与果敢之间的平衡,是做出有意义突破的关键。 《无尽的远航》还触及了社会层面的“一次性”尝试。作者认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需要鼓励个体和集体进行大胆的尝试。无论是科技创新、社会治理,还是文化艺术的革新,都离不开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挑战现状的“一次性”行动。当一个社会能够容忍失败,甚至从失败中学习,它就能孕育出更多成功的可能。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充斥着对失败的恐惧和对循规蹈矩的推崇,那么它很可能陷入停滞不前。 在行文风格上,本书力求简洁、有力,不落俗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例如,将“一次性”的尝试比作“破茧而出的蝶”,将犹豫不决比作“被藤蔓缠绕的树”,将坚持不懈比作“奔涌不息的河流”。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全书充满诗意与哲思,引人入胜。 本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成功公式”,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他鼓励读者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那些一直被压抑的梦想和渴望,然后勇敢地迈出那“一次”探索的脚步。这“一次”可能是一次全新的事业尝试,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一次跨越心灵界限的旅程,或者仅仅是一次对未知的好奇回应。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一次选择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成长。 《无尽的远航:探索未知与重塑自我》是一部献给所有敢于追寻内心召唤,不畏挑战,勇于在生命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的读者的书籍。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一次”就成功获得一切的指南,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精神深处那永恒的探索欲望,以及在每一次尝试中所绽放出的生命光辉。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拥抱未知,并在每一次勇敢的“跑一次”中,发现那个更强大、更完整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它懂得何时需要加速,何时需要放慢脚步,让读者有时间消化那些复杂的信息。虽然主题严肃,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使得内容不至于枯燥。例如,在讨论某一环节的冗余审批时,作者引用了古代关于“权责不一”的论述,将现代问题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下进行审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数据和案例之间的过渡,那种转承自然流畅,仿佛是两个人正在进行一场深入的辩论,观点层层递进,毫无生硬的拼凑感。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单单获取了知识,更像是在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长跑,虽然有些累,但收获的知识结构是清晰而坚固的,让人对当前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更具立体感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和简洁的排版,让人联想到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部严肃的社会学著作,深入剖析某种特定的政策变迁或是历史进程。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期待很快就被一种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所取代。作者似乎更钟情于通过微观的、近距离的观察来构建宏大的图景。书中的大量篇幅被用来描绘特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繁琐流程和无形壁垒,那些关于审批、登记、或是简单的服务获取过程中的卡顿与周折,被细腻地捕捉下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等待”这一状态的刻画,那种被时间磨损、被流程消耗的心理感受,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闻到那种公文纸张特有的味道。它不是一本直接给出解决方案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肌理中那些需要被梳理和优化的角落。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对照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无奈的时刻,似乎都在书页间找到了共鸣和注脚,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也让我对日常的运作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成功地将抽象的“体制”具象化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散发着一种冷峻而精准的力量感。它避免了冗余的情感渲染,而是依靠严谨的逻辑链条和事实的堆砌来推动叙事,读起来有一种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拆解复杂机械装置的感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一特定领域效率提升的案例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数据比较,而是深入到底层规则的冲突与协调层面,详细阐述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形成原因。那种对系统性障碍的洞察力,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宏观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公共管理的复杂性有了更务实的认知,不再是那种理想化的“一刀切”的期望,而是理解了任何优化都必然伴随着各方利益的再平衡。书中对“效率”的定义也颇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包含了公平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思考框架,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事件的烦恼,去审视支撑这些事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技术介入对传统流程的潜在重塑作用,这一点非常切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作者对数字化转型持有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他没有盲目歌颂技术万能论,而是深入分析了数据孤岛、系统兼容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书中列举了一些试点项目的案例,详细对比了技术引入前后的效率提升幅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管理难题。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态度,使得本书的观点显得尤为可靠和值得信赖。它告诫我们,流程的优化并非简单的“上线”一个新系统即可解决,而是一个涉及组织文化、人员培训和规则重构的系统工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堂关于现代组织变革的深度课程,充满了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它促使我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估那些声称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其中描绘的那些“边缘人物”的故事。作者的笔触是温和而有力量的,他没有将这些人塑造成受害者形象,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在面对繁复规则时的韧性和创造力。我读到一位偏远地区的小商贩,为了符合最新的监管要求,如何巧妙地利用现有资源,甚至是利用一些被忽视的制度灰色地带,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和业务的运转。这种民间智慧与僵硬规范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全书中最具戏剧张力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表面的“不顺畅”背后,隐藏着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严肃的论著,更像是在阅读一系列精妙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度。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比如对于一张表格上某个措辞的微小变化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为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们感到一丝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