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红色书信品读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红色文化
  • 书信文学
  • 信仰
  • 初心
  • 革命历史
  • 党史
  • 思想政治
  • 经典诵读
  • 文化传承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0488
商品编码:27633841999
包装:平装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市场价: 39.00
ISBN号: 9787010190488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类型: 平装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我们组织编写了《初心——红色书信品读》一书。
        红色书信,主要是革命先辈之间或他们与亲友交换看法、交流感情的亲笔信件,留存至今则是真实的记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些红色书信,恰恰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史料,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 生动的读物。通过阅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看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看到革命者有血有肉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生活;可以看到斐然的文采和悦心的文辞,看到炽烈的政治追求和深情的牵挂;可以打开尘封历史禁闭的大门,再现已逐渐褪色的往事,感知到一个个鲜活的崇高的灵魂;还可以看到领袖褪去神秘光环回归朴实,却更加立体让人心生敬佩……说到底,从中可以看到那颗鲜红的、彼时彼刻正在搏动的“初心”。

 

   目录
前 言 从红色书信中看到坚贞不渝的初心
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你会看到我们高高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伟大的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中国只有这一条光明大道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对当年建党有关问题的具复
——李达致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1954年2月23日)
对一大二大参会代表和召开时间等有关事宜的逐条答复
——李达致中央档案馆(1959年9月)
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意识
要救中国 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
——罗荣桓致女儿罗玉英(1949年12月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以兄弟般的情谊对待人民教育人民
——吴玉章致侄子林宇(1952年)
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
——朱德致儿子朱琦(1965年4月9日)
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爱国情怀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可爱的中国(节选)
——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毛泽东致宋庆龄(1949年6月19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给党中央的信
——方志敏致党中央(1935年6月11日)
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实为全国全民族唯1之出路
——毛泽东等致蒋介石(1936年12月1日)
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
——周恩来致宋庆龄(1949年6月21日)
四、对组织的无限忠诚
认定共产主义这个真理就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我以毕生至诚敬谨请求入党
——续范亭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1947年9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江竹筠致亲友谭竹安(1949年8月2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请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
——邹韬奋致党中央(1944年6月2日)
五、大无畏的革命斗志
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个人生命早置度外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
——钟志申致兄长钟志炎、钟志刚(1928年3月12日)
六、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实施正确的决定要靠很强的组织工作
——周恩来致林伯渠、马明方等(1947年5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调查一个z坏的生产队调查一个z好的生产队
——毛泽东致田家英(1961年1月2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
——毛泽东致朱德、刘少奇(1947年6月14日)
七、对同志的深情厚谊
每一个同志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
——裘古怀致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同志(1930年8月2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致徐特立(1937年1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艰巨的岗位有你担负千千万万的人心都向往着你
——周恩来致郭沫若(1946年12月31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
——周恩来致毛泽东、江青(1951年1月2日)
去雨花台凭吊烈士一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陈赓致妻子傅涯(1957年3月8日)
八、对亲人的挚爱
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7月15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希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1942年5月2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花前谈心月下互勉
——彭雪枫致女友林颖(1941年9月14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脑力同体力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只要我俩心情紧紧靠拢在一起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1941年5月20日)品读
愿我能及时关切着你的病状而能助你啊
——邓颖超致丈夫周恩来(1942年7月7日)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
——毛泽东致女儿李讷(1958年2月3日)
九、高度自觉的律己意识
绝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2月3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如要我党录用需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
——徐特立致女儿徐静涵(1949年8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我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
来做扶助亲戚高升的事
——毛岸英致表舅向三立(1949年10月24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人民政府的法令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
——刘少奇致姐姐刘绍懿(1950年5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致妻兄杨开智(1949年10月9日)
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是对人的一种 好的帮助
——刘少奇致儿子刘允若(1956年1月21日)
主要参考文献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印记,穿越时空,触动心灵。它们或许是英雄的豪言壮语,或许是凡人的细语呢喃,但无一例外,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这些印记,汇聚在一起,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理解现在,启迪未来。《初心——红色书信品读》,正是这样一本用心血和情感铸就的书籍,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打开了通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的大门,让我们聆听那些曾经鲜活的声音。 本书并非史书的冰冷陈述,也不是文献的枯燥堆砌。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温暖握手。那些泛黄的信纸,那些饱含深情的字迹,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是革命先辈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它们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没有故作姿态,只有对理想的坚定,对信仰的执着,对家国的深沉热爱,以及在艰苦岁月里,对亲人、对战友、对后方的深深牵挂。 我们选择以“红色书信”为切入点,是因为书信这种载体,最能承载个人化的情感和最细微的思绪。当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当理想与现实、牺牲与奉献交织在一起,个体的情感便被无限放大,也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家书,传递的不仅仅是平安的问候,更是对信念的坚守;在革命的洪流中,一份份战友之间的鼓励,是生死相依的承诺;在建设的浪潮里,一句句对未来的憧憬,是民族复兴的动力。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试图做的,就是带领读者走进这些尘封的记忆,去感受那些在文字间跳跃的温度。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信件内容,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品读,去挖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每一封信,都可能是一段故事的起点,每一个词句,都可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们将尝试从历史背景、人物情感、时代特征等多个维度,对这些珍贵的书信进行解读,让读者不仅仅是旁观者,更能成为参与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本书的“初心”,在于“初心”。革命先辈们为何而战?他们怀揣着怎样的理想?他们又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抉择与牺牲?这些问题,是理解一个时代,更是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钥匙。而“初心”,正是他们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是驱动他们前行的不竭动力。通过品读这些红色书信,我们希望重拾那份宝贵的初心,反思当下,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 这本书,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珍视精神财富的读者。它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启迪,一次对“初心”最真诚的追寻。 第一章:信仰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之所以能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坚守革命的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不仅照亮了他们自己前行的道路,也为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指明了方向。《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一章,便聚焦于这些承载着信仰力量的书信,带领读者走进先辈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追求。 我们将从那些写于战争年代,或者在革命早期创作的书信入手。例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写给家人的信,常常会流露出对革命事业的自豪感,以及对家人的歉疚和嘱托。他们或许会写到,虽然生活艰苦,但“同志们都很有信心,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或许会向父母保证,“请放心,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我们会努力打下这片江山,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对家人的安慰,更是对自身理想的 reaffirmation,是对革命前途的坚定宣告。 另一类重要的书信,是党组织之间、领导干部之间相互传递的,涉及革命战略、思想指导以及同志之间互相鼓励的内容。这些书信,往往更加凝练和深刻,能够反映出当时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领导者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形势、制定策略。例如,某位领导人在收到另一位同志的信后,可能回信指出“当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克服麻痹思想,继续前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深邃的洞察力、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个人通过书信表达的对革命的觉悟和转变。或许是一位青年学生,在接触到革命思想后,写给父母的信,解释自己为何要投身革命,为何要放弃安逸的生活。他们会描绘心中描绘的那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世界,表达对旧社会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无限憧憬。这些书信,是个人精神觉醒的生动记录,是信仰之光照进现实的有力证明。 在品读这些书信时,我们会尝试去还原当时的语境。例如,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以及革命党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分析书信中使用的词汇、表达方式,以及那些看似平凡的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畏惧?是怎样的力量,让他们在饥寒交迫中依然保持乐观?这些,都来自于他们心中那团不灭的信仰之火。 本章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这些书信的文字,更是要让读者感受到那份信仰的力量。它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远大抱负,是一种为了崇高理想而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通过这些红色书信,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到,是什么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份“初心”,是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不断汲取的力量源泉。 第二章:家国情深,血脉中的担当 当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当革命的号角吹响,那些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便在时代洪流中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意义。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一封封书信,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的承诺,以及在为国奋斗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担当。《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二章,将深入探索这些红色书信中所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深,展现革命先辈们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之间的抉择与平衡。 首先,我们将聚焦于革命先辈们写给家人的书信。在那个战火纷飞、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家书便成了连接亲人之间最珍贵的纽带。这些信件,常常充满了对父母的敬孝、对妻儿的愧疚,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或许,他们会写到“家中一切可好?父母身体安康否?孩子可曾乖巧?请勿为我担忧,我在这里一切安好,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家人的深深牵挂,以及因不能陪伴在亲人身边而产生的歉意。然而,即便心中有万般不舍,他们依然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革命决心,如“我在此为国家奋斗,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请你们理解”。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家国大义的担当,正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可贵之处。 一些书信,会生动地描绘他们在战场上的生活,以及对家人的生活状况的关心。例如,一位在前方作战的战士,可能会写信给远方的妻子,询问家中是否有足够的粮食,是否有衣裳穿,是否需要帮助。他会叮嘱妻子,“天气渐冷,注意保暖,照顾好孩子,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不受苦,请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候,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种将家人的幸福与革命的胜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担当。 当然,家国情深并非只体现在对家人的眷恋。它更体现在,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无数热血青年毅然选择投身革命,将个人的小家置于国家的大我之中。我们将品读一些,描述青年革命者与家人“诀别”的书信。或许是,一位年轻的革命者,在出发前写给父母的信,解释自己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要加入革命队伍。他会描绘心中那个“繁荣昌盛、不受欺凌”的中国,表达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哪怕这意味着牺牲个人的生命。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家国情怀最壮丽的体现。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在革命过程中,同志之间的情谊如何升华为一种更广阔的“革命大家庭”。战友之间,在生死考验中建立的深厚感情,也成为支撑他们继续前进的重要力量。在书信中,他们会互相鼓励,分享经验,共同面对困难。例如,一位老战士写给年轻同志的信,会写道“我们革命就是要互相扶持,共同前进。遇到困难不要怕,相信自己,相信组织,我们一定会胜利”。这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同样是家国情怀的延伸,是对国家命运共同承担的承诺。 在品读这些书信时,我们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为什么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依然能够坚守?为什么能够将个人的幸福置于家国大义之下?这背后,是深深的对祖国的热爱,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对民族复兴的无限憧憬。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体现在这些字里行间,体现在这些为了共同理想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之中。 本章的目的,是让读者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的“初心”,是如何与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这种情怀,是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赢得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红色书信,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同样的共鸣,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意义,并在当今社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章:岁月如歌,理想之花的绽放 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艰辛、牺牲与考验。然而,正是那些在困难中依然闪耀的理想之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三章,将聚焦于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记录着革命先辈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让理想之花绽放的书信。 我们将回顾那些,在革命初期,青年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如何被革命思想所吸引,并决心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信。他们或许会写到,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对民主与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新中国的无限憧憬。例如,一位曾经的富家子弟,写给家人的信中,可能会这样描述:“我看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听到了压迫者的哀嚎,我无法再沉默下去。我相信,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中国。”这封信,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思想转变,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有识之士,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迷茫中坚定信念的缩影。 我们还将品读那些,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关键的历史时期,革命者们写下的,关于理想的坚守与阐述的书信。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们的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空想,而是支撑他们生存下去,继续战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例如,一位身处绝境的红军战士,写给战友的信中,可能会写道:“虽然我们现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我们的理想还在,革命的希望还在。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坚定信念的勇气,正是理想主义最动人的光辉。 本章还会关注,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理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践行自己的理想。或许,是一份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的计划,或许是对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建议,又或许是对如何改进党的工作方法的思考。这些书信,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真实地反映了革命者们,如何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让理想之花,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们将深入分析,在这些红色书信中,理想是如何被赋予情感色彩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一种对人类解放的信念,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种饱含深情的理想,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才能激励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挑战时,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或许会经历迷茫,经历挫折,甚至经历怀疑。然而,最终,他们能够凭借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在一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自我反思,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如何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在曲折中前进,在跌倒后爬起,正是理想主义的坚韧与顽强。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三章,旨在让读者看到,革命先辈们的“初心”,是如何在他们对理想的坚定追求中,熠熠生辉。理想,是他们人生的灯塔,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是他们之所以成为伟大革命者的根本原因。通过品读这些红色书信,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对理想的敬畏与向往,理解理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在新的时代,继续播种理想的种子,让它在中国这片 fertile 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第四章: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人的英雄赞歌 历史的洪流,往往由无数平凡的个体汇聚而成。革命的胜利,更是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参与和奉献。《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四章,将目光投向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革命者,通过他们的书信,展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展现出的伟大,聆听属于他们的英雄赞歌。 我们将品读那些,来自工农兵出身的革命者的书信。他们的语言或许朴实无华,甚至带有浓厚的乡音,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例如,一位农家的儿子,在参军后写给家人的信中,可能会提到:“家里人都好吧?我在这边跟着部队,学了不少东西,也认识了不少好人。我们都在努力,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些朴实的语言,折射出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以及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 我们还会关注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或许是一位纺织女工,写给前线丈夫的信,信中会提到:“家里的粮食够吃,孩子们都好,你放心上前线打仗吧。我在这边会努力工作,多生产一些布匹,为前线提供支援。”这种默默的付出,看似微不足道,却汇聚成强大的后方力量,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书信,让我们看到了,革命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更是后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本章还将深入挖掘,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是如何践行自己的革命理想的。或许是一位基层干部,在给上级的汇报信中,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何解决基层矛盾。或许是一位教师,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讲述了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培养有理想的年轻人。这些书信,展现了革命精神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延续和传承,展现了普通人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和勇敢的普通人。例如,在战乱的年代,一位母亲写给远方孩子的信,可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即使自己生活困难,也依然会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是平凡中的伟大,是普通人的英雄赞歌。 在品读这些书信时,我们将力求还原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才华,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他们的“初心”,朴实而坚定,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人民的忠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第四章,旨在打破对英雄的刻板印象,让读者看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些来自普通人的红色书信,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心中对平凡的尊重,理解每一个个体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在当今社会,看到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英雄”,并向他们致敬。这些普通人的伟大,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 结语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的旅程,至此画上句点,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将永远流传。我们相信,通过这些鲜活的文字,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那个时代的参与者,是那些伟大灵魂的同行者。 我们走过了信仰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感受了先辈们对理想的坚定不移;我们体味了家国情深,血脉中的担当,理解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的紧密联系;我们见证了岁月如歌,理想之花的绽放,看到了在艰难困苦中,理想如何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我们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人的英雄赞歌,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所汇聚而成。 这些红色书信,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以一种最真挚、最朴素、最动人的方式,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着一种矢志不渝的“初心”。它们提醒着我们,为什么出发,为何奋斗,以及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信念和精神。 在阅读这些书信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感动落泪,或许会陷入沉思,或许会受到鼓舞。这些情感的波动,正是“初心”在当下心灵的回响。它让我们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依然保有那份纯粹和执着?在面对挑战和诱惑时,我们是否依然坚守住内心的原则和信仰? “初心”,不仅仅是革命先辈们的起点,更是我们每一代人,在前进道路上,需要不断重温和坚守的精神指引。它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一种对人民的深厚情谊,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一种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品格。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希望能成为一把钥匙,开启读者心中对历史的探求,对精神的敬畏,以及对“初心”的感悟。愿我们都能从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中,汲取力量,传承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无愧于时代的“初心”篇章。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初心;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和热血,为我们铺就光明大道的前辈。让这份初心,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选材功力可见一斑,它没有走那种刻意煽情或过度美化的路线,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信的原貌,包括那些略显潦草的字迹和口语化的表达。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一种强大的代入感。我仿佛能听到写信人略带沙哑的声音,感受到他/她写信时微微颤抖的手指。其中有一段关于战友间相互鼓励的话语,让我几乎落泪,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安危、基于共同信仰而产生的,纯粹而强大的情感连接。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事业背后,是无数次微小但坚定的互相扶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敬畏,敬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也敬畏历史本身的复杂与厚重。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慢”的,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咀嚼那些饱含时代烙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信中涉及到的具体事件或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的学习体验。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像一壶需要时间熬煮的浓茶,初品或许平淡,但回味悠长,且后劲十足。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习惯——从细微处着眼,由点及面地去理解一个宏大的时代脉络。这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来得更具价值和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接口”。我们习惯于从宏观的理论和战略层面去理解革命,但这本书将这些宏大的叙事拉回到了最基础的人性层面:爱、恐惧、希望、责任。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连接感”——我不再觉得那些历史人物是遥不可及的英雄塑像,而更像是我的前辈,是曾经活生生地走过我们现在所站立的这片土地的人。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感,有效地打破了代沟,它不是说教,而是用最朴素的信件语言,将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温柔而坚定地植入了读者的心中,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不灭的暖流。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书桌上,封面是那种沉静的深红色,文字排版显得格外肃穆,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分量。我翻开它时,首先被吸引住的是那些历史的尘埃感,仿佛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张,更是跨越时空的记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处的对话,那些朴素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像是从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为了守护这份安宁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书中的每一封信件,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情感、抉择与信仰。那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共鸣感,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想”二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我特别留意了信件的落款和时间,试图将那些泛黄的墨迹与地图上的具体地点一一对应起来。我发现,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革命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普通人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犹豫、对家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质朴的憧憬。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冲击了我,让我意识到,历史的丰碑并非由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带着切身的痛苦与希望共同铸就的。读到某些信件中描写的艰苦生活,我常常会放下书本,望向窗外,对比今日的繁华,心中感慨万千。这种对比带来的震撼,远比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要来得深刻和具有教育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