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 |
| 市场价: | 39.00 |
| ISBN号: | 9787010190488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我们组织编写了《初心——红色书信品读》一书。 红色书信,主要是革命先辈之间或他们与亲友交换看法、交流感情的亲笔信件,留存至今则是真实的记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些红色书信,恰恰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史料,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主题教育 生动的读物。通过阅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看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看到革命者有血有肉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生活;可以看到斐然的文采和悦心的文辞,看到炽烈的政治追求和深情的牵挂;可以打开尘封历史禁闭的大门,再现已逐渐褪色的往事,感知到一个个鲜活的崇高的灵魂;还可以看到领袖褪去神秘光环回归朴实,却更加立体让人心生敬佩……说到底,从中可以看到那颗鲜红的、彼时彼刻正在搏动的“初心”。 |
| 目录 | |
| 前 言 从红色书信中看到坚贞不渝的初心 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 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 ——周恩来致表兄陈式周(1921年1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你会看到我们高高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1928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请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伟大的 ——左权致叔父左铭三(1937年9月1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中国只有这一条光明大道 ——吴玉章致侄子吴端甫(1944年12月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对当年建党有关问题的具复 ——李达致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1954年2月23日) 对一大二大参会代表和召开时间等有关事宜的逐条答复 ——李达致中央档案馆(1959年9月) 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意识 要救中国 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俞秀松致父亲俞韵琴等(1923年1月1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救人民于涂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 ——罗荣桓致女儿罗玉英(1949年12月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以兄弟般的情谊对待人民教育人民 ——吴玉章致侄子林宇(1952年) 同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 ——朱德致儿子朱琦(1965年4月9日) 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爱国情怀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刘伯坚致妻嫂凤笙等(1935年3月16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可爱的中国(节选) ——方志敏致亲爱的朋友们(1935年5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 ——邓发致堂弟邓碧群(1946年1月21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毛泽东致宋庆龄(1949年6月19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给党中央的信 ——方志敏致党中央(1935年6月11日) 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实为全国全民族唯1之出路 ——毛泽东等致蒋介石(1936年12月1日) 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 ——周恩来致宋庆龄(1949年6月21日) 四、对组织的无限忠诚 认定共产主义这个真理就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1928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我以毕生至诚敬谨请求入党 ——续范亭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1947年9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江竹筠致亲友谭竹安(1949年8月2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请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 ——邹韬奋致党中央(1944年6月2日) 五、大无畏的革命斗志 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 ——袁国平致母亲刘秀英(1927年5月25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 ——杨开慧致堂弟杨开明(1929年3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个人生命早置度外 ——王若飞致表姐夫熊铭青(1933年1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 ——钟志申致兄长钟志炎、钟志刚(1928年3月12日) 六、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 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8月3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实施正确的决定要靠很强的组织工作 ——周恩来致林伯渠、马明方等(1947年5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调查一个z坏的生产队调查一个z好的生产队 ——毛泽东致田家英(1961年1月2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本月当为全面反攻开始月份 ——毛泽东致朱德、刘少奇(1947年6月14日) 七、对同志的深情厚谊 每一个同志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 ——裘古怀致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同志(1930年8月27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致徐特立(1937年1月30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艰巨的岗位有你担负千千万万的人心都向往着你 ——周恩来致郭沫若(1946年12月31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 ——周恩来致毛泽东、江青(1951年1月2日) 去雨花台凭吊烈士一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陈赓致妻子傅涯(1957年3月8日) 八、对亲人的挚爱 我梦里也不能离你的印象 ——瞿秋白致妻子杨之华(1929年7月15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希望你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1936年8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1942年5月2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花前谈心月下互勉 ——彭雪枫致女友林颖(1941年9月14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脑力同体力要同时并练为好 ——朱德致女儿朱敏(1943年10月28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只要我俩心情紧紧靠拢在一起 ——左权致妻子刘志兰(1941年5月20日)品读 愿我能及时关切着你的病状而能助你啊 ——邓颖超致丈夫周恩来(1942年7月7日)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 ——毛泽东致女儿李讷(1958年2月3日) 九、高度自觉的律己意识 绝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何叔衡致义子何新九(1929年2月3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如要我党录用需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 ——徐特立致女儿徐静涵(1949年8月)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我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 来做扶助亲戚高升的事 ——毛岸英致表舅向三立(1949年10月24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人民政府的法令你们必须老老实实照办 ——刘少奇致姐姐刘绍懿(1950年5月2日)品读 ?书信原文 ?注释和品读 ?阅读感悟 延伸阅读 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致妻兄杨开智(1949年10月9日) 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是对人的一种 好的帮助 ——刘少奇致儿子刘允若(1956年1月21日) 主要参考文献 |
这本书的编辑和选材功力可见一斑,它没有走那种刻意煽情或过度美化的路线,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信的原貌,包括那些略显潦草的字迹和口语化的表达。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一种强大的代入感。我仿佛能听到写信人略带沙哑的声音,感受到他/她写信时微微颤抖的手指。其中有一段关于战友间相互鼓励的话语,让我几乎落泪,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安危、基于共同信仰而产生的,纯粹而强大的情感连接。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事业背后,是无数次微小但坚定的互相扶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敬畏,敬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也敬畏历史本身的复杂与厚重。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我特别留意了信件的落款和时间,试图将那些泛黄的墨迹与地图上的具体地点一一对应起来。我发现,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革命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普通人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犹豫、对家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质朴的憧憬。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冲击了我,让我意识到,历史的丰碑并非由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带着切身的痛苦与希望共同铸就的。读到某些信件中描写的艰苦生活,我常常会放下书本,望向窗外,对比今日的繁华,心中感慨万千。这种对比带来的震撼,远比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要来得深刻和具有教育意义。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慢”的,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咀嚼那些饱含时代烙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信中涉及到的具体事件或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的学习体验。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像一壶需要时间熬煮的浓茶,初品或许平淡,但回味悠长,且后劲十足。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习惯——从细微处着眼,由点及面地去理解一个宏大的时代脉络。这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来得更具价值和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书桌上,封面是那种沉静的深红色,文字排版显得格外肃穆,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分量。我翻开它时,首先被吸引住的是那些历史的尘埃感,仿佛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张,更是跨越时空的记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处的对话,那些朴素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像是从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些为了守护这份安宁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书中的每一封信件,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情感、抉择与信仰。那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共鸣感,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想”二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重量与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历史接口”。我们习惯于从宏观的理论和战略层面去理解革命,但这本书将这些宏大的叙事拉回到了最基础的人性层面:爱、恐惧、希望、责任。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连接感”——我不再觉得那些历史人物是遥不可及的英雄塑像,而更像是我的前辈,是曾经活生生地走过我们现在所站立的这片土地的人。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感,有效地打破了代沟,它不是说教,而是用最朴素的信件语言,将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温柔而坚定地植入了读者的心中,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不灭的暖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