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在自媒体肆意喧嚣中的大众,似乎人人都能畅快拿起手中“麦克风”,倾泻热血沸腾与**澎湃。然而,往往愈义愤填膺,愈易陷入情绪旋涡,沉溺于“撕”与“怼”的粗暴言语快感,丧失了理性思考空间与判断力。在舆论场中,如何克制**与躁动,不与狂热共舞,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继续以他一贯的冷静、耐心,尝试向大众传递安静思考、致力和解的静能量。本书分为“锐评”“暖评”“热评”“专评”“新评”“舆评”“闲评”,仍旧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在此起彼伏、“热门不断”“反转新闻不断”的舆论氛围中,坚守理性的文字,力透纸背,刺破浮夸和虚假,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编辑、知名时事评论员。7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近年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教学,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给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做过媒介素养和舆论引导的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自 序 没有一拳可以击倒对方的论述
**辑 锐评
时事评论永远不能失去批评的基因,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社会丑恶现象,对腐败和滥权、无耻和缺德、肮脏和龌龊,必须毫不留情地批评,这种锐评所凝聚的正义自信,对一个社会而言,是比“鸡汤”*能抚慰人心的正能量。分享一个读者鼓励我的话:“看到你还在坚持批评,我就放心了。”
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
不要让新年献词的调门高过媒体报道的贡献 .
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无力
论法,你们法盲;论德,你们缺德;论情,你们冷血无情
警惕煽情网文,警惕眼里常含泪水
不要脸地编,不要脸地信,不要脸地蹭,不要脸地甩锅
“新闻易感人群”与“新闻无感人群”
关键少数保持理性,社会就不会太撕裂
为什么我*烦你说“总比什么好”
不知道离开你我会怎么样?不过我想试试
别矫情了,你为屌丝,除了努力奋斗你别无选择
强大的公民常识感守卫着正义底线
爱国须凝心聚力,而不是撕裂内耗
王利芬的“10 万+”猎物和自媒体达尔文主义
洗稿洗得理直气壮,周某的资本不只是不要脸
只追求让自己舒服的阅读,所以你毫无长进
第二辑 暖评
原先并没有想到,在我所有的评论中,读者*爱看的竟然是这些“暖评”。也许自媒体中涌动的负能量太多了,人们整天目睹着不公、阴暗和丑陋,需要温暖去疗伤。暖评不是唱赞歌,不是回避丑陋,不是把负面当正面,而是从常情常理常识中找到阳光,在人们陌生、麻木和无感之处觅得暖意。我想通过这些暖评告诉朋友们,批评中也能汲取到温柔和暖意。
马云也是暖男
不要用诗意美化苦难,那是咬牙活着的灵魂
那个写给外婆看的公众号让我泪流满面
亲爱的你谈起春运时不再是谈悲情
5毛钱红包凭什么让人觉得骄傲
做一个让人安静的平静讲理者
对那些不能理解的大善大爱保持敬意
朋友圈留几个总跟你较劲儿的人
你跟我一样欠服务员很多表扬
致敬霍金—我从小到大作文里必写的例子
一万个让别人体谅自己的理由
感谢在快时代慢下来精耕的工匠们
求求你别再把悲情和苦难当佳话
拿报道奉献给你,我们的宝贝
让学生想念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完胜所有演讲
没有人会嫉妒卡车敢死队的260万元
愿好人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向**个体悲痛的公益情怀致敬
牵着妈妈的手,像儿时妈妈牵你一样
中国运动员*幸福的事儿是遇到这届观众
就喜欢看你没把**当回事的逗比样子
不需要你做大英雄,只要你对得起你的饭碗
我们不能连为正义点赞的勇气都没有了
理解质疑声,珍惜被质疑淹没的温暖留言
会向民众道歉的警察*让人有安全感
“一个人的婚礼”错在宣传者
记者节,问一声“你还好吗”太沉重
无理由地信仰规则,即使守规则的人死了
理解医生辛苦,*要理解他们回天无力时的无奈
你知道医生为何那么怕媒体高调赞美吗
你负责貌美如花,一定有人在承担“丑”的代价
适应春节期间的种种不便,也是一种文明
有一种对赞美的拒**让人肃然起敬
第三辑 热评
热点此起彼伏,年度的记忆就是由这些热点组成。我从不刻意去追热点,也不会回避热点,在热点观察中保持一种独立的姿态,不盲从,不消费,不偏执,不汇入那庸俗的大合唱,做一个有正确“三观”的“理中客”,用评论给过去那些年留一份历史的底稿。
对不起,对疫苗事件我无话可说
李方老师你已从评论员堕落为“网红”
以维护柳岩之名将柳岩推上烤架
雷洋之死我为何没有*多的评论跟进
公正扭来扭去只能导致公正消失
哀悼吴建民,留住他睿智冷静的声音
不要让君子之辩成为网络*唱
*可怕的是吃人血的“舆论老虎”
老虎咬人事件归因中种种喷子逻辑
全民捉奸狂欢,正义凛然地造谣义愤填膺地信谣
谈女排精神怎么惹你了,你那冷艳的样子很狰狞
就喜欢看谌龙打一手好球又冷对媒体的样子
女排终于让奥运压过王宝强,这届所有**加起来都比不上女排
女排拼搏让中国军团有了精神**,**落后英国已变得无所谓
面对王宝强离婚,精英与大众的**决裂
用法律洁癖苛责王宝强的人们请圆润离开
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后急吼吼地求真相
罗一笑事件带来的应该是理性,而不是冷漠
他没那么恶,你真不必用笔如刀
为华中师大“请走范冰冰”点一百个赞
真的很同情孙俪这些舆论弱势群体
这届明星太能出轨,话题疲劳下只有段子手还兴趣盎然
第四辑 专评
身在这个新旧变换的媒体大变局时代,媒体转型成为焦点,身在传统媒体,如何看待媒体艰难的转型和媒体人的转身,是这一年我的核心关注点之一。保持专业定力,保持传统媒体人内容生产自信,不要在盲目转型中与新闻渐行渐远,是我一直努力坚守的。集体唱衰纸媒,我仍在坚守新闻。
宁去传统媒体哪怕先做校对,也比去新媒体当首席编辑好
把“名记者”往“网红”上培养,**是转型转晕了头
报考季再妄评各高校新闻系的气质
为什么要拉黑劝你别报新闻系的人
这些获奖的评论未必是我*满意的
媒体人不要盲目跟风转型
“郎咸平房事”刷新了自媒体的丑陋下限
跟王永治打个赌吧,你输了你辞职
我给湘大新闻学子讲新闻和评论
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自己能力不行
媒体转型别像《深圳晚报》透支自己的“脸”,营销超过实力必死无疑
教育的蓝翔化和新闻的民工化—答吕文蔚同学
新人跳来跳去*跳不成“名编”“名记者”
耸人听闻的“震撼了,出事了,紧急通知了,轰动全国了”
为《财新周刊》代言
我为报纸代言,白纸黑字的公信担当
新华社原本就是这个新华社
不必给“90后”“00后”读报的理由,报纸没必要迎合年轻人
第五辑 新评
如果说我的评论有什么独特的气质,除了客观理性外,另一个核心气质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喜欢从正常中看到反常,从反常中去发掘正常,在别人可能停止思考的地方再思考一步。评论需要给读者提供这种“*深一点”“眼前一亮”的附加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拒*偷懒,跳出思维舒适区。
崛起的女白领话语权
同情怜悯不能浇灭医生的愤怒
你*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的年轻人只是变得*会哭穷而已
别让语言贫乏到只剩下金句段子
不妨原谅王楠老公暴露自己曾经的幼稚愚蠢
没有对富人消费的想象和嫉妒,就没有社会进步
面对农妇杀子,任何单一归因都苍白无力
以打土豪心态逼捐,是很丢人的事
对女生可以理解的虚荣贪念与恐惧,不必用笔如刀
女大学生的被子和女性表达的物化困境
没有什么能挡得住真爱与自由
第六辑 舆评
热点就是舆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过去一些热点舆情中,我总结了一些舆情发酵、网络传播、舆论引导规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试图给舆情局中人们一点旁观者建议。
丽江的塌方式舆情,资源傲慢使其触犯了所有*低级的舆情禁忌
38元青岛大虾:漠视“黄金周新闻定律”引发的舆情灾难
去公关化的海底捞式回应,避免致命危机进一步恶化
**敦促部长们当**新闻发言人
永远别把“拒不回应”当舆情应对技巧
“东北网记者体验式采访雪乡”的词频和修辞分析
洪水与口水:南方洪灾中的八大舆情分析
从王宝强离婚舆情看新闻发布和引导技巧
舆情回应将告别“倒逼”模式,开启国务院“直逼”模式
信不信,这一次口水战郭德纲肯定输
有雄辩却无事实,郭德纲赢了口舌却输了舆论
甘肃农妇杀子案的官方通报不及格,“情绪稳定”不是人话
顶着骂声开微博的“局座”挺了不起
中国气象局难得好玩一回,我为何给它不及格
天津成为一座没新闻也要蹭新闻的城市
“乱开远光灯看灯1分钟”并无不妥,理解深圳交警的善意
第七辑 闲评
这一辑多是在《羊城晚报》的专栏文字,女人减肥、饭局态度、马桶思考、剩男剩女、社会历史、时政生活情爱,无所不聊。时政之外的生活趣味和日常发现,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解读,试图给读者分享自己灵光一闪的思考火花,并带来一点小趣味。
爱吃就让他吃吧
空姐的微笑
专注被热爱毁了
当一个女人说要减肥时,她在说什么
不三不四的饭局
不培养点儿“非职业兴趣”你真就白活了
有多假就有多热情
雾霾与套套
板蓝根时评家
称呼的混乱
烟鬼的神通
凡事一省略就变坏
你的多数问题都源于你太穷了
我们都装得很厉害的样子
剩男剩女多是宅男宅女
马桶上的无聊
让女生*烦的十大用语
少说“要听老师的话”
网络友谊说翻就翻
标签的奴隶
承认自己的偏见
你听过*假的一句话是什么
越是失败的领域越多专家
年龄的焦虑
撞鸡汤
教师是老板还是服务员?
暴力情境
享受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不必没话找话
交浅言深,你我都在刷着假朋友圈
附 录 TA评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或充满学术腔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表达非常清晰,甚至带有一丝哲学的思辨美感。他处理“对抗”这个主题的方式非常高级,不是剑拔弩张的冲突,而是通过构建一个更坚实、更具韧性的内在结构来抵御外部的冲击。这就像在暴风雨来临时,不与风浪搏斗,而是加固船身,稳住重心。书中对“情绪消费”现象的剖析,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人热衷于快速站队、即时表达的痛点。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建设性讨论,需要的是耐心、是倾听,是愿意承认自己可能有误解的谦逊。这种对“慢思考”的推崇,在当下这个追求“快反应”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多了一层保护色,不再轻易被表面的声浪所迷惑,而是更关注事物深层的逻辑与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听起来就很有力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近读完后,感觉它像是一剂清醒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度分化的时代。作者显然对当下中国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没有采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式的分析,将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狂热论调层层剥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静能量”这个概念的阐释,这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更像是一种有意识的、内敛的思辨力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在那些不那么喧嚣的角落里。书中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梳理,尤其那些被情绪裹挟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降温”视角。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被卷入讨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而这本书似乎就是那个立足点,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和批判性的思维,不轻易被任何一种极端的“热情”所裹挟。这种深度的思辨,让我对很多曾经坚信不疑的观点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才是好书的价值所在。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有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严谨和克制。他似乎对当代社会某些“过度自信”的情绪有着一种天然的警惕。整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不是那种零散的杂文集,而是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思维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引出新的反思。书中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描述,比如“群体性失忆”和“标签化思维”的盛行,我深有共鸣。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最省力的办法就是套用一个标签,然后站在标签的后面大声疾呼,但这种行为的代价是失去了对复杂性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重新面对复杂性,去正视那些不那么“悦耳”或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声音。作者处理材料的方式非常扎实,数据和案例的运用恰到好处,没有沦为空洞的说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区分“真切关怀”与“表演式愤怒”的段落,这种洞察力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关乎个体精神的独立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就像在迷雾弥漫的海面上航行时,突然被一束稳定而持久的灯光照亮。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拍案叫绝、热血沸腾的作品,它的力量是缓慢渗透、逐渐显影的。我发现自己读得并不快,因为需要频繁地停下来,回味作者构建的那个逻辑链条。作者非常善于捕捉时代情绪的微妙变化,那些潜藏在日常话语之下的焦虑与躁动,他都能精准地捕获并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并非为了批判或指责,更像是一种“治疗”——试图用理性的光芒去驱散那些由不安全感滋生的“狂热”。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于媒介环境变迁下,个体如何重建认知边界的探讨。在这个碎片化信息主导的时代,如何保持心智的完整性和思想的连贯性,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有力的工具,让我们学会对抗那些试图将我们的思想“模具化”的外部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张力,它既是深刻的社会评论,又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精神丰饶的行动指南。作者的文字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沉静而坚定的韵律,仿佛在告诉你:“不必急躁,真相自有其抵达的方式。”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承担,他没有回避尖锐的问题,但处理方式极其审慎,总是在批判之后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回旋余地。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避免陷入历史的循环”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常常高呼口号,却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往往蕴含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被遗忘的经验之中。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世界的疲惫与迷失,但它提供的解药,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坚韧不拔的理性自信。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阅读体验,它让你在感到被挑战的同时,又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