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是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作,也是战后引证率*高的四部政治学著作之一,获奖无数。 本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公地治理之反思、研究公共池塘资源情境中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方法、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分析、制度变迁分析、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等。
为什么瑞士和日本的山林公地能维持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稳定, 而土耳其的近海渔场却屡屡因过度捕捞而发生冲突? 为什么菲律宾桑赫拉的农民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共灌溉系统,而美国 加州政府却迟迟无法解决地下水的过度使用问题? 面对哈丁的“公地悲剧”,一些人建议由“**”对*大多数自然资源 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另一些入则建议把这些自然资源私有化就能 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是:无论**还是市场,都未能成功 地解决“公地悲剧”;反而是许多地方和社群中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 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
那么,对于一个地方和社群中互相依赖的公民而言,如何才能实现真正 有效的自我组织和治理,从而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 主义行为**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对此,《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通过对各种成败 案例的实证考察,**系统地总结了人们用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理论 模型,并从博奔的角度探索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由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编著。
暂无
导言
第一章 公地治理之反思
三种有影响的模型
模型的隐喻性用法
当前的政策方案
挑战
第二章 研究公共池塘资源情境中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方法
公共池塘资源的情境
相互依存、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
三个难题:供给、承诺和监督
调查框架
现实场景的制度研究
第三章 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分析
高山草场和森林的社群保有权
韦尔塔的灌溉制度
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
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自治理制度的相似处
第四章 制度变迁分析
抽水竞赛
诉讼博弈
企业家博弈
多中心的公共企业博弈
制度供给分析
第五章 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性分析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土耳其近海渔场
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加利福尼亚地下水流域
斯里兰卡渔场
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程
新斯科舍近海渔场的脆弱性
来自本研究案例比较的教训
第六章 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
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
制度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
参考书目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结构议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微观的互动场景。与其堆砌抽象的理论,作者更愿意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冲突案例来阐释其核心观点。阅读过程就像是观看一出精心编排的社会戏剧,每一个角色——无论是看似弱小的个体,还是掌握资源的权威机构——都在其自身的利益驱动下行动,而最终的“结果”不过是这些无数次微小博弈的累积效应。我发现,作者对于历史情境的把握非常到位,他清楚地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塑形、被侵蚀,又在必要时被重塑。这种动态的、演化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制度是永恒不变的”的僵硬认知。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稳固的社会安排,都只是在特定约束下达成的脆弱平衡,时刻需要警惕那些潜藏的“搭便车者”或“系统性失效”的风险。对于希望理解社会运转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难得的工具箱。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思维定势的佳作。它并没有提供一个“万灵药”式的简单答案,而是致力于揭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源性。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他避免使用那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如“好人与坏人”、“政府与市场”),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机制本身的设计缺陷上。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公地悲剧”的变体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不仅关注物质资源的分配,更拓展到了信息流、注意力分配乃至公共信任的维护上。书中的语言风格带有某种古典的沉稳,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使得即便是最令人沮丧的社会失灵案例,在作者的梳理下,也显得井然有序,令人信服。它要求读者放弃寻求英雄式人物来拯救局面的幻想,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枯燥但至关重要的规则设计与执行细节,从中体味出深层的治理智慧。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我原本预期会是一本充斥着晦涩术语和复杂模型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和代入性。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些最棘手、最考验人性的资源分配现场。文本中对人性中自利与合作之间的微妙张力的刻画,尤为精妙。与其说作者在批判某种体制的缺陷,不如说他是在描摹人类在面对稀缺性时的本能反应,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秩序的艰难历程。书中的论述层次分明,即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概念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那种“去道德化”的分析方式,它不预设立场指责某一方的“邪恶”,而是客观地去解析,在特定结构性约束下,不同参与者做出当前选择的理性基础。这种冷静的剖析,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对眼前的社会现象保持一种审慎而充满好奇的审视态度。
评分好的,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不提及原书内容的五段图书评价: 这部作品在探讨社会协作的本质方面,提供了一种既深刻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作者似乎对人类群体行为的底层逻辑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将那些看似随机、混乱的集体行动,解构成了一系列可以被理解的模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规则的演化”这一主题的捕捉,它不同于那种僵硬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而是更贴近真实世界中,人们如何在互动、博弈与妥协中,逐步形成稳定且有效的行为边界。书中对“公共领域”的界定非常开阔,它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或社区,而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需要共同维护的资源与空间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参与过的那些集体决策或冲突,并惊讶地发现,那些过去无法名状的困境,似乎都有了可以被追踪的源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管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共同生活”的生存手册,其论证的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并重,读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将这些洞见应用到现实的诸多场景中去。
评分读罢全书,我感到了一种知识上的充实感,这绝非仅仅是吸收了新的信息,更像是获得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分析那些传统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难以触及的灰色地带。特别是对“信息不对称”和“监测成本”在集体决策中扮演角色的分析,深刻揭示了透明度为何如此难以实现。书中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机械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逐步拆解开来,让读者得以窥见内部的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这种分析的深度,使得我对很多国际治理困境、地方社区的衰落,乃至网络社群的治理难题,都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长期价值的著作,它所倡导的理性、审慎和对制度细节的关注,是任何试图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有效协作的人都应铭记的宝贵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