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義、王祖強、瀋傳寶主編的《從一大到***(中國共産黨全國代錶大會史1921-2017)》對中國共産黨**次至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進行瞭提綱挈領式的生動描述。在六大至十八大各章正文後麵,附錄瞭本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的簡要介紹,反映大會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便於讀者把握有關的曆史綫索和發展脈絡。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注意突齣政治性和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力求使它成為一部帶有研究色彩的通俗性黨史讀物,適閤各級領導乾部、廣大黨員群眾以及大中學生閱讀和收藏。
本書以黨的曆次代錶大會為主題,以黨的曆史發展脈絡為主綫,以黨代會重大決策(包括理論創新、政策走嚮、機構變遷和《黨章》修改等)為重點,對黨的一大以後的曆屆代錶大會進行瞭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有詳有略的記述,特彆是對黨的六大以後曆屆中央委員會各次全會作瞭簡要介紹,較好地展示瞭中國共産黨96年來鮮明、獨特的曆史發展畫捲。同時,書稿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唱響瞭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鏇律,充分體現瞭用黨的曆史激勵人、教育人、啓迪人和警示人的總要求,使黨史研究成果*好地服務於學習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綫、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服務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和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服務於學習型黨組織的建設,起到瞭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顧 問: 龍新民,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百事拾零》《感悟宣傳》。
馮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主要著作有《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行走於教育與哲學教育之間——馮俊教育講演錄》等。
主 編: 張士義: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兼任全國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教材委曆史審查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中國共産黨曆史、理論和黨的建設以及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研究。發錶論文一百餘篇,齣版著譯作七部。先後在中國浦東乾部學院支教,到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赴德國考察政黨製度和運作方式。
王祖強: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當代浙江研究所所長、浙江省當代史學會會長,副研究員。從1987年起從事黨史工作,參加《中國共産黨浙江曆史》(第二捲)、《共和國命運的抉擇與思考——毛澤東在浙江的785個日日夜夜》等黨史著作撰寫,主編《紅船揚帆遠航——中國共産黨在浙江90年紀事》等黨史讀物,發錶黨史文章數十篇。
瀋傳寶: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法學碩士。現任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研究,參加瞭《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捲,以及多個馬工程、**社科基金項目。
中共一大: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産黨”
一、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工人運動的興起
二、上海召開,嘉興閉幕
三、中國共産黨的**個綱領誕生
四、中國革命的麵目煥然一新
中共二大:中國革命須分“兩步走”
一、中國的外患與內憂
二、尋找中國革命的現實道路
三、製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部章程
四、圓滿完成黨的創建工作
中共三大:實行國共兩黨閤作
一、從“黨外閤作”設想到“黨內閤作”策略
二、在激烈辯論中統一思想
三、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四、國共閤作步伐加快
中共四大:站在國民革命之**地位
一、國共閤作的進展和總結
二、為大革命作準備的動員會
三、重新審定中國革命的政策和策略
四、拉開瞭中國大革命的序幕
中共五大:挽救危局的努力
一、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
二、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
三、要爭奪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四、影響深遠的決策
中共六大:迴答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一、革命低潮時的深刻反省
二、中國革命嚮何處去
三、黨的總路綫是爭取群眾
四、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基礎
附錄1:六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附錄2:中國共産黨全國代錶會議(1937 年5 月)
中共七大: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
一、延安整風奠定基礎
二、五十天會期創下黨代會**
三、將毛澤東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
四、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極其重要的一次代錶大會
附錄:七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八大: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一、“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
二、籌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曆史盛會
三、對**主要矛盾和任務的新認識和新決策
四、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全麵展開
附錄1:八大二次會議
附錄2:八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九大:“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一、**反修與**防修
二、被個人崇拜氣氛所籠罩的會議
三、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四、“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閤法化
附錄:九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大: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
一、“接班人”叛逃以後
二、特殊形勢下提前召開的黨代會
三、“鞏固和發展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四、黨內兩條路綫的鬥爭將長期存在
附錄:十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一大:曆史轉摺的前奏
一、“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何去何從
二、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結束
三、“抓綱治國,繼續革命”
四、在徘徊中前進
附錄: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曆史性的轉變
二、“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三、實現工農業的年總産值“翻兩番”
四、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
附錄1: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附錄2:全國代錶會議(1985 年9 月)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綫
一、改革開放全麵展開
二、以“加快和深化改革”為主題的大會
三、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
四、爭取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
附錄:十三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一、鄧小平發錶“南方談話”
二、“講得不錯,我要為這個報告鼓掌”
三、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
四、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附錄:十四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五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嚮21 世紀
一、麵嚮21 世紀的中國共産黨
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四、黨內新一輪的思想解放
附錄: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六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一、總體小康的實現
二、全麵貫徹“三個代錶”重要思想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
四、開啓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徵程
附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一、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新特徵
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附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十八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
二、高舉旗幟、繼往開來、團結奮進的大會
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要求
四、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附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曆次全會簡介
中共***: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旗幟、團結奮進的大會
三、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時間長廊,讓我們能夠站在高處俯瞰中國近百年來的自我革新與探索曆程。我特彆欣賞其中對那些關鍵理論成果形成過程的剖析,那往往是全書最精華的部分。作者似乎很擅長描繪那種“撥雲見日”的瞬間,即在睏境和迷茫中,思想是如何實現突破,為下一步的發展指明方嚮的。這種對“思想史”的重視,讓這本書區彆於一般的政治史記述。我個人期望它能在細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些關鍵人物在決策過程中的內心掙紮與妥協,因為正是這些“人”的活動,構成瞭曆史的肌理。如果能把那些理論的誕生,寫得像一部引人入勝的傳記,那就太成功瞭。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側重“大會史”的書籍通常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擔心它會變成一堆官方文件和決議的堆砌,讀起來就像在啃乾麵包。然而,這本書在處理資料的引述上,似乎找到瞭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它沒有沉溺於過多的引文,而是將那些核心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流暢的敘事之中。我特彆喜歡它在闡述不同時期路綫調整時,那種邏輯推演的清晰度。就像是看一場精妙的棋局,每一步棋的走齣,背後都有深思熟慮的布局和對全局的掌控。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一些我原本以為已經“定論”的曆史事件,發現其中隱藏的更多細微之處。這種引導讀者進行二次思考的能力,是判斷一部曆史著作價值高低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麵那種帶著點曆史厚重感的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內容的嚴肅性。我當時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很適閤放在書架上,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坐標。雖然我還沒能完全細緻地讀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導言部分,就能體會到作者在梳理這段漫長曆史時所付齣的心血。特彆是對那些關鍵節點事件的梳理,似乎都帶著一種近乎於考古的嚴謹。我個人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裏,黨內思想的演變過程特彆感興趣,這本書的架構似乎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幫助我理解那些復雜的理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影響瞭國傢的走嚮。那種從宏觀戰略到具體決策的過渡,如果能處理得當,無疑會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者,緩緩道齣那些塵封的往事,而不是枯燥的年代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篇幅著實不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倒不是說內容有多麼晦澀難懂,而是那種曆史的重量感。我比較欣賞它在敘事上所展現齣的一種剋製與平衡。它似乎努力地在保持客觀性的前提下,去呈現不同曆史階段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種“蓋棺定論”式的寫作,但從這本書的整體調性來看,它似乎更傾嚮於提供一個平颱,讓曆史事件自己發聲,而不是強行灌輸某種單一的解讀。我留意到書中對幾次重要會議的背景分析,那真是把當時的內外部環境都描摹得淋灕盡緻,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決策者們在十字路口徘徊時的那種壓力與掙紮。這種深入骨髓的現場感,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它使得那些教科書上的名詞解釋,瞬間鮮活瞭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為長時間閱讀量身定做的,這一點必須點贊。在閱讀如此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時,視覺疲勞是最大的敵人。這本的紙張質感和字號搭配得恰到好處,讓人願意沉下心來,慢慢品味那些年代的變遷。我特彆關注它對於特定曆史時期內,思想文化領域與政治運動如何交織影響的描述。那種將“上層建築”的變動與“社會肌理”的細微顫動聯係起來的筆法,非常具有洞察力。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發生”,以及“它對普通人的生活帶來瞭怎樣的實質性改變”。如果能持續保持這種兼具宏大敘事與微觀洞察的視角,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黨史記錄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