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义、王祖强、沈传宝主编的《从一大到***(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1921-2017)》对中国共产党**次至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生动描述。在六大至十八大各章正文后面,附录了本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的简要介绍,反映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便于读者把握有关的历史线索和发展脉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力求使它成为一部带有研究色彩的通俗性党史读物,适合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群众以及大中学生阅读和收藏。
本书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主题,以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党代会重大决策(包括理论创新、政策走向、机构变迁和《党章》修改等)为重点,对党的一大以后的历届代表大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有详有略的记述,特别是对党的六大以后历届中央委员会各次全会作了简要介绍,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6年来鲜明、独特的历史发展画卷。同时,书稿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充分体现了用党的历史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和警示人的总要求,使党史研究成果*好地服务于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服务于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起到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顾 问: 龙新民,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百事拾零》《感悟宣传》。
冯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行走于教育与哲学教育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等。
主 编: 张士义: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兼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教材委历史审查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理论和党的建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著译作七部。先后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支教,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赴德国考察政党制度和运作方式。
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当代浙江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当代史学会会长,副研究员。从1987年起从事党史工作,参加《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第二卷)、《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等党史著作撰写,主编《红船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在浙江90年纪事》等党史读物,发表党史文章数十篇。
沈传宝: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法学硕士。现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以及多个马工程、**社科基金项目。
中共一大: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上海召开,嘉兴闭幕
三、中国共产党的**个纲领诞生
四、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
一、中国的外患与内忧
二、寻找中国革命的现实道路
三、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部章程
四、圆满完成党的创建工作
中共三大:实行国共两党合作
一、从“党外合作”设想到“党内合作”策略
二、在激烈辩论中统一思想
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四、国共合作步伐加快
中共四大:站在国民革命之**地位
一、国共合作的进展和总结
二、为大革命作准备的动员会
三、重新审定中国革命的政策和策略
四、拉开了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中共五大:挽救危局的努力
一、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二、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
三、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四、影响深远的决策
中共六大:回答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革命低潮时的深刻反省
二、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三、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四、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基础
附录1:六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附录2: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37 年5 月)
中共七大: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延安整风奠定基础
二、五十天会期创下党代会**
三、将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
四、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附录:七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二、筹划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盛会
三、对**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新认识和新决策
四、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附录1:八大二次会议
附录2:八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九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一、**反修与**防修
二、被个人崇拜气氛所笼罩的会议
三、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附录:九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
一、“接班人”叛逃以后
二、特殊形势下提前召开的党代会
三、“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四、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附录:十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一大:历史转折的前奏
一、“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何去何从
二、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三、“抓纲治国,继续革命”
四、在徘徊中前进
附录: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历史性的转变
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实现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
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附录1: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附录2:全国代表会议(1985 年9 月)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二、以“加快和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大会
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四、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附录: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二、“讲得不错,我要为这个报告鼓掌”
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附录: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五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 世纪
一、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四、党内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附录: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小康的实现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四、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
附录: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特征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附录: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二、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附录: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会简介
中共***: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
三、确立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不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倒不是说内容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我比较欣赏它在叙事上所展现出的一种克制与平衡。它似乎努力地在保持客观性的前提下,去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盖棺定论”式的写作,但从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提供一个平台,让历史事件自己发声,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解读。我留意到书中对几次重要会议的背景分析,那真是把当时的内外部环境都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决策者们在十字路口徘徊时的那种压力与挣扎。这种深入骨髓的现场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使得那些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瞬间鲜活了起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长廊,让我们能够站在高处俯瞰中国近百年来的自我革新与探索历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那些关键理论成果形成过程的剖析,那往往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作者似乎很擅长描绘那种“拨云见日”的瞬间,即在困境和迷茫中,思想是如何实现突破,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的。这种对“思想史”的重视,让这本书区别于一般的政治史记述。我个人期望它能在细节上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些关键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与妥协,因为正是这些“人”的活动,构成了历史的肌理。如果能把那些理论的诞生,写得像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那就太成功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带着点历史厚重感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严肃性。我当时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很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坐标。虽然我还没能完全细致地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导言部分,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梳理这段漫长历史时所付出的心血。特别是对那些关键节点事件的梳理,似乎都带着一种近乎于考古的严谨。我个人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党内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架构似乎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并影响了国家的走向。那种从宏观战略到具体决策的过渡,如果能处理得当,无疑会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者,缓缓道出那些尘封的往事,而不是枯燥的年代记录。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侧重“大会史”的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担心它会变成一堆官方文件和决议的堆砌,读起来就像在啃干面包。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资料的引述上,似乎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它没有沉溺于过多的引文,而是将那些核心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不同时期路线调整时,那种逻辑推演的清晰度。就像是看一场精妙的棋局,每一步棋的走出,背后都有深思熟虑的布局和对全局的掌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我原本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发现其中隐藏的更多细微之处。这种引导读者进行二次思考的能力,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高低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长时间阅读量身定做的,这一点必须点赞。在阅读如此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时,视觉疲劳是最大的敌人。这本的纸张质感和字号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那些年代的变迁。我特别关注它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内,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运动如何交织影响的描述。那种将“上层建筑”的变动与“社会肌理”的细微颤动联系起来的笔法,非常具有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以及“它对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实质性改变”。如果能持续保持这种兼具宏大叙事与微观洞察的视角,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党史记录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