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附草案说明)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4元
ISBN:978-7-5197-2161-9
内容简介: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27日下午高票表决通过人民陪审员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力量,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直接形式,也是人民法院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的有力保证。
人民陪审员法明确,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
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三人合议庭审判案件,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人民陪审员参加七人合议庭审判案件,对事实认定,独立发表意见,并与法官共同表决;对法律适用,可以发表意见,但不参加表决。
人民陪审员主要是随机抽选产生。同时,为了满足审判活动需要,也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但人数不得超过名额数五分之一。法律将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规定为“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要求为年满28周岁。此外,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同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受过刑事处罚的;被开除公职的;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因受惩戒被免除人民陪审员职务的;其他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可能影响司法公信的。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同类法律单行本。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人民陪审员法》的条文本身,更难能可贵的是附带的“草案说明”部分。这份说明,简直是理解立法精神的金钥匙。通过阅读草案说明,我能够清晰地追溯到每一项条款产生的背景、各方博弈的焦点,以及最终确定的立法意图。这对于理解法律的“活的灵魂”至关重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机械理解上。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陪审员选任程序和权利保障那几章的对比分析,草案阶段的某些提议和最终定稿的差异,揭示了社会实践对法律文本的修正过程,这对于法学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这种“立法脉络”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让它从一本普通的法规汇编,升级为一部带有研究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的亮点。它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理论大部头,而是可以直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的“口袋伙伴”。无论是律所的案头工作,还是法院、检察院的日常参照,这本书的定位都非常精准——即提供最直接、最权威的法律依据。我个人在准备一个涉及陪审员资格审查的案例时,正是依靠书中草案说明中对“适格性”的阐述,找到了突破口。它的价值在于“准确”和“聚焦”,没有被不相关的历史沿革或者冗余的法理探讨所拖累,而是直击核心立法文本。这种简洁高效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律工具书的最高标准:让使用者能够最快速度、最少认知负担地找到所需信息。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办事”之书,而非“空谈”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策略和发行渠道管理,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知识普及的重视。在如今许多专业书籍动辄价格不菲的情况下,法律出版社能以如此合理的价格推出这份重要的法律文本,无疑是降低了普通民众和基层法律工作者获取权威法律信息的门槛。我是在一个相对快速的周期内收到的,这说明出版社在物流和库存管理上也做得相当出色,确保了法律文件的时效性能够得到保障。在我看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理解和应用,而能否便捷、经济地获取到最准确的文本,是应用的前提。这本书在“可及性”这一维度上,做得非常成功,它让专业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成为了公共领域的标准配置。这种对普及工作的投入,比单纯的书本内容本身,更让我对法律出版社产生一种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司法改革的非法律专业人士,我发现这本书对于公众理解司法民主化进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它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堆砌,即便是在解释复杂的程序性条款时,也保持了相对清晰的逻辑链条。我特意对比了不同版本的法律文本阅读习惯,这本书在注释和引述上的克制,反而让主体法条显得更加突出和清晰。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虽然它是一本“现货”出版物,但其对时效性的把握非常精准,它所呈现的法律状态是那个时间节点上最权威、最准确的版本,这对于需要即时引用的场合至关重要。它就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国司法体系在引入公民参与方面所做的最新尝试和制度设计。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陪审制度改革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提供了足够的坚实基础,让人能够放心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的排版,透露着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清晰地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微有些粗粝但又非常结实的触感,让人觉得它确实是一本可以长期保存的法律文本。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体清晰锐利,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法条,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边距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给有需要的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批注空间,这对于法律从业者或者深入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尤其要提的是,法律出版社一贯的严谨性在这本书的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标点符号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体现了国家级出版社应有的专业水准。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无论是放在公文包里携带,还是放在书架上陈列,都显得非常合适,兼顾了便携性与阅读的舒适度。这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具书,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倍感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