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展,浙江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重点学科——浙江大学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癌症早诊早治专家组副组长。从事肿瘤防治工作近30年,长期钻研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等部位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什么是肿瘤?
1.有肿块就是肿瘤吗?
2.肿瘤细胞的本质是什么?
3.“肿瘤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认识对吗?
4.什么叫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5.什么叫肿瘤抗原与单克隆抗体?
6.良性肿瘤中,有没有对人有严重危害的?
7.良性肿瘤能否转变为恶性肿瘤?
8.癌症的转移究竟是怎么回事?
9.癌和肉瘤都是恶性肿瘤,那么该如何区分?
10.癌前病变是否就是癌?
11.恶性肿瘤如何分类、分级和分期?
第二章 为什么会得癌症。癌症是如何发生的?
1.**人类癌症发病情况如何?
2.我国癌症(流行)发病怎样?
3.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有哪些?
4.我国常见癌症的发病趋势如何?
5.浙江人*容易得哪些癌症?
6.癌症给我们造成哪些危害?
7.哪些化学物质在与人直接接触后可致癌?
8.我们需要提防哪些间接致癌物质?
9.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植物致癌物质?
10.需要加强职业防护的职业性致癌物质有哪些?
11.霉菌毒素是自然产生的致癌物质吗?
12.射频和微波辐射能否致癌?
13.吸烟与哪几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14.哪些不良生活习惯易引起癌症?
15.为什么饮食、营养与癌症有关?
16.哪些食物有致癌作用?
17.防癌的饮食和营养措施有哪些?
18.哪些不良环境因素易引起癌症?
19.人为什么会发生癌症?致癌因素有哪些?
20.癌症发病有无精神因素存在?
21.癌症会不会传染?
22.为何在同一致癌因素作用下,有的人患癌症,有的人则不患癌症?
23.青年人会得癌症吗?
24.什么是5年健在率和5年生存率?
第三章 怎样发现癌症?
1.什么叫癌症普查?
2.怎样进行癌症普查?
3.为什么要进行癌症登记?
4.癌症早期有哪些信号?
5.什么叫“三早”?为什么对癌症特别要求“三早”?
6.怎样才能达到“三早”?
7.儿童也会得癌症吗?
8.儿童癌症有什么特点?
9.为什么要检查儿童腹部有无肿块?
10.老年人患了癌症该怎么办?
第四章 癌症如何诊断?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的阐述深度。在过去,我们对癌症治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刀切”的刻板印象上,认为对所有人都适用同一种标准流程。但作者非常清晰地描绘了现代癌症治疗是如何转向关注个体基因图谱、肿瘤微环境乃至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精细化管理。书中对分子诊断、伴随诊断的介绍,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最匹配的靶点药物,这些内容展现了医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和未来方向。它让我意识到,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是为自己乃至家人争取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足以让任何一个心系健康的读者,在面对医生、理解诊断报告、参与治疗决策时,都能变得更加有底气和专业,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纸张的质感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深入研读的医学科普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此外,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流程图设计得简洁明了,它们有效地将复杂的疾病发展路径、诊断流程或治疗方案可视化,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过去阅读其他科普读物时,常常因为图文解释不够同步而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里,图表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作为文字内容的完美补充,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可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力量感,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希望。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的,初衷是想更全面地了解癌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毕竟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我原本对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抱持着一丝保留,担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地亲切和易懂。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消化的语言,这一点真的非常值得称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它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对话,引导着你一步步深入理解这个我们既恐惧又必须正视的健康议题。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态度,读完第一部分,我对癌症的认知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那种茫然无措的感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与重塑。我们都知道,面对“癌症”二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和无力感,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这本书却有力地挑战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消极观念。它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临床案例来佐证一个核心观点:很多癌症是可以被有效预防的,即便是已经发生,通过科学、及时的干预,也存在着极大的康复和长期生存的可能性。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积极信念,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时常被负面新闻裹挟的普通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患者心路历程的侧写,它们没有刻意煽情,却真实地展现了与疾病抗争中的坚韧与智慧,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不仅是武器,更是战胜恐惧的强大盾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非常流畅的叙事逻辑,让阅读体验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进行探索。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不同阶段的癌症信息时的侧重点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谈及预防措施时,它深入剖析了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微妙联系,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生活指南,而非空泛的口号。接着,在进入到治疗方案的讨论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罗列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手段,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前沿技术的原理及其适用性,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递进式结构,使得读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时,能够保持持续的思考和探索欲。它成功地平衡了专业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每一次翻页都带着对新知识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