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中国钟表
清宫造办处制造
1.紫檀木亭式时刻更钟
2.紫檀重檐楼阁式更钟
3.黑漆彩绘楼阁式群仙祝寿钟
4.黑漆描金楼式钟
5.重檐楼阁式转八仙钟
6.双童托柜表
7.铜镀金迎手钟
8.铜镀金冠架钟
9.金漆楼阁式钟
10.时辰醒钟
11.铜镀金八仙水法转花钟
12.木制泥金鸟笼式表
13.红木座双面钟
14.自开花献桃荷花缸钟
15.木质塔式转八仙乐钟
16.木楼嵌铜花钟
17.紫檀插屏钟
18.掮扇机器人钟
19.元延祜三年漏壶
20.紫檀木雕楼式自呜钟
21.交泰殿铜壶滴漏
22.太和殿日晷
广州制造
23.铜镀金嵌珐琅开花仙人钟
24.铜镀金嵌黄珐琅四面钟
25.铜镀金亭式跑鸭转人钟
26.铜镀金亭式人打钟
27.铜镀金楼式献寿钟
28.铜镀金嵌珐琅三人献寿钟
29.铜镀金嵌珐琅葫芦式钟
30.铜镀金葫芦顶楼式钟
31.铜镀金珐琅楼渔樵耕读钟
32.珐琅亭式三猿献宝乐钟
33.铜镀金容镜钟
34.铜镀金仙猿献桃乐钟
35.铜镀金嵌珐琅鹿驮钟
36.铜镀金嵌珐琅龙吐水法钟
37.铜镀金珐琅翻伞座钟
38.铜镀金自开门五了夺莲钟
39.铜镀金珐琅花盆式钟
40.铜镀金转水法太平有象钟
41.群仙祝寿插屏钟
42.紫檀嵌螺钿群仙祝寿钟
43.铜镀金珐琅升降塔式钟
44.铜镀金珐琅葫芦式钟
45.铜镀金嵌料石花镜嵌表
46.铜镀金嵌珐琅楼式万寿无疆钟
47.铜镀金嵌珐琅飞人献福寿钟
苏州制造
48.铜镀金鸟音亭式钟
49.铜镀金自开门变戏法钟
50.紫檀木北极恒星图时辰节气钟
二、欧洲钟表
英国钟表
51.铜镀金狮驮嵌螺钿方花盆表
52.铜镀金四狮驮水法乐钟
53.铜镀金立牛长方座钟
54.铜镀金四方形鸟笼表
55.铜镀金犀牛驮容镜规矩箱表
56.铜镀金嵌玛瑙转花表
57.铜镀金镶玛瑙双童方座表
58.木楼嵌铜花木哨乐钟
59.红木楼式带日历两套钟
60.铜镀金假山跑鸭水法钟
61.铜镀金花盆式嵌料石花表
62.狮驮木楼三角形音乐钟
63.铜镀金自开门转人转柱乐钟
64.铜镀金写字人钟
65.铜镀金葡萄架铜人举表
66.铜镀金嵌珐琅转花鸟音水法钟
67.铜镀金牌楼式孑1雀开屏钟
68.铜镀金羊驮钟
69.铜镀金嵌珐琅画怀表
70.铜镀金四马驮亭式平放钟盘钟
71.铜镀金牌楼式舞人音乐钟
72.铜镀金人戏狮象驮钟
73.铜镀金玻璃柱音乐镜表
74.铜镀金四羊驮两人举表
75.铜镀金镂花珐琅套音乐怀表
76.玳瑁楼嵌铜饰日历钟
77.铜镀金反光镜滚球钟
78.铜镀金四羊驮塔式转花钟
79.铜镀金象驮水法塔乐钟
80.铜镀金转花水法乐钟
81.铜镀金珐琅壁瓶式表
82.玳瑁楼式跑船跑人时乐钟
83.黑漆木楼嵌铜饰大座钟
84.铜镀金亭式料石地球钟
85.铜镀金镶料石圈口明机芯怀表
86.铜镀金少年牵羊钟
87.木楼嵌铜饰跑船水法钟
88.铜镀金楼式规矩箱四面钟
89.铜镀金镶珠石杯式表
90.铜镀金象拉战车乐钟
91.铜镀金象驮琵琶摆钟
92.铜镀金人奏乐容镜钟
93.铜镀金转人升降塔钟
94.铜镀金转花翻伞钟
95.铜镀金水法连机动大座钟
96.铜镀金花瓶式顶转花钟
97.铜镀金转花钟
98.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
99.铜镀金三人打乐钟
100.铜镀金乐箱鹧鸪钟
101.铜镀金亭式滚球转鸭水法钟
102.铜镀金水法转人骆驼驮钟
103.铜镀金四马驮转花转人水法钟
104.铜镀金转花人打钟
105.木壳铁板机器钟
106.铜镀金饰玛瑙望远镜表
107.银镂空花卉跑人风琴钟
108.铜镀金架挂钟
109.铜镀金嵌珐琅片钟
110.红木楼式嵌铜饰三套钟
111.铜镀金变花水法翼兽驮钟
112.铜镀金自开门人打钟
113.玳瑁楼嵌铜饰乐钟
114.铜镀金珐琅镶钻石壳怀表(正、反面)
115.铜镀金转水法三面人打钟
116.铜镀金珐琅听萧图壳怀表(正、反面)
117.铜镀金嵌珐琅画镶珠怀表(正、反面)
118.铜镀金铜色表盘怀表
119.铜镀金镶料石花如意嵌表
120.铜镀金镶料石口马鞍表
法国钟表
121.铜镀金亭式钟
122.铜镀金珐琅座钟
123.铜镀金女神举球钟
124.铜镀金嵌珐琅圆亭式座钟
125.铜轮船式表
126.铜火车头式表
127.铜锅炉式表
128.鹦鹉钟
129.掐丝珐琅八音表
130.铜镀金滚球压力钟
131.铜镀金鸟音座钟
132.铜镀金蓝瓷花瓶式钟
133.铜镀金滚钟
134.铜镀金镶料石花把镜表
135.气球载人钟
136.铜镀金饰彩绘蓝瓷瓶钟
瑞士钟表
137.金嵌钻石蝉形别针表
138.黑漆描金楼式钟
139.铜镀金镶珠口边珐琅花卉怀表
140.铜镀金珐琅六柱亭式钟
141.铜镀金石座亭式水法表
142.金珐琅镶珠怀表
143.珐琅镶珠蕃莲花怀表
144.铜镀金珐琅珠口怀表
145.金珐琅镶钻石石榴形别针表
146.铜镀金掐丝珐琅镶珠锁形表
147.铜镀金座珐琅双耳瓶嵌表
其它国家的钟表
148.铜风车钟(亨德利)
149.小金表(亨德利)
150.铜镀金鸟音座钟(亨德利)
151.铜镀金四明钟(美国)
152.铜镀金嵌假钻石表(美国)
153.铜镀金转水法人物马驮钟(意大利)
154.铜镀金双狗座钟(日本)
内容提要
《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觉得,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个朝代的文化,就必须关注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工艺品。《清宫钟表集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清朝,特别是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宫廷钟表正是这个时期工艺集大成者。这本书让我看到,当时的钟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工具,它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那些精美的雕刻,华丽的装饰,无不体现着皇家的尊贵与奢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钟表的梳理,从早期的欧洲引进,到后来的本土化改造,再到与中国传统工艺的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钟表。书中对每一件展品的材质、工艺、以及可能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这对于研究清朝宫廷的审美取向、工艺水平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细节清晰,色彩饱满,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上的故宫琉璃瓦和钟表元素的结合,就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珍贵与庄重。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是一名对西方古典机械工艺情有独钟的爱好者,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辉煌成就。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欧洲钟表传入中国后,如何被改造和融合的介绍。那些原本纯粹的欧洲风格钟表,经过中国工匠的巧手,被赋予了龙纹、祥云、花鸟等中国传统纹饰,甚至加入了京剧表演、杂耍等中国特色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式钟表”。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书中对每一件展品的细节描述都非常到位,从齿轮的精密程度,到珐琅彩的色彩搭配,再到宝石的镶嵌工艺,都无微不至。这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到这些古代艺术品的精湛技艺。这本书不仅是钟表爱好者的福音,更是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研究的宝贵贡献。
评分拿到《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翻阅目录,看看有哪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展品。书中的内容之丰富,着实让我惊喜。从欧洲进贡的精巧机械,到融入中国龙凤纹样、山水意境的本土化创作,再到那些带有报时、自动表演等附加功能的“大玩具”,每一件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项技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活动钟”的介绍,那些精巧的机械装置,能够驱动人偶、动物模型,甚至表演简单的戏剧,这种将精密机械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创意,至今仍令人拍案叫绝。书中的图片高清且细节丰富,无论是珐琅彩的细腻笔触,还是金属雕刻的立体感,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英文部分的翻译也十分专业,准确地传达了中文的意涵,让这本书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这些钟表在宫廷中是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们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身份的象征,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视觉上的享受,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认为,一件精美的器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清宫钟表集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罗列了故宫珍藏的钟表,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钟表背后的历史脉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这些钟表如何进入宫廷的叙述,是作为贡品,还是通过贸易?是哪个皇帝对它们情有独钟,从而大量搜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得到了解答,它们是乾隆皇帝对西方科技的浓厚兴趣的体现,也是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缩影。书中对每一件钟表的工艺细节的描述,如珐琅彩、雕金、嵌玉等,都让我惊叹于当时匠人的高超技艺。尤其是那些带有复杂机械结构的钟表,其精密度和稳定性,足以与当今的精密仪器相媲美,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的英文翻译也相当到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价值,让更多国际友人也能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钟表爱好者,我对《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过去,我只能通过零散的文章或博物馆的简短介绍来了解清宫钟表,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角。书中收录的展品种类繁多,涵盖了自清初到晚清的各个时期,既有来自欧洲的顶级工艺品,也有大量中国本土制造的精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具有复杂功能的钟表,比如带有星象仪、自动报时人偶、甚至音乐盒功能的钟表。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好,而且对细节的捕捉十分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钟表表面的纹饰、机芯的结构,以及镶嵌宝石的光泽。文字部分的介绍也十分翔实,不仅讲解了钟表的机械原理,还介绍了它们的历史渊源、制造背景以及在宫廷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那些中西合璧的钟表,它们巧妙地将西方机械技术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无疑是我在钟表收藏和研究道路上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评分终于拿到这本《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心心念念已久,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感,那精美的珐琅彩绘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繁华而神秘的紫禁城。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这点对于一本图录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对清宫的器物,尤其是钟表,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计时工具,更是那个时代工艺、审美乃至政治文化的载体。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宫廷钟表的宏伟场景,大气磅礴,让人肃然起敬。那些镶嵌着宝石、雕刻着龙凤纹样的机械装置,在如今看来依旧是鬼斧神工,难以置信。我尤其留意了那些来自欧洲的钟表,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元素,成为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的艺术品,这其中的故事和工艺,简直让人着迷。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位匠人的心血,一位帝王的品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每一件展品的细节,它们的来源、制造年代、以及在宫廷中的使用场景。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通过阅读来了解不同的时代风貌。当我在书店看到《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封面上的那件钟表,华丽而精致,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关于清宫钟表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一件钟表的介绍都非常详细,不仅仅有精美的图片,还有关于钟表历史、制造工艺、以及它在清朝宫廷中的作用的介绍。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音乐和自动人偶表演功能的钟表,它们仿佛是一个个微缩的舞台,在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欧洲传教士和工匠,他们将西方先进的钟表制造技术带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皇亲国戚们在宫殿中欣赏这些钟表的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昌盛。这本书让我对清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都让我非常满意。我一直觉得,对于像清宫钟表这样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只有通过精美的图册和详实的解读,才能真正地让大众了解和欣赏。而《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收录的钟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涵盖了从早期的西洋钟到晚期的国产钟,以及各种仿制品和创新作品。每一件展品的图片都高清细腻,色彩饱满,能够清晰地展现出钟表的每一个细节。文字部分的介绍也十分专业,不仅对钟表的工艺、材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了这些钟表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探讨,这些钟表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它们见证了清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这本书的出现,让这些沉睡的古老机械焕发新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清朝宫廷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窗口。
评分读完《清宫钟表集萃-北京故宫珍藏(汉英)》,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高大的宫殿,精美的陈设,身着华服的帝王嫔妃,以及在厅堂中悠扬报时的钟表。这本书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录,它仿佛是一个动态的展览,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精致。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大型的座钟所吸引,它们通常体型庞大,装饰华丽,集计时、报时、音乐、甚至自动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堪称当时的科技与艺术的集大成者。书中的文字不仅介绍了这些钟表的物理特征,更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哪些钟表是帝王赏赐给大臣的,哪些是为特定节日而制造的,这些信息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清朝宫廷生活的想象。同时,书中对“广钟”的研究也让我耳目一新,了解到中国工匠如何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基础上,融入本土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钟表。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清朝宫廷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清宫钟表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过去,关于清宫钟表的资料分散,且大多停留在浅显的介绍层面。而《清宫钟表集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为基础,系统性地呈现了大量珍贵而罕见的钟表精品,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每一件展品时,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图片,还附有详实的文字说明,包括其工艺特点、材质、制造者、以及可能的来源和流传过程。这些信息对于钟表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文博工作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钟表,例如那带有自动人偶表演功能的钟表,其机械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精巧设计,即使在现代看来也令人惊叹。书中对这些机械原理的解释,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出版,让更多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原本深藏宫廷的瑰宝,了解中国古代在精密机械制造领域的成就,以及清朝宫廷对西方钟表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这种文化交流的印记,在这些钟表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