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骑士辜鸿铭 9787301162514

国学骑士辜鸿铭 97873011625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福郎 著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国学
  • 传统文化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2514
商品编码:280128015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学骑士辜鸿铭 作者 陈福郎
定价 65.00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162514 出版日期 2009-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2k 商品重量 0.640Kg

   内容简介
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放浪形骸的行为,幽默机智的妙语,让人叹为观止。这部长篇传记文学在北京、武汉以及东南亚、欧美的广阔背景下,以袁世凯“称帝事件”为经,以辜鸿铭的生活历程为纬,细腻地描述了一群中外知识分子的情感纠葛及政治博弈。它把幽默、睿智、怪诞微妙地集于一体,深刻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片新奇陌生的天地……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辜鸿铭在课堂上抨击“物竞天择”的人生观说:千千万万的人来这世界走一趟,住几十年,干什么呢?的日的就是抢面包吃。我在德国说起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又讲些墨子的“兼爱”、“寝兵”。他们都跳起来说:“你们家里有这么多宝贝,该分点给我们!”

   文摘

   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国学骑士辜鸿铭》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另一本历史人物传记,并力求内容详实、叙述自然。 --- 《竹影清风:钱穆晚期思想与家国情怀》 作者: 王鸿儒 出版社: 华夏文汇出版社 ISBN: 9787535578901 字数: 约 45 万字 篇幅: 精装,共三册 --- 内容提要 本书是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晚年心路历程与学术思想的深度剖析与系统梳理。钱穆先生一生致力于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尤其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中,以“温情与敬意”坚守着对民族历史的热爱与责任。本书并非传统的生平传记,而是以钱穆晚年(约1960年至1990年间)的著述、书信、讲稿为核心文本,深入挖掘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于中国历史的根本看法、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 全书分为“孤岛岁月与文化自觉”、“晚年香港与师者风范”、“著作丰碑与精神遗产”三大宏大板块,通过对《国史大纲》的再诠释、《中国思想史》的补充、以及《朱子新学案》的完善等关键节点进行细致考辨,展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变局中的坚守与蜕变。 第一册:孤岛岁月与文化自觉 本书开篇聚焦于钱穆先生在香港定居初期的学术心态。彼时,大陆的社会变革已成定局,钱穆先生深感文化传承之重。他并未沉溺于对过去时代的缅怀,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重建中国历史精神”的事业中。 重点章节详述了钱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的艰辛历程。新亚书院不仅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钱穆先生心目中承载宋明理学精神的“文化孤岛”。书中细致描摹了初期筹款、招收学生、规划课程的每一个细节,展现了钱先生“作育人才,保存文化”的宏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梳理了钱穆先生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主流”的再确认,他坚信中国历史的发展并非断裂,而是有一个内在的、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在维系。书中引用了大量钱先生的亲笔信件,揭示了他对当时世界格局下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立场的深沉思考。 第二册:晚年香港与师者风范 第二册侧重于钱穆先生作为“群经之学的导师”的形象构建。在香港生活的二十余年中,钱穆先生桃李天下,他的授课方式和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数代人。本书通过对多位新亚校友回忆录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钱先生课堂上的风采:他讲课时手不释卷,旁征博引,却又极富感染力,时而激昂,时而沉郁。 本册深入探讨了钱先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定义。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温情与敬意”,这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书中特别分析了钱先生晚年对“士”这一阶层角色转变的关切。他忧虑传统士人精神的衰落,并试图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独立批判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钱先生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陆九渊和朱熹思想的晚期修正,展现了其学术思想的开放性与自我超越性。 此外,本书也坦诚地探讨了钱穆先生晚年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复杂心绪。他如何看待西方思潮的涌入?他如何平衡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的矛盾?作者通过对《师友杂忆》等著作的分析,揭示了钱先生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对世界文明的兼容并蓄。 第三册:著作丰碑与精神遗产 第三册聚焦于钱穆先生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的梳理与评价。这一时期的著作,如《朱子新学案补正》、《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修订版,以及他晚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解读,无不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 作者对钱先生的史学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钱穆先生强调“温情与敬意”下的史观,反对简单地以现代标准去评判古人。书中详细阐述了钱先生如何通过“温和的激进”来推动历史研究的革新,例如他对魏晋南北朝史与隋唐史之间内在联系的独特见解。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钱穆先生的学术成就,更挖掘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守护者的“精神遗产”。他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套历史解释体系,更是一种在动荡时局中安顿心灵、坚守信念的人格范式。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叙事,描绘了一幅晚年钱穆在书房中,伴着竹影清风,与千年古人对话的感人图景。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 首次系统整理了钱穆先生晚年未发表的书信、批注手稿及课堂讲义,补充了现有研究的空白。 2. 视角独特: 跳出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思想演变”为主线,展现了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持续追问。 3. 阐释深入: 不仅介绍“钱穆说了什么”,更深入剖析“钱穆为什么这么说”,揭示其思想背后的时代焦虑与文化担当。 本书适合对中国现代史、思想史、教育史以及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它是一部向智者致敬的著作,也是一部在当代语境下重拾文化自信的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愉悦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将辜鸿铭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辜鸿铭性格中那种“叛逆”和“特立独行”的刻画,这让辜鸿铭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具魅力。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国学大师”,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异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辜鸿铭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他能够准确地把握辜鸿铭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又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根基。这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丢失自身的文化特质,辜鸿铭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辜鸿铭,也让我对“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可以指导我们当下生活、塑造我们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很吸引人,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辜鸿铭的事迹,而是用一种比较散文式的笔触,将辜鸿铭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辜鸿铭与他所处时代之间的张力时所使用的语言,那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解读的视角,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辜鸿铭这个“异类”的出现。他对辜鸿铭的评价,也显得十分客观,既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贡献,也没有回避他的一些争议之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辜鸿铭在面对一些政治上的动荡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似乎也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常常被各种社会思潮所裹挟,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辜鸿铭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坚守自己内心信念的重要性,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固执”,那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力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一直在回响着辜鸿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的论述。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就体现在那些“礼义廉耻”之类的道德规范里,是一种被动的、克制的、强调和谐的特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辜鸿铭似乎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足和对生命本身的体悟,是一种对“道”的追求,而不是对外在物质的占有。他强调“精神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对权威的反抗,而是内心的一种超然和淡泊。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在我们这个追求效率、追求物质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被外界的评价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很多辜鸿铭的言论,都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切实的智慧。比如他对“西方的文明”和“中国的文明”的比较,他认为西方文明是“机械的”,而中国文明是“精神的”。虽然这个论断可能有些极端,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物质和科技的过程中,丢失了某种更宝贵的东西?辜鸿铭所说的“精神”,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一种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了我过去对辜鸿铭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他是个老派的、保守的、甚至有些迂腐的学者。然而,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辜鸿铭:他思想开放,敢于挑战权威,并且对东西方文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他能用英文娴熟地与西方学者进行思想辩论,并且捍卫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一点真的让我非常佩服。他不是那种只会“之乎者也”的传统文人,而是一位能够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进行碰撞和融合的思想家。书中对他解读《论语》和《红楼梦》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独特见解,他能够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本,并且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之前总觉得这些经典离我们太远,难以理解,而辜鸿铭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能够让国学“活起来”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在几个月前读过的,当时是被它那个有点儿奇特的书名吸引的。《国学骑士辜鸿铭》,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仿佛一个身披国学铠甲的勇士,在现代社会里挥洒着自己的智慧与风骨。我记得当时自己正处于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迷茫的时期,总觉得那些古老的道理离我们太遥远,像是被遗弃在故纸堆里的古董。拿到这本书,翻开扉页,那种感觉就更强烈了。辜鸿铭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他是个民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但具体学问体现在哪里,为人如何,我却是一知半解。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一点点拨开了笼罩在辜鸿铭身上的历史迷雾。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讲道理的夫子,而是个充满争议、有个性、甚至有点“任性”的智者。我特别喜欢作者描写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他梳着长辫子,穿着中式长袍,却又能流利地用英文和外国人辩论,甚至是用英文去解释中国的儒家思想。这种跨越文化的融汇,让我看到了国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活泼、生动地与时代对话的。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国学”这两个字,它不再是枯燥的典籍,而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一种精神的支撑,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