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入门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原书第二版) | ||
| 定价 | 80.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桑德拉?切卡莱丽(Saundra K.Ciccarelli),[美]诺兰?怀特(J. Noland White)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61 | |
| 字数 | 783000 | |
| ISBN编码 | 9787111531753 | |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行为中的心理学 XII
0.1 学习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 2
0.2 阅读教材:教材不是汉堡 3
0.3 如何记笔记:打印PPT可不算是记笔记 5
0.4 复习备考:填鸭式学习不是好选择 6
0.5 写论文:计划到位才能完美无缺 8
本章小结 11
第1章 科学的心理学 12
1.1 什么是心理学 14
1.1.1 心理学领域 14
1.1.2 心理学的目标 14
1.2 过去的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 15
1.2.1 开始:冯特、内省和实验室 15
1.2.2 铁钦纳和美国的结构心理学 16
1.2.3 威廉·詹姆斯和机能主义 16
1.2.4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8
1.2.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8
1.2.6 巴甫洛夫、华生和行为主义的开端 19
1.3 心理学现状:现代视角 20
1.3.1 心理动力学学派 20
1.3.2 行为主义学派 21
1.3.3 人本主义学派 21
1.3.4 认知学派 21
1.3.5 社会文化学派 21
1.3.6 生物心理学学派 22
1.3.7 进化心理学视角 22
1.4 心理学职业与专业领域 23
专业领域 23
1.5 心理学:科学方法 23
1.5.1 为何心理学家用科学方法 23
1.5.2 描述方法 24
1.5.3 寻找相关关系 26
1.6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31
对人进行实验研究的指南 31
本章小结 34
第2章 生物学观点 36
2.1 神经系统概述 38
2.2 神经元和神经:构建网络 38
2.2.1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系统的基本构件 38
2.2.2 神经元内的信息生成:神经冲动 40
2.2.3 将信息发送给其他细胞:突触 41
2.2.4 神经递质:网络的使者 42
2.2.5 清理突触:再摄取和酶 43
2.3 中枢神经系统:"中央处理单元" 44
2.3.1 大脑 44
2.3.2 脊髓 44
2.4 外周神经系统:边缘上的神经 47
2.4.1 躯体神经系统 47
2.4.2 自主神经系统 47
2.5 遥远的连接:内分泌腺 49
2.5.1 垂体:激素世界的大师 49
2.5.2 松果体 50
2.5.3 甲状腺 50
2.5.4 胰腺 50
2.5.5 性腺 50
2.5.6 肾上腺 50
2.6 探索生命大脑的内部 50
2.6.1 损伤研究 50
2.6.2 大脑刺激 51
2.6.3 映射结构 52
2.6.4 映射函数 52
2.7 从下往上:大脑的结构 54
2.7.1 后脑 54
2.7.2 皮层下结构 55
2.7.3 皮质联合区 59
2.7.4 大脑半球:你用右脑思考吗 60
本章小结 62
第3章 感知觉 64
3.1 感觉概述 66
3.1.1 什么是感觉 66
3.1.2 感觉阈限 66
3.1.3 习惯化和感觉适应 67
3.2 视觉的科学 67
3.2.1 光的感知特性:捕捉光波 67
3.2.2 人眼的结构 68
3.2.3 眼睛能看到物体的原理 70
3.2.4 颜色知觉 71
3.3 听觉:现在你能听见我说话吗 74
3.3.1 声音知觉:优质的振动 74
3.3.2 人耳的结构:遵循共鸣 75
3.3.3 听觉障碍的类型 76
3.4 化学感觉:它尝起来不错并且闻上去更好 77
3.4.1 味觉:我们如何品味世界 77
3.4.2 香味感觉:嗅觉 78
3.5 躯体感觉:身体知道什么 79
3.5.1 触觉、压觉和温度觉 79
3.5.2 痛觉:门控理论 80
3.5.3 动觉 81
3.5.4 前庭觉 81
3.6 知觉概述 82
3.6.1 恒常性:大小、形状和亮度 82
3.6.2 格式塔原则 82
3.6.3 深度知觉 84
3.6.4 错觉 85
3.6.5 影响知觉的其他因素 88
本章小结 90
第4章 学习 92
4.1 学习的定义 94
4.2 它会使你流口水:经典条件反射 94
4.2.1 巴甫洛夫与分泌唾液的狗 95
4.2.2 经典条件作用的要素 95
4.2.3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95
4.2.4 条件化情绪反射:老鼠 98
4.2.5 人类身上的其他条件反射 99
4.2.6 为什么会有经典条件作用 99
4.3 对我意味着什么:操作性条件作用 100
4.3.1 沮丧的猫:桑代克的迷宫箱和效果率 100
4.3.2 斯金纳:行为学家中的行为学家 101
4.3.3 强化的概念 101
4.3.4 正强化和负强化 102
4.3.5 强化程序:为什么角子老虎机的诱惑力这么大 102
4.3.6 可变比率强化程序 104
4.3.7 惩罚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作用 105
4.3.8 两种惩罚 106
4.3.9 惩罚的问题 107
4.3.10 刺激控制:减速,有警察 108
4.3.11 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其他概念 109
4.3.12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行为矫正 111
4.4 认知学习理论 112
4.4.1 托尔曼的老鼠迷宫:潜伏学习 112
4.4.2 苛勒和聪明的猩猩:顿悟学习 113
4.4.3 塞利格曼和沮丧的狗:习得性无助 114
4.5 观察学习 115
4.5.1 班杜拉和波波娃娃 115
4.5.2 观察学习的四个要素 116
本章小结 119
第5章 记忆 122
5.1 记忆的三个过程 124
5.1.1 识记它:编码 124
5.1.2 保持它:存储 124
5.1.3 回忆它:提取 124
5.2 记忆模型 124
5.3 信息加工模型:记忆的三个阶段 125
5.3.1 感觉记忆:人为什么会恍然大悟 125
5.3.2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127
5.3.3 长时记忆 129
5.3.4 长时记忆的分类 130
5.4 记忆提取:长时记忆的提取 133
5.4.1 提取线索 133
5.4.2 回忆:嗯……让我想想 134
5.4.3 再认:你好,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135
5.4.4 自动编码:闪光灯记忆 136
5.5 长时记忆提取的重构特性:记忆有多可靠 137
5.5.1 记忆的建构过程 137
5.5.2 记忆提取障碍 138
5.5.3 记忆提取的可信度 138
5.6 我们刚刚说了些什么?--遗忘 139
5.6.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39
5.6.2 编码失败 140
5.6.3 记忆痕迹消退理论 140
5.6.4 干扰理论 141
5.7 记忆的神经科学 141
5.7.1 记忆形成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和神经结构改变 141
5.7.2 海马和记忆 142
5.7.3 记忆失败:器质性遗忘症 142
本章小结 143
第6章 意识和认知 146
6.1 什么是意识 148
6.1.1 意识的定义 148
6.1.2 异常的意识状态 148
6.2 异常状态:睡眠 149
6.2.1 生物学上的睡眠 149
6.2.2 睡眠的阶段 149
6.2.3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发生了什么 151
6.2.4 睡眠障碍 152
6.3 人们是怎么思考的 154
6.3.1 心理表象 154
6.3.2 概念 156
6.3.3 问题解决和决策 157
6.3.4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160
6.3.5 创造力 161
6.4 语言 162
6.4.1 语言分析的水平 162
6.4.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63
本章小结 166
第7章 毕生发展 168
7.1 研究人类发展中的问题 170
7.1.1 研究设计 170
7.1.2 天性与教养 170
7.2 发展的基本构成模块 171
基因与染色体问题 171
7.3 孕期发展 172
7.3.1 受精、受精卵和孪生 172
7.3.2 胚种期 174
7.3.3 胚胎期 174
7.3.4 胎儿期:宝宝快成长 175
7.4 婴儿期及儿童期发展 175
7.4.1 身体发育 175
7.4.2 宝宝,你能看见我吗?宝宝,你能听见我说话吗?--感觉发展 176
7.4.3 认知发展 177
7.4.4 自闭症谱系障碍 181
7.4.5 心理发展 182
7.5 性别发展 186
7.5.1 性别角色 186
7.5.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186
7.6 青少年期 187
7.6.1 身体发育 187
7.6.2 认知发展 187
7.6.3 心理社会发展 188
7.7 成年期 189
7.7.1 生理发展:用进废退 189
7.7.2 认知发展 190
7.7.3 心理社会发展 190
7.7.4 身体与心理衰老的理论 192
7.7.5 死亡与衰老的阶段 192
本章小结 194
第8章 动机和情绪 196
8.1 动机的理解方法 198
8.1.1 本能说 198
8.1.2 驱力降低理论 198
8.1.3 人格和成就需求:卡罗尔·德韦克的自我理论 200
8.1.4 唤醒理论 201
8.1.5 诱因理论 202
8.1.6 人本主义流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03
8.1.7 自我决定理论 204
8.2 精神类药物和成瘾 205
8.2.1 生理依赖 205
8.2.2 心理依赖 206
8.3 性动机 209
性取向 211
8.4 情绪 213
情绪的三要素 213
本章小结 221
第9章 压力和健康 224
9.1 压力和压力源 226
9.1.1 压力的定义 226
9.1.2 什么是压力源 226
9.1.3 环境压力:生活的起起伏伏 226
9.1.4 心理压力源:压力和心智 228
9.2 心理因素:压力和健康 230
9.2.1 一般适应综合征 230
9.2.2 免疫系统和压力 231
9.2.3 认知和人格对压力的影响 234
9.2.4 压力中的人格因素 234
9.2.5 压力中的社会因素:需要他人的人 238
9.3 压力、饥饿和饮食 240
9.3.1 生理饥饿 240
9.3.2 饥饿的社会成分 240
9.3.3 适应不良的饮食问题 240
9.4 压力和性障碍 241
9.5 压力应对 242
9.5.1 问题取向应对 242
9.5.2 情绪取向应对 242
9.5.3 将冥想作为一种应对机制 242
9.5.4 文化如何影响应对 243
9.5.5 宗教如何影响应对 243
本章小结 244
第10章 社会心理学 246
10.1 社会影响:从众、顺从与服从 248
10.1.1 从众 248
10.1.2 顺从 250
10.1.3 服从 251
10.2 社会认知:态度、印象形成与归因 253
10.2.1 态度 253
10.2.2 态度的ABC模型 253
10.2.3 态度的形成 254
10.2.4 态度的改变:说服的艺术 254
10.2.5 认知失调:当态度和行为发生冲突时 255
10.2.6 印象形成及其属性 256
10.2.7 社会分类 256
10.2.8 内隐人格理论 257
10.2.9 归因 257
10.2.10 基本归因错误 257
10.3 社会互动:偏见、爱与攻击 258
10.3.1 偏见和歧视 258
10.3.2 偏见和歧视的类型 259
10.3.3 人们如何习得偏见 260
10.3.4 克服偏见 261
10.4 喜欢和爱:人际吸引 262
10.4.1 吸引力法则 262
10.4.2 对立产生吸引 263
10.4.3 爱情是一个三角形: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 264
10.5 攻击与亲社会行为 265
10.5.1 攻击和生物学 265
10.5.2 社会角色的力量 266
10.5.3 传媒中的暴力和攻击 267
10.5.4 亲社会行为 268
10.5.5 为什么有的人不提供帮助 268
本章小结 271
第11章 人格与智力理论 274
11.1 人格与智力理论 276
11.2 男人与沙发椅: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动力学 276
11.2.1 弗洛伊德的文化背景 276
11.2.2 无意识 277
11.2.3 人格的组成部分 277
11.2.4 超我:道德卫士 278
11.2.5 人格的发展阶段 279
11.2.6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 281
11.2.7 当代视角的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流派 282
11.3 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学派的人格理论 283
11.3.1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 283
11.3.2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期望 284
11.3.3 当代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角度 285
11.4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人格 285
11.4.1 卡尔·罗杰斯和自我概念 285
11.4.2 当代视角下的人本主义流派 286
11.5 特质理论:你是谁 286
11.5.1 奥尔波特 286
11.5.2 卡特尔和16PF 287
11.5.3 大五理论:人格海洋或者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87
11.5.4 当代视角下的特质流派 288
11.6 人格测评 288
11.6.1 访谈 289
11.6.2 访谈的问题 289
11.6.3 投射测验 289
11.6.4 行为测评 291
11.6.5 人格问卷 291
11.7 智力 292
11.7.1 定义 292
11.7.2 智力理论 292
11.7.3 智力测量 293
11.7.4 智力测验的个体差异:智力障碍和智力超能 297
11.8 人格与智力的生物属性:行为遗传学 300
双生子研究 300
本章小结 304
第12章 心理障碍 306
12.1 什么是变态 308
12.1.1 心理疾病的历史概述 308
12.1.2 什么是变态 308
12.1.3 变态的操作性定义 309
12.2 变态的模型 310
12.2.1 生物学模型:心理疾病的医学原因 311
12.2.2 心理学模型 311
12.2.3 生物心理模型:上述所有观点的综合 311
12.3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 312
12.3.1 DSM-IV-TR的分类 312
12.3.2 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312
12.3.3 关于疾病标签的赞成和反对意见 312
12.4 焦虑障碍:我们担忧的是什么 313
12.4.1 惊恐发作:当害怕失控 314
12.4.2 惊恐障碍 314
12.4.3 强迫症 315
12.4.4 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316
12.4.5 广泛性焦虑障碍 316
12.4.6 焦虑障碍的成因 316
12.5 心境障碍:情绪的影响 317
12.5.1 抑郁症 318
12.5.2 双相情感障碍 318
12.5.3 心境障碍的成因 319
12.6 进食障碍 319
12.6.1 神经性厌食症 319
12.6.2 贪食症 320
12.7 精神分裂症:扭曲的现实 321
12.7.1 症状 321
12.7.2 精神分裂症的类别 322
12.7.3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323
12.8 人格障碍 324
12.8.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324
12.8.2 边缘型人格障碍 324
12.8.3 人格障碍的成因 325
本章小结 326
第13章 心理治疗 328
13.1 两种治疗方法 330
13.1.1 心理治疗 330
13.1.2 生物医学治疗 330
13.2 早期:冰水浴和电休克 330
13.2.1 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疗 330
13.2.2 皮奈尔的改革 330
13.3 心理治疗初期 331
13.3.1 精神分析学派 331
13.3.2 释梦 331
13.3.3 自由联想 332
13.3.4 对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评价 332
13.3.5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332
13.4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人都会犯错 333
13.4.1 让我更了解你: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 333
13.4.2 完型治疗 334
13.4.3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评价 335
13.5 行为治疗:学习个体行为更为得体的方式 335
13.5.1 基于经典条件作用的心理疗法 335
13.5.2 基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心理疗法 336
13.5.3 行为治疗的评价 337
13.6 认知疗法:思考就是信念 337
13.6.1 贝克的认知疗法 337
13.6.2 艾利斯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338
13.6.3 认知疗法和对认知行为治疗的评价 338
13.7 团体治疗:不仅仅适合害羞的人 339
13.7.1 团体治疗的种类 339
13.7.2 团体治疗的优点 340
13.7.3 团体治疗的缺点 340
13.8 心理治疗真的有效吗 341
13.8.1 疗效研究 341
13.8.2 有效治疗的特征 342
13.8.3 心理治疗中的文化、民族和性别问题 343
13.8.4 网络治疗:计算机时代的心理治疗 344
13.9 生物医学治疗 344
13.9.1 精神药理学 344
13.9.2 电休克治疗 346
13.9.3 精神外科手术 347
本章小结 349
附录 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职业生涯 352
A.1 什么是应用心理学 352
A.2 心理学作为一种职业 353
A.3 课堂之外的心理学 356
A.4 心理学与工作 358
本章小结 361
练习测试与自我测试
测试答案
参考文献
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特色
120多所美国高校使用教材
1000多名评审专家共同修订
拥有30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授编写
与美国心理学会标准和评估建议同步更新
知名心理学教授彭聃龄、苏彦捷、梁宁建联袂推荐
评价四 我最近有幸翻阅了《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二版,作者桑德拉·布洛姆、布莱恩·卡巴纳),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心理学教材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的精髓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心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动机与情绪”的深入剖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几种情绪,而是探讨了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认知评估以及它们在人类行为中的驱动作用。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比如为什么我们看到美食会产生食欲,为什么面对危险会感到恐惧,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我尤其喜欢关于“成就动机”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追求卓越,而有些人则满足于现状,这让我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这本书对于“人格”的探讨也十分精彩。它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 trait theory 等不同的视角,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混乱。作者们巧妙地通过对比和类比,将这些复杂的理论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解释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差异的。读到这一章时,我常常会对照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发现书中描述的很多特质真的非常贴切,这让我更加欣赏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独特性学科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们善于运用类比、提问和故事,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们的洞察力所折服,感觉他们仿佛能看穿我的内心。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让我能够更理性、更宽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二版,作者是桑德拉·布洛姆和布莱恩·卡巴纳),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心理学教材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心理学是那种高深莫测、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学科,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心理学的原理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觉得原来心理学离我们这么近。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极其详实和严谨的案例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是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比如,在讲解“决策与判断”那一章时,作者不仅提到了“锚定效应”和“可用性启发法”,还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和媒体报道,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是被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所影响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归因偏差”的解释,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自己有时候会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评价他人时是否过于主观。 此外,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只有枯燥的文字,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图表、漫画和真实照片,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便捷性。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总结性的图表,它们能迅速地帮助我回顾和巩固前面学到的知识点。同时,书中还设置了许多“思考题”和“实践练习”,鼓励读者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都非常友好。我身边有些朋友是文科背景,他们表示完全能跟上;也有一些朋友是理科生,他们也觉得这本书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我觉得这得益于作者团队在内容编排上的精心设计,他们能够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总而言之,《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是一本兼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又非常易读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心理学,并希望将其应用于生活的人。
评分评价三 最近刚读完《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原版第二版,作者是桑德拉·布洛姆和布莱恩·卡巴纳),感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听起来很“高冷”,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处处可见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案例驱动”模式。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抛一堆理论,然后强迫你记忆的类型。相反,它会先抛出一个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的情景,然后循序渐进地解释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关于“社会影响”那一章,它会从从众现象讲起,分析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会做出一些与自己内心想法不同的选择,并且还结合了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阿希的从众实验,让我对这些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甚至能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并且理解了当时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另外,这本书对于“认知偏差”的讲解也非常到位。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损失规避等等,并用大量的现实例子来印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常常会走一些“捷径”,而这些捷径虽然能提高效率,但有时也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本书帮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意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盲点,这对于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非常有帮助。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书中有很多“现实应用”的板块,展示了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评分评价五 刚读完《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原书第二版,作者桑德拉·布洛姆、布莱恩·卡巴纳),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之前对心理学“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刻板印象。它就像一本“生活说明书”,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思考、感受和行动,而且这种解释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日常。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社会心理学”的精彩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从众”或“服从”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发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在群体互动中产生影响。比如,书中对“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归属感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我甚至能联想到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的不自觉的判断,并开始反思如何去避免这些潜在的偏见。 而且,这本书在讲解“认知心理学”的部分,对“记忆”和“学习”的解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记忆,而是深入剖析了记忆的形成过程、存储方式以及影响记忆的各种因素。书中提出的各种记忆技巧和学习策略,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工作和学习中应用了几种,感觉效果显著。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优化其功能。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结尾部分还探讨了“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它没有回避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视角,鼓励读者关注自身成长,培养幸福感。这种“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思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好生活的“心灵导师”。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价格,它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将其作为我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评分评价一 最近我真的被一本叫做《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原书第二版,作者桑德拉·布洛姆、布莱恩·卡巴纳)的教材深深吸引了。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一直对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行为感到好奇,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门外汉”的需求。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清晰流畅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日常生活”定位。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理论模型和专业术语,而是从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入手。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焦虑,以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理解和回应他人的。书中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购物时的冲动消费、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模式、甚至是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常常一边看一边点头,觉得“啊,原来是这样!”。 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它按照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逐一展开。每一章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关于记忆的章节,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遗忘”以及记忆是如何被构建和重塑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更清楚如何去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总的来说,《心理学入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它既有理论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和实用性。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我现在能更敏锐地观察到身边人的行为,也能更理解自己的一些情绪和想法。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笔阅读投资,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但又担心被专业术语吓退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