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修订
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
《公文写作与处理(修订版)》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6日联合印发、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为依据,密切结合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实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公文写作与处理过程中的文种辨析、公文的整体构思和表达技巧、行文规则、公文格式、文稿交拟与领导人的意图、法定及常用公文的撰写、收发文处理规范、立卷归档等各个环节,并附有正反实例和练习材料,有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9月1日)
平装: 31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231128
条形码: 9787301231128
商品尺寸: 25.4 x 18.2 x 2.2 cm
商品重量: 581 g
品牌: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
夏海波编著的《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共分十章分别是:公文写作与处理总论、公文的整体构思与表达技巧、公文格式、公文文种、行文规则和稿本、公文制发程序、法定公文的撰写、常用公文的撰写、收文办理程序、公文归档等内容。本书既可以作为各级各类公务员、秘书、文员的必读书,又可以作为高校秘书学(文秘)、中文、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档案、新闻、商贸、会计、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夏海波,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秘书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并完成河南省“九五”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公文学》,已出版有关公文研究的论著九部,发表有关公文研究的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总论
第一节 公文
一、公文的定义
二、公文的分类
三、公文的特点
四、公文的作用
第二节 公文处理
一、公文处理的三大环节
二、公文处理的四大原则
第二章 公文的整体构思与表达技巧
第一节分类——选择
一、写作素材的分类
二、写作素材的选择
第二节先论——后说
一、先论后说的好处
二、应该这样“先论后说”
三、不能这样“先论后说”
第三章公文格式
第一节公文用纸及印装格式
一、公文用纸幅面
二、公文用纸的技术指标
三、公文的印装规范
第二节公文版头格式
一、发文机关标志
二、公文份号(印刷顺序号)
三、发文字号
四、签发(会签)人
五、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六、紧急程度
七、版头中的分隔线
八、公文版头常见失误例析
第三节公文主体格式
一、公文标题
二、主送机关
三、公文的正文
四、附件及附件说明
五、印章和发文机关名称
六、签署
七、成文日期
八、附注
九、公文主体常见失误例析
第四节版记(文尾)格式
一、版记中的分隔线
二、抄送机关
三、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四、版记的位置
五、公文版记常见失误例析
第五节公文的特定格式
一、信函格式
二、命令(令)格式
三、纪要格式
第六节表格及页码格式
一、表格的置放格式
二、页码格式
第四章公文文种
第一节行政公文文种的演变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七类十二种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九类十五种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十类十五种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十二类十三种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十三类十三种
六、2012年的十五类十五种
第二节文种变化特点与规律
一、文种变化的特点和局限
二、文种变化规律与展望
第三节文种的选用
一、文种的作用
二、文种的选用标准
第四节现行文种辨析
一、命令(令)的适用范围
二、议案的适用范围
三、决定与决议的联系和区别
四、会议纪要与会议决议的联系和区别
五、公报与公告的联系和区别
六、公告与通告的联系和区别
七、通告与通知的联系和区别
八、通知与通报的联系和区别
九、批复的适用范围
十、请示与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十一、意见的适用范围
十二、报告与简报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章行文规则和稿本
第一节行文规则
一、严格按照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
二、行文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灵活掌握
三、越权行文无效
四、会商、会签与联合行文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五、公文文种、形式要与内容、行文方向相一致
六、尽量减少行文层次
七、公文一般不得报送领导人个人
八、分清主送与抄送(禁用“抄报”)
九、经发文机关批准,公文可以公开发布
第二节公文稿本
一、草稿
二、定稿
三、正本
四、副本
五、存本
六、试行本
七、暂行本
八、不同文字的文本
第六章公文制发程序
第一节文稿交拟与领导人意图
一、领导交拟的三种方式
二、弄清发文意图
三、准确把握领导人的真实意图
四、把握领导人意图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第二节文稿审核
一、文稿审核的作用
二、审核人及其组织形式
三、审核的重点
四、审核的步骤与方法
五、审核过程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第三节签发发文登记版面设计复核
一、签发
二、发文登记
三、版面设计
四、复核
第七章法定公文的撰写
第一节命令(令)、决定、决议
一、命令(令)
二、决定
三、决议
第二节通告、公告
一、通告
二、公告
第三节通知、通报
一、通知
二、通报
第四节报告、请示
一、报告
二、请示
第五节批复、意见
一、批复
二、意见
第六节议案、纪要、函
一、议案
二、纪要
三、函
第八章常用公文的撰写
第一节工作计划
一、工作计划的定义
二、工作计划的作用
三、工作计划的种类
四、工作计划的拟写步骤
五、工作计划应该这样写
六、工作计划不能这样写
第二节信息(简报)的写作
一、信息工作的渊源
二、信息(简报)的格式
三、信息(简报)应该这样写
四、信息(简报)不能这样写
第三节工作总结
一、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二、总结的分类
三、总结的写作格式
四、总结应该这样写
五、总结不能这样写
第四节述职报告
一、述职报告的作用
二、述职报告应该这样写
三、述职报告不能这样写
第五节规章制度
一、规章的定义
二、规章的种类
三、规章应该这样写
四、规章不能这样写
第九章收文办理程序
第一节签收与登记
一、收文的范围
二、签收
三、拆封
四、收文登记
第二节收文分发
一、阅文
二、填写收文处理笺
三、分发
第三节收文初审拟办批办分送
一、收文初审
二、拟办
三、批办
四、分送
第四节传阅承办催办查办答复注复
一、传阅
二、承办
三、催办
四、查办
五、答复
六、注复
第十章公文归档
第一节立卷准备
一、编制立卷类目表
二、平时归卷
三、归档范围
四、不归档文件材料的范围
第二节案卷归档的步骤与方法
一、组合案卷
二、编目定卷
三、填写案卷卷皮(盒)
四、案卷归档
第三节按“件”归档的步骤与方法
一、“件”的含义
二、按“件”归档的原则和质量要求
三、按“件”归档的方法
附录一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1981)
附录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
附录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
附录四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1989)
附录五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
附录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2001)
附录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
附录八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87)
附录九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81)
附录十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51)
附录十一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1999)
附录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2000)
附录十三关于规范村民委员会印章制发使用和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01)
文摘
版权页:
以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通知”为例:
按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发布之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办发(1996)14号)的规定:“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按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的规定:“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文种同样是“通知”,其适用范围却不尽相同,在执行中就难免因人因时因机关而异。
《12·条例》统一了“通知”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统一文种的适用范围,是公文处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调整了部分文种的适用范围
以“命令(令)”为例:
《01·办法》规定:“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12·条例》规定:“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预售 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 夏海波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北大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预售 公文写作与处理(全新修订版)”,由著名学者夏海波倾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权威出版,系北大版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在深入研究和准确解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新时代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要求。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紧密结合当前公文工作实际,旨在为广大公文工作者提供一本权威、实用、易于掌握的学习和工作指导用书。 第一部分:公文基础理论与法规遵循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党政机关公文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围绕《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进行详细解读,阐释条例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 公文的性质与特点: 政治性与严肃性:深入阐述公文作为党政机关意志体现的本质,强调其在传达政令、指导工作、规范行为、总结经验、推广宣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分析公文所承载的政治使命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稳定运行的保障作用。 规范性与法定性:详细解析公文在格式、体式、语言、审签等方面的严格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保障公文的有效传达和准确执行。阐述公文的法律效力,以及公文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的法律后果。 时效性与实用性:探讨公文在反映社情民意、指导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分析公文如何服务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体现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准确性与严密性:强调公文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逻辑严密,表述清晰,避免任何歧义和疏漏。分析准确的公文是如何建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审慎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核心要义与原则解读: 条例的立法背景与意义:回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制定历程,阐述其在新时代背景下,为规范公文处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系统梳理条例提出的“精简办文、效率办文、文书合一、科学规范”等原则,深入阐释每个原则在实际公文处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例如,“精简办文”如何体现在文件起草的必要性审查、文件类型的选择、文件篇幅的控制等方面;“效率办文”如何体现在公文的拟制、审签、传达、执行等环节的快速流畅。 公文的种类与管理:详细介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各类公文,如决定、命令、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意见、报告、请示、批复、议定事项、函、纪要等,明确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基本格式和处理要求。分析不同公文在公文体系中的层级关系和相互作用。 公文的结构与要素:深入剖析公文的标准结构,包括文头(包含发文机关、文件编号、秘密等级、保管期限)、标识(如“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包括前言、主体、结尾)、落款(发文机关署名、发文日期)、印章等,并对每个要素的功能、书写规范和注意事项进行详尽说明。 公文的语言表达要求:强调公文语言的准确、规范、简洁、庄重。分析如何运用精确的词语,避免口语化、模糊化的表达,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使公文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公文的格式规范:系统讲解公文在排版、字号、行距、页边距、装订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确保公文的整体美观和专业性。 公文的审签与发布:详细阐述公文起草、审核、签发、发布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强调集体决策、分级负责的原则。分析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公文在审签程序上的差异。 公文的传达与呈报:指导公文的有效传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以及不同传达方式的选择依据。阐述公文的呈报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公文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接收者手中。 公文的执行与反馈:强调公文不是目的,而是指导工作、推动落实的手段。指导读者如何监督公文的贯彻执行,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公文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公文的保管与归档:阐述公文在日常使用、长期保管、定期归档等方面的要求,强调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确保公文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第二部分:公文写作的实践技巧与方法 本部分将聚焦于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实操性的指导和方法,帮助读者掌握不同类型公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公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公文写作的准备工作: 明确写作目的与要求:强调在动笔之前,必须深刻理解撰写公文的目的、预期达到的效果、文件的受众以及文件的核心内容。 深入调查研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访谈座谈等多种方式,全面、准确地掌握写作所需的事实依据和背景信息。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性。 理清逻辑思路:指导读者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纲等工具,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确定公文类型与格式: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准确选择最适合的公文类型,并熟悉该类型公文的标准格式。 各类公文的写作要点与范例: 通知的起草与规范: 类型划分:区分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周知性通知等。 写作要领:强调内容简洁明了,信息传递准确,语言庄重规范。重点突出通知的发布目的、涉及事项、执行要求及相关责任。 范例分析:选取典型通知范文,解析其标题、主送、正文、落款等要素的设置,以及语言表达的特点。 报告的写作与技巧: 类型区分:区分工作报告、情况报告、调研报告、审核报告等。 写作要领:强调真实客观,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结论明确。指导如何准确反映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范例分析:通过不同类型报告的范例,分析其结构层次、数据运用、问题剖析和对策设计的逻辑性。 请示的起草与注意事项: 原则:强调“一文一事,一事一请”,言简意赅,理由充分。 写作要领:重点在于清晰陈述请示事项,说明理由、依据及拟采取的措施,并明确请求批准的事项。 范例分析:通过范例,强调请示的规范性、针对性和说服力。 函的写作与运用: 特点:明确函的非强制性,主要用于询问、商洽、反馈等。 写作要领:要求内容清晰、条理分明,语气客气、得体。 范例分析:展示不同用途的函的写作方式,如商调函、询问函、答复函等。 其他公文的写作要点:如决定、命令、公告、通告、通报、意见、批复、议定事项、纪要等的写作特点和核心要求,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与修辞: 词语选择的精准性:强调用词的准确、专业、规范,避免产生歧义。 句式结构的应用:指导如何运用陈述句、祈使句等,使表达更清晰有力。 逻辑衔接的流畅性:讲解如何运用连接词、过渡句等,使文章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语言风格的庄重性与感染力: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如何使公文语言具备一定的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宣传和说服效果。 公文的修改与润色: 审稿要点:从政治立场、事实准确性、逻辑严密性、语言表达、格式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审稿。 修改技巧:指导如何进行删减、增补、调整语序、替换词语等,使公文更加完善。 校对的严谨性:强调标点符号、错别字、数字、单位等细节的校对,确保公文的准确无误。 第三部分:公文处理的流程与管理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整体流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公文管理,提升行政效率。 公文处理的全流程管理: 公文的收文处理:包括收文登记、拆封、识别、拟办、批办、传达、催办等环节。 公文的拟办与批办:指导如何根据公文内容和领导指示,进行准确的拟办和批办,明确处理意见和责任人。 公文的传达与呈报:详细阐述公文在机关内部以及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传达和呈报规范。 公文的督办与反馈:强调建立有效的公文督办机制,跟踪公文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公文的归档与销毁:规范公文的收集、整理、保管和移交,确保公文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电子公文处理系统应用: 电子公文系统的重要性:阐述电子公文系统在提高公文处理效率、节约资源、加强保密性等方面的优势。 系统操作与规范:简要介绍电子公文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公文的创建、流转、审批、归档等,并强调在电子公文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公文保密与安全管理: 保密原则与要求:深入解读《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关于公文保密的规定,明确涉密公文的界定、管理、传输和销毁等方面的要求。 安全风险防范:分析公文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如信息泄露、文件丢失等,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提升公文处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对策: 加强人员培训:强调持续开展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 运用科技手段: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办公技术和电子公文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工作流程:定期评估和优化公文处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公文处理人员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深度解读,又有详实的公文写作技巧和处理流程指导。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掌握新时代党政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公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为党政机关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适用对象: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文写作、处理、管理的在职人员。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报考国家公务员及各级公务员考试的考生。 关注国家行政管理、公文规范的社会各界人士。